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小米上市成就的“小人物”,从与雷军一起创业到理想和财富兼得

7月9日上午9:30,小米集团股票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交易。
虽然盘前交易情况不乐观,但上市当天雷军还是很开心。7月8日上午,他在公开信中表示,资本市场跌宕起伏,小米能够成功上市就意味着巨大的成功。
敲钟的感觉对雷军来说并不陌生。2007年10月9日上午,他担任ceo的金山软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同年年底,他从金山抽身离开,重新拉起团队,创建小米,称之为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创业。
最早追随他的13人可以分成两类:几名在业界鼎鼎大名的联合创始人;以及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他们或出于对雷军的仰望,或因年轻的一腔热血,加入小米时甚至对雷军勾勒的宏伟蓝图将信将疑。
小米的上市对于他们人生的改变更大——这些自称“小人物”的普通人,在一场创业冒险后实现了丰沛的财务回报,他们的人生也因为这场与小米的相遇,获得了丰富的体验。
文 裘雪琼
编辑 张慧
小米正式通过上市聆讯两周后,北京回龙观一家粥店包厢内,小米的第6至15号员工实现了一次久违的重聚。
那是2018年6月21日。白天,ceo雷军和高管在香港启动全球路演第一站;晚上,有人在小米ui设计师秦智帆拉的早期员工群里号召重聚,众人云集响应。
时光在每个人身上都留下痕迹。管颖智是14人初创团队中唯一的女生,在那张著名的喝小米粥的合影里,她留齐刘海梳马尾辫,一脸学生稚气;8年后,她梳着波波头,气质干练,笑容温婉。
菜肴一盘盘端上来,往事也一幕幕浮现。
聊共同的创业经历,也聊7月9日的上市仪式,前14名员工将全部到场见证了这个时刻。这群即将实现财务回报的小米元老,最大的难题,是那天穿什么衣服。人称“p总”的孙鹏,张罗着给每人定制一套西服。他们商量着,就算“抱着、扒着”,也“一定要和雷总在现场合照”。
“我们希望上市当天,有机会重现创业之初的场景,每个人站在与当时同样的位置,再拍一张合影。”管颖智告诉火星试验室。
聚餐临近尾声,服务员送来十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小米生态链产品经理总监刁美玲用镜头重现了八年前那一幕:大伙手捧小米粥,粲然而笑。
一锅小米粥
小米的故事从一锅小米粥开始。
2010年4月6日,联合创始人黎万强的父亲早上5点钟起床熬了一锅小米粥,送到公司时,还腾腾地冒着热气。那天喝粥的14个人,就是小米的创业之初的全部阵容。
某种程度上,工号对于小米员工来说是种象征。工号靠前的员工因慧眼识小米,备受尊重。
每次说到这个话题,刁美玲都有点“心酸”。她是“那个特别惨的15号”。每次雷军提到“我们前14号”,她都会小小地受一下刺激。管颖智则是幸运的14号,那天喝小米粥的一次性碗筷就是她采购的。
那天也是乔迁的日子,北京中关村保福寺桥银谷大厦807室成了小米第一个“家”。那之前,小米一直是流动办公。管颖智是在海淀的逐鹿茶楼接受了黎万强和林斌的面试,正聊着,雷军推门而入。管颖智只见过照片上的雷军。看到他脸上挂着的两个小酒窝,她有点懵:“我这个小人物,雷总也来面试了,这事儿好像还挺大的。”同时暗暗下决心,“只要他们要我,我就会来。”
她面试成功,成了小米的人事专员,“财务、行政包括采购的工作都在我这儿,因为没有人。他们大部分都是写代码的。我来支持他们。”她白天做行政和财务工作,晚上打电话约人来公司面试。
