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历挫折时,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进行归因,即寻找失败的原因,这种寻找原因的不良思维方式也是造成消极情绪的一个原因。人们可以怀疑外界事物的真实性,可以怀疑别人的品质,但是,对于自己设置的成败的因果关系,却很少怀疑。其实,对于挫折和失败的解释也是主观的,失败也有不同的意义,可以作多种解释。
在对失败进行种种解释的时候,人们更多的是从观察到的前后顺序来进行客观的解释,此时,人们像一个迂腐的学究,缺少灵性与变通性。而且,此时,人一点也不会照顾自己的心情,一点也不关心自己了。比如,丢了钱,人们通常会说一些无用的话,“因为不小心,所以丢了钱”,或者“因为丢了钱,所以心情不爽“。
再如,”因为老师批评,所以心情不好“。
”因为丢了工作,所以生活没有乐趣了”。
“因为考试成绩不好,所以闷闷不乐“。
”因为领导偏心,所以工作不顺心“。
”因为她拒绝了我,所以我很绝望“。
”因为他们说我坏话,所以我很想报复他们“。
这种根据事物的前后顺序来进行因果归因的做法,不能说是不对,它好像是对事物产生原因的客观解释,但是,从”幸福比真实更重要“的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问题,从是否有利于自我幸福,和是否有利于问题解决来看问题,从是否无疑他们对于个人的幸福是无益的。客观的但是无益的,主观的却是有益的,此时,你选择什么样的想法呢?你如何选择呢?
既然事物不只有一个意义,而有多重意义,我们要切记,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要选择一个最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最能提高解决问题效率,和有利于自己好心情的想法。我们可以改变客观的因果陈述的意义,”使事情由绊脚石变成奠基石“。这就是所谓的意义换框法。
意义换框是把原来的因果关系的结果,变成一个积极的动词,置换原来的被动消极的结果,而将结果重新解释为一种改变现实的积极状态。然后,再针对自己的积极状态进行更为积极的解释。来看下面的意义换框的例子:
”丢了钱,所以我不高兴。“ 置换为:
”丢了钱,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工作,多挣钱。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解除我的烦恼。“
”领导偏心,所以我工作不顺心“ 置换为:
”领导偏心,所以我要工作积极。因为这样才能使他真正认识能干的人是什么样的。因为这样可以改变他对我的不正确的看法。因为这样能证明我可以在有压力的环境中,仍然能战胜困难,因为这样才能使我提升更快,摆脱他的领导。
“因为考试成绩不好,所以,别人看不起我,我闷闷不乐” 置换为:、
”考试成绩不好,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改变现状,有升学的机会。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弥补弱点,挽回面子,使大家对我有一个好印象。“
”因为她拒绝了我,所以我很绝望” 置换为:
“她拒绝了我,所以,我要更加工作努力,表现好,争取赢得她的好感。因为这样会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因为这样会使自己赢得别人的尊重。这样才能使自己有机会赢得异性的爱慕。”
“因为他们说我坏话,所以我想报复他们” 置换为:
“他们说我坏话,所以我更加自信,更加快乐。因为只有这样,说我坏话的人才达不到贬低我的目的,因为这样才能增加我独立自主的能力,才能使我保持个人的独立见解。”
“因为今天天热,所以我心烦意乱” 置换为:
“今天天气热,所以我应当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能够不浪费宝贵的时间。”
“因为我小时候父母经常批评我,所以我很自卑。” 置换为:
“小时候父母经常批评我,所以我今天才能成为一个能吃苦的人,一个较为自觉的人。因为批评使人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
起初,一个人可能非常不习惯于这种说话方式,认为不是自欺欺人吗?这不是我的本意啊?但是,如果你学会了从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一旦你认识到是你自己而不是环境和他人决定你的想法,一旦你认识到你实际上可以从众多的想法中选择一个最利于你的潜能的发挥的想法,你就会感到这种选择的魅力。
有一位医生因为不能拒绝找他出诊的病人,造成整日忙于工作,休息时间不够,家人也抱怨他对家庭不够关心,只关心工作。最终,心理咨询师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态度;“学会拒绝一些出诊的要求,可以令你成为一个更好的医生,从而能帮助更多的病人。” 心理咨询师将来访者的焦虑引向了积极的方面,即如何解决问题上,而不是帮助他学会处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也没有分析他为什么不爱回家这样的问题,而是一步到位地将来访者引向了正确的方向。
其实,生活中真是这样,看上去一无是处的结果,可能背后包含着巨大的积极力量,不好的心情既是不佳环境的结果,也可能是一个催人奋进的契机。失意可能正是得意的一个起点,谁能知道下一步的宿命呢?只有好心情和好效率是能把握的,其他都是不可知的。
文章内容节选自书《感觉良好,认知改变心情》,作者:刘翔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