“杜绝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心理讲座,还校园一方净土!


Inspiring wisdom and good sense in students to sail with virtue.
近年来,时有校园欺凌的危机事件发生,引起了学校、社会的高度关注。
太谷二中启航学校特聘心理专家王宏老师于9月11日上午在标准化塑胶操场为2017级新生开展题为《杜绝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的专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校园欺凌 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着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校园欺凌事件的形成,一定会经历长期的心理冲突和环境暗示,这些都会引起学生心理变化,都需要我们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因为所有的行为都是由不良心理引起的。
讲座过程中,王宏老师语言诙谐幽默,讲座深入浅出,案例生动、贴近当代中学生实际,互动科学有趣,同时丰富而富有哲理的内容引起了学生的深思和感悟。
校园欺凌 不一定在校园内发生,放学后同学间的欺负行为也算在内。主要表现是欺负弱小的人,令受害者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是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
校园“积极心理学”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讲座、辅导等多种形式和途径,面向全校师生宣传、普及心理学知识及法律常规,做到防患于未然。
遭受校园欺凌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比较难以信任他人,性格上可能比较畏缩,缺乏利他精神,不够慈悲,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更容易焦虑、生气、敌意、沮丧或脆弱,并且遭遇的欺凌程度越高,表现更明显;难以做到自信、自律,更缺少责任感,不为成果努力;更不认同自己的价值,并且随着受欺凌程度水平的提高,这种不认同感更加强烈;更倾向于相信生活不在他们的控制范围之内,是运气和命运主宰了他们的生活,可能进一步导致其更倾向于无助和被动的面对生活;对长期目标的坚持和热情不足。
对于如何减少校园欺凌,王宏老师提出以下建议:
一 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研究显示遇到问题能主动跟老师沟通的学生,更少遭遇校园欺凌 。
二 改善同伴关系,结交同班好友。研究显示有同班好友的学生的受欺凌情况显著少于没有同班好友的学生,而是否有其他班或者校外好友影响不大。
三 父母应避免缺位,并尽量亲自照顾孩子,而非交由他人。从调查数据来看,母亲缺位比父亲缺位的学生更容易被欺凌,而父亲缺位,更容易使学生被联合孤立。
四 父母采取情感温暖,而非拒绝或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尤其是父亲采取拒绝或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的学生更容易被欺凌。
五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和参与。研究显示,父母如果能加强和孩子的沟通,并经常一起运动、学习、娱乐,可能会有效减少学生的校园受欺凌现象。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 学生对上学感到厌倦是欺凌弱小的先兆,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的里戈比认为:我不认为法律是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功途径。在很多情况下,它仅仅是在提醒孩子,他们的所作所为是错的。
太谷二中启航学校 对校园欺凌采取全校范围的预防及干预措施,如制定课堂规则,对学生行为进行限制,组建教师职业发展小组,与学生开展有关同辈关系与行为的班会活动,为欺凌者、受害者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等。杜绝校园欺凌
共建和谐校园
2017级年级校长唐海文进行总结讲话。结合王宏老师所提出的具体案例,强调校园欺凌、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性,提出如何在特殊情况下进行自我保护,并提醒同学们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同时,时刻警惕身边的安全隐患,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优秀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