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和艺术间该如何取舍:汉阳造文化创意园的困惑你是否也有

文/哈玮
空弃的苏式老厂房、苍劲的厂区大树,从“汉阳造”的叱咤风云,到汉阳工业的百年辉煌,时间记录下龟北路824厂厚重的历史积淀。
2009年10月17日,“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工典礼在汉阳区龟北路一号原824厂举行,汉阳区对原824航天科工贸、汉阳特汽等老厂房重新改造,着力引进绘画创意、影视传媒、创意设计顶尖品牌,欲意把汉阳造打造成为汉版“798”。
空置的老厂房讲述的是时光的故事,它从“拆迁对象”华丽转身为国际艺术交流平台和时尚文化新地标,力求像北京著名的艺术区798靠拢。但汉阳造和北京798艺术家聚集程度各异,艺术氛围浓淡不一,龟北路要想打造成为汉版798绝不是一句口号那么简单。但这无碍人们对武汉创意产业的期望,汉阳造也将成为工业遗产利用的一个独特实验。
也许每一个创意产业园都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商业和艺术之间应该如何做出取舍。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也未能幸免。
在武汉20世纪初绘制的武汉市地图上,龟北路拥有武汉824工厂、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武汉第二染印厂和武汉国棉一厂,而往上追溯,晚清时这里还曾建有汉阳兵工厂和汉阳铁厂活生生的一座“近现代工业展览馆”。如果在此发展艺术创意园区,使之从“工业空间”到“艺术文化”中心转型,将工业残留物审美化,可以利用工业区的粗旷和艺术区的抽象进行改造。
艺术家选择龟北路旧厂房很大因素在于租金低廉,艺术家有能力承担租金,并且空间足够大,可以在里面生活和工作,充满“艺术氛围的遗址”,让艺术家们在此寻找到一种生活方式获得创作灵感。
“我们这些东西都是微不足道的,都不能拿到台面上来比,一比就没有了。”一位艺术家告诉记者,虽然很多艺术作品还无法和北京798相比较,但是打造本土文化,一直是藏在他们心目中的不灭梦想。
但是,随着房地产商的介入,艺术家聚集的文化创意区基础设施的提升,租金上涨这又将成为必然的事实。就拿北京的798为例子,当初艺术家聚集形成初期是每天0.3元/平方米,后期上涨到每天2.5元/平方米,翻了8倍多。同样的,上海的威海路696号创意园,带动了周边的房地产业的发展,其周边的房价已经上涨到每平方米15万。
近年来,武汉创意产业像雨后春笋一样不断涌出,实际上都是智力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是产业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汉阳造真正成熟,无论是建筑规划设计,还是商业运营都需要具备更完善的条件。
龟北路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需要商业配套设施,如酒吧,餐厅等等,也需要一些相对自由的空间,如大舞台给艺术玩家表演。
专家认为,龟北路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成规模的租用和改造厂房,逐渐发展成为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等产业聚合,形成具有国际文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和“loft生活方式”,让当代艺术、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有机结合,使之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有机结合。
没有艺术的商业不会有好的效果,没有商业的艺术也不能维持其生存,对于文化创意园区来说更没有单纯的艺术或者商业。那么,既然艺术与商业都是不可或缺,就需要制定和完善创意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商业机制。
武汉位于全国中心,拥有华中地区唯一一座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也是公认的全国前三大科教智力密集区之一。专家指出,艺术创意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因此,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培育和扶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这样往往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并奖励创造出良好社会效益的文化创意产品,鼓励国外企业和国内非公企业在文化企业的设立、管理、投资、兼并、收购、上市等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政府对创意产业的发展往往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政府应该进一步为创意产业的企业孵化和进驻企业提供技术资源共享、设施先进适用的发展环境,凝聚人气,宣示理念,营造氛围,引导互动。
“对于龟北路而言,尚处在萌芽状态,需要政府和开发商的耐心培育,也有赖于武汉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一位最早入驻的创意公司负责人认为,政府应该对首批进入园区的创意产业者给予政策上的保护,“我还是希望留在龟北路,那里有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