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辉煌70年 听你讲西安故事 - 从筒子楼到精装房,看西安人的住房变迁

以114房产网为例,发展下去定会成为行业的标杆,起到引领市场的重要作用。

耕耘成就梦想
奋斗收获幸福
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西安报业传媒集团特别策划《辉煌70年 听你讲西安故事》系列报道。新闻是历史的草稿,作为这座城市的记录者,我们将重新挖掘城市“宝藏”,寻找西安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轨迹,“穿越”时间长河,去看看新中国成立70年来,西安发生的那些事儿。同时,我们也会带领读者重温老报纸,看看一代又一代记者,对西安70年来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生动记录。
第八期
《住宅的变迁》
人居,是城市变迁最好的见证。“住有所居,安居宜居”更是万千家庭的共同心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越来越多的城乡家庭告别低矮破旧、设施简陋的住房,迁入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楼房。
1
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古都和一带一路的重点城市,其人居发展变化是新中国建设发展的真实写照。从土木砖砌到钢筋水泥,从平房小院到高层社区,从筒子楼到商品房,我们的居住空间不断扩大,生活配套越发完善……人居需求的提升和居住环境的更迭,见证着这座城市变革进程上的巨大变化。
时光长廊里的平房、筒子楼
回忆就像老电影般,斑驳的画面里透露出岁月的痕迹。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普遍较差,城镇职工三代人挤住在一间房子里的情况屡见不鲜 。改革开放以前,西安人的住宅大多以棚户区平房为主。这些平房是砖砌的,有的还保留着土木结构。受限于当时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大多数人几乎没有改善自己居住环境的意识,只要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心满意足了。当时的生活面貌基本是一张床睡一家人,房子里家具简陋,吃饭和睡觉都在一个区域内。由于房屋建筑简单,漏雨时有发生,雨天在屋里放个盆接雨水再正常不过。
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城市里都是筒子楼的影子,一条长长走廊串联着许多个独立的房间以及一两个公用水房和厕所,一到吃饭时间,楼道里油烟四溢人声鼎沸。
“筒子楼就像单身宿舍一样,面积很小,房间里摆一张床、放一张桌子、一个衣柜就满满当当。没有独立卫生间,也不可能在房间里洗澡、做饭。”曾住过筒子楼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刘宁回忆道,由于空间狭小,人们会在黑漆漆的走廊上堆积很多东西,做饭也都在楼道里。
排队上厕所、排队洗澡、门对门的邻居……刘宁至今也忘不了居住在筒子楼的日子,“那时的邻里关系非常紧密,大人小孩可以随便楼上楼下串门,每次下班回家远远都能闻到饭菜香。你给我家送点饭,我帮你家看娃都是常事,但也因此少了私密性,生活上总是有很多不便,给小孩洗澡更是成了头等难事。”刘宁说,自己当时只能用一个大塑料盆去水房接水,端回房间给孩子洗完后,再去水房倒掉,来来回回不知道要跑多少趟。
如今,“筒子楼”已渐渐远去,但无数的老西安人都曾在那里结婚生子,留下了难以割舍的居住记忆。
从一间房到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
“70年代一张床,80年代一间房,90年代要厅堂。 ”上世纪80年代,随着住房改革措施的逐步出台,西安房地产市场日趋活跃。据西安本土摄影师严建设回忆,1985年,西安市第一批商品房上市,地址在如今的西后地一带,开盘后挂牌价为98元平方米。当年的商品房面积都很小,一般一套单元的面积约50平方米、一般结构为一明两暗,进门就是厨房,厨房一侧有个极小的卫生间,两侧为卧室,卧室有窗子,厨房卫生间没窗子。可供两代人居住或三代同堂,当年一套这样的房子价格不超过5000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商品房买卖合同 图 严建设|
1986年,西安市首次召开商品住宅房产交易会,10天共成交980余万元,面积20000多平方米。到了1992年,西安第11届房地产交易大会的总交易额已超过41亿多元,出售及预售商品房面积达295万多平方米。
交易量上涨的背后,还有人们对住房设计的更多要求,人们也越来越看重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及社会环境,注重商店、粮店、托儿所、学校等相应生活服务方面的配套程度。1988年5月21日发行的《西安晚报》对当年的商品房大型交易会进行了报道,其中写道,“据市房地产市场工作人员介绍,投入这次市场现售或预售的商品房,有大、中、小各种居室,每套住房内大都设计有小客厅、前后双阳台。二府庄小区的商品房室内装修讲究,铺设有地毯,备有暖气。陵园路、解家村、东八里等小区环境优雅、交通便利,住房设计合理。”
