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0日,呼和浩特市与海口市缔结友好城市17周年暨海口旅游房产推介会,在会议闲暇之时瞻仰了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昭君墓。
09年的2月,已经是农历的腊月之时,此时的内蒙早已草枯叶黄,冰天雪地寒气袭人。当走进昭君墓园大门,正对面董必武同志题写的汉白玉诗碑赫然而立:“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昭君胆识和“千秋功业”引导游人参观,历朝历代也有关于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诗词曲赋,借昭君之名,抒写自己的积怨,怎能真正领会昭君的勇气和心情呢?
通向墓地的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题名“和亲”的大型黑铜色雕像,昭君与呼韩邪骑马并行,虽然此行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但既然一去紫台连朔漠,又何惧独留青冢向黄昏?呼韩邪死后,昭君曾上书汉帝请求归汉,但一道“从胡俗”的圣命,使她不得不永远留在了匈奴地。
(昭君墓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南郊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它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
王昭君(约前52年—约前15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而王昭君和亲远嫁匈奴,历来被认为是件极其悲惨的事。 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 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当然,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
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中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