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国际|行走在重拾耕读文化的路上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耕”提供着物质,而“读”则支撑着精神。耕读结合,是人对大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和遵从,也是在亲近自然后对未知的无限探索与思考。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雁行”暑期实践队来到武义县王宅镇中心小学,展开为期半个月的暑期实践。第三调研组以“探究农耕文化与教育的结合”为主题,通过走访学校周边的村民、参观当地农耕文化展馆、亲自体验校内浓厚耕读氛围、与在校学生和老师进行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考究。
立春雨水正新年,处暑耕读初进前。
武义县王宅镇中心小学坐落于风景优美、素有武义“中原”大粮仓之称的王宅镇上,处于有“耕读世家”之称的俞源古村与尊崇“养生之道”的寿仙谷古村的环抱之中,学生大都是当地村民的孩子。
学校创办于民国24年(1935年),历经八十余载的风雨,始终秉承“读可省身,耕可致富,耕读一生,踏实做人”的古训,充分挖掘丰厚的本土文化资源,精心打造独具“耕读”之精神的校园文化,以“读可省身,踏实做人”为校风,努力弘扬耕读文化。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古往今来,“牛角挂书”、“柳枝为笔”的耕读故事经久不衰。通过对当地村民和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与访谈,调研组成员了解到,绝大多数人都对王宅小学耕读教育的教学理念表示赞成。
学校会定期开展农耕运动会,开设耕读课程,参观农耕文化展馆,同时将国学经典渗透到耕读当中,培养学生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为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农耕文化,调研组随实践队来到了陶宅农耕文化展馆进行参观、学习和考察。此行一方面是追溯农耕文化的历史,激发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是加强对农耕文化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的思考,迸发新的教育活力。从陶宅回到学校后,调研组成员不仅对王宅小学有了深入的了解,还对耕读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
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农耕文化,不仅是出于增长才干和生活阅历的考虑,更是潜移默化培养他们“触摸”基层的人文习惯和宽广深邃的人生品格。我国未来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但真正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学会“仰望星空”,更应该自觉学会“脚踏实地”。
岁入荒草,热忱也好,苦行也罢。重拾耕读文化,我们一直在路上!

qqqqqqqqqq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