|1988年5月21日发行的《西安晚报》|
而在1992年10月24日出版的《西安晚报》上,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商品房内部的发展变化。“商品房已从过去单一的传统居室格式向多功能、新格局过渡。一些开发推出二室二厅、三室二厅、大客厅小卧室、厕所与盥洗室分开、在地下室为各户配备杂物间等新的设计方案,引起了私人购房户的极大兴趣。有的购房户还提出西安亦可象沿海城市一样建造一部分大开间商品房。”
|1992年10月24日出版的《西安晚报》|
同年,西安加快了房地产开发的步伐,实施低洼棚户区和危旧房屋改造工作,各级房地产在生产村、和平村、劳动村、南坊巷、瓦窑村、东仓门、保吉巷、新城巷、尚勤路等路段新建商品住宅。
西安人的住宅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大家开始从一间房到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或许面积不够宽敞,但有了私密的卫生间、独立的厨房,甚至有了小小的厅堂。西门外八佳巷小区、吉祥村吉祥小区、南稍门附近的永宁小区都是那个时代的记忆。
高层住宅拔地而起
个性化需求凸显
进入21世纪,住房由多层向高层发展,小高层、高层住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越来越多的西安人想要住上一套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环境幽雅的大房子,并且开始接受按揭的购房方式。
人们对于挑选房屋也有了严格的要求,不仅仅是面积、价格,采光、户型等都成为西安人购房的重要选择因素。住宅产品规划上也加大了客厅、厨房、卫生间、阳台的面积,较高档次的住宅还将餐厅、书房、储藏室、卧室以外的居住空间大大扩展。在西安,出现许多花园式住宅,绿地面积达50%。
|浐灞生态区新建住宅高楼林立 记者 张宇明 摄|
回想这些年自己居住条件的变化,刘宁感慨万千。从到西安求学再到工作,她经历了住学生宿舍、租房、自己买房的过程,也从南郊搬到了西郊。“2005年,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周围还只有一条宽阔的马路和几幢主要建筑,看上去基本是荒郊的样子。当时来了亲戚朋友,只能去附近的茅坡村租住民居。”刘宁说,自己在陕西师范大学求学的日子里,见证了学校周围环境的变迁。如今,十多年过去,著名的茅坡村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城市小区和养眼的绿化景观。
从陕师大毕业后,刘宁搬到了南郊的翠华路上。“翠华路的一端是植物园,另一端紧邻陕西历史博物馆,街巷两旁多是参天大树,整体非常古朴。虽然靠近大雁塔风景旅游区,但又不在闹市上,环境十分幽静,走进这里,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刘宁说,自己非常喜欢翠华路,一住就是四年。“南郊是西安的风景文化区所在,特别是曲江新区,更是西安非常有特色的标志性区域。这里的城市建筑大多是仿唐的,盛唐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住在这儿,日日都可以感受到传统的古韵。”
如今,刘宁居住在西郊昆明路附近,虽然少了些盛唐古韵,但这里的小区硬件十分齐全,配套也更加完善。“虽然我的房子不是特别大,但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设想进行装修、布置,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居,生活非常舒适。”刘宁直言,从筒子楼到租房再到拥有自己的房子,自己还是最享受眼下这种方便、舒适、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生活环境。
|曲江新区新建楼盘 记者 张宇明 摄|
9月17日,西安市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
上世纪80年代末到1990年,全市仅有房地产开发企业30家,而到了2018年,全市有投资项目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已达到1129家,是1990年的366倍,年均增长138%。
房地产开发投资1990年为091亿元,2003年超过100亿元,2012年超过1000亿元,2018年达到251801亿元,1990-2018年年均增长327%;2018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271346万平方米,是1997年的346倍。
除了商品住宅外,西安市有序开发保障性住房、廉租房等,逐步实现全体市民居有其屋。
从“蜗居”到“宜居”
70年沧桑巨变
70年旧貌新颜
70年华丽转身
一段房屋变迁史
无疑成为西安人内心深处
弥足珍贵的记忆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雅坤
视频:西安报业琉璃视频 史铭斐
编辑:西安报业全媒体编辑 尚尔 审核:韩东辰 部分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