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设计军舰时除了考虑武备防护和机动性,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那就是军舰的适航性,在二战中,日本军舰为了在有限的舰体上携带更多的武备,忽视了舰艇的适航性,从而造成了两起恶性训练事故。
1934年3月6日,三艘水雷艇组成的第21水雷队以轻巡洋舰龙田为假想目标展开夜战训练,由于真鹤号发生机器故障,躲过一劫。3月11日夜,第21水雷队和龙田抵达寺岛水道,12日1时15分开始准备最后的演习项目。当时风浪较大,较大的龙田都出现难以操作的问题,较小的千鸟、友鹤更是严重。为了避免事故,全队于3时25分接到演习终止、全队返回佐世保的命令,当时刮着20米/秒的东南风,浪高4米。此后不久,友鹤失踪。
第二天天亮后基地航空队出动飞机搜索,下午13时轻巡洋舰龙田发现了倾覆的友鹤舰体,为了扶正船体,“友鹤”的桅杆先被水下作业切除,船腹上也打开几个洞,向舰内输入高压空气,9时借涨潮时将其引入船坞,并切开船底,救出半死不活的13名生还者。翻覆的战舰内找到72具遗体,此外还有28人失踪。
第四舰队事件是指1935年日本海军大演习时在遇到台风灾害时发生的大规模海难事故。其中睦月号舰桥被巨浪拍扁,航海长当场死亡。龙骧号航母的飞行甲板也被巨浪砸塌,尾部的机库壁被海浪冲破。大量海水翻卷着涌入机库。初雪号的舰艏被海浪齐刷刷掰断,夕雾号的舰首也被切断。重巡洋舰“妙高”号舰体中部铆钉松弛,轻巡洋舰“最上”号的舰首部外板发生龟裂,潜艇母舰“大鲸”号的舰体中央水线部位,以及舰桥前方的船体外板也出现了裂缝。此外还有“春风”、“松风”、“朝风”等9艘驱逐舰的上层建筑在风浪冲击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演习中一共有45人死亡。
这两起事故让日本海军极为震撼,作为主要设计师,造船大佐藤本喜久雄也受到牵连,郁郁而终。1935年1月藤本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年仅46岁。此后日本海军失去了对电焊接技术的信赖。造船专家平贺让博士在事件之后下令在新造舰艇上一律取消电焊,代之以铆接,日本的军舰设计日渐趋于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