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不久前,数十名来自日本、韩国的记者来到了山东潍坊的王家庄子。他们被吸引来的原因是,他们听说这个地方的人,靠着一项手艺,每年可以创造2亿元的产值。与全国很多村庄的人跑出去打工的现象不同,这里的村民大多数都留在了村里。
靠着这份手艺,王家庄吸引的不光是慕名而来的猎奇者。
现在常住的4400人中,有一半来自邻村,甚至是外省。
而这份手艺,在中国已经传递了几千年,那就是——扎风筝。
风筝,古称“鸢”,潍坊又称潍都,鸢都。由此得名,可见潍坊制作风筝历史的悠久。
● In Weifang, Shandong province, kites are not just toys. They symbolize culture and industry.在山东潍坊市,风筝不仅仅是玩具,而且还是这座城市文化的标志。 ● Widely known as the world capital of kites, Weifang has a history of flying kites dating back about 2,400 years.潍坊以“风筝之都“而闻名,已有将近2400年放飞风筝的历史。 ● Legend has it that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Mozi made the first kite in the world in the Lushan Mountain area, which is now part of Weifang.传说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用了三年时间在潍坊制作了世界上首个风筝,但放飞的第一天风筝就坠落并摔坏了。 ●It is said that the kite, made of wood, took him three years to finish but then fell and broke on the first day it was flown.也有人相信风筝是中国古代木匠鲁班发明的。据说他的风筝用木头和竹子制作,飞了三天后才落地。
以上内容是今年全国英语四级考试的翻译考题,且英文原文出自《中国日报》……
这里有87个家庭风筝工厂,年生产风筝8000万只。
庄里还有个风筝博物馆,是村民自己用制作风筝积蓄,众筹建起来的。
里面最长的风筝长约140米,刻画了水浒传的108个角色。
最小的则只有5厘米,需要拿放大镜才能看清上面的每一个细节。
山东潍坊风筝的风筝有着很特别的制作流程。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档丝绢蒙面,手工绘画。每个环节绝不含糊。
做风筝最重要的是选料和设计图形,制作风筝讲究四大技艺:扎、糊、绘、放。
当然选材必须讲究,潍坊风筝艺人一般选用的是四川、福建、江西等地的毛竹,而且年限也必须相当严格,要选用两年以上三年以下的毛竹,这样的竹子韧性强、弹性大、油性好。
裱糊也非常重要,能不能更好的放飞,首先要看扎制对不对称、是否周正。
来参观的记者还十分关心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热爱风筝?
当地的风筝学家告诉他们,风筝起源于军事功能。被用于军事上的侦察工具,进行测距等工作。
到了唐代、宋时期,放风筝已渐转作为娱乐和健身的用途。
百姓在清明节时,也会将风筝放得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
小编也建议读者多放风筝,不要长期做微信低头族。放风筝有益于颈椎健康和增进视力哦!
不应该是寒亭杨家埠嘛
杨家埠还停留在单打独斗的阶段呢
这个村是那边的啊
俺去过。健康街往东走30KM,到潍河大桥,路南那村就是
说他好与坏得看你要的是手工艺还是商品
王家庄子村 坊子工业发展区最东头潍河边再往东就是寒亭界
俺姥娘滴庄,其实也没看出有说的那么好,不过这两年上边确实想把王家庄子打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