除了大名鼎鼎的雷军,小米的联合创始人还有原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林斌、原金山词霸总经理黎万强、原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黄江吉和原google中国高级产品经理洪锋。每个创始人都会给她一张经过初筛的候选人名单。
“小米”毫无名气,为提高约人面试的成功率,她自称“雷总的助理”“斌总的助理”。“过来之后,他们发现原来所有老板的助理都是我。”管颖智忍不住笑了起来。
秦智帆是被黎万强拉入伙的。2009年底,黎万强把他叫到办公室。“我要创业,你要不要和我一起?”秦智帆连干什么都没问,就回答“好。”
这段对话,也曾在雷军与黎万强之间上演。在金山待了10年的黎万强,本打算辞职玩商业摄影,当雷军透露再创业计划时,他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秦智帆在金山词霸做了一年设计师,招他进金山的,正是黎万强。前段时间,秦智帆给小米副总裁黎万强发微信,称了一句“老板”,黎万强直接拨了电话过来:“你叫我‘老板’,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在小米,大家都叫他“阿黎”。
秦智帆成了小米第11号员工。“雷总说,他要做一个手机公司。我当时真的没有任何概念,但做手机肯定酷,肯定比我做词霸酷。”他告诉火星试验室。
早期员工加入小米的决定背后,都有雷军的影子。12号员工李伟星加入小米,也有一半是为了雷军。
中山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进入微软工作,四年内专攻windows phone摄像软件研发。2009年年末,微软放弃window phone的中国市场,老上司林斌引荐李伟星与雷军聊聊。
见面前,李伟星对雷军的认知停留在金山和卓越网,见过面,李伟星认定这个创始人是“全能”的,“公司发展会遇到的困难,他都是有经验的”。
李伟星本来打算出国发展,现在决定用两年时间创业“试错”,接受了腰斩一半的工资。
而从金山跳槽的刁美玲,则是被黎万强以参观之名“骗来的”。
2010年4月9日,她在午饭前抵达银谷大厦807室,第一眼看到的是两手拎着沙县鸡腿饭的管颖智和秦智帆。那是创业初期,包括雷军在内的小米员工最常吃的外卖,馋嘴的胖子也只是给鸡腿饭加一个鸭腿,或者鸭腿饭加一个鸡腿。
午饭后,她接连和黎万强、洪锋、林斌“面谈”了三轮,等待第四轮时,她透过会议室门底部的玻璃,看到了一双拖鞋。“拖鞋”和另外三人站了一会,林斌进来告诉她,“我们同事还有个会,今天聊不了,你先回去吧,辛苦了。”
走出银谷大厦时,天已全黑。坐地铁时,刁美玲琢磨着,我不是来聊天的吗?怎么吃了饭就一直在烧脑?回到家她刚把钥匙插入门里,还没转动,黎万强的电话就来了:“你看我们今天聊了这么多,后面可能雷总还要和你聊一下……团队非常优秀,欢迎你加入我们。”她才知道,“拖鞋”就是雷军。
“他们到底想干啥?”挂了电话,刁美玲依然迷糊。黎万强告诉她,团队要做一个“非常大的跨平台的app”,大方向是移动互联网,但具体的统统不知道。
小米创业之初,就吸纳了数名微软谷歌的高管和资深产品经理,对金山软件产品经理出身的刁美玲确实具有吸引力。但从现实层面考虑,小米并不是她的最优选择——bat、网易等大公司也已向她伸出橄榄枝。
几天后,黎万强的电话又来了。“你基本敲定了,也不用和雷总聊了,可能会有一个薪资包的大概分档,股票多工资少,股票少工资多,你选一档吧。”
刁美玲想了一晚上,与牛人共事的诱惑,战胜了安全感,第二天,她回复邮件:加入,选工资最低的那档。“我觉得进入创业公司,你要现金多没道理,这说明你对这公司不看好。”她对火星试验室解释。
至于小米能不能做成,刁美玲压根没时间深想——发送确认邮件下一秒,黎万强就给她安排了海量工作。
“待到晚上12点算早,一般都要到凌晨1点钟”
小米浓厚的创业氛围,释放了李伟星的编程激情。
他像一节“很经用的电池”,不论加班到多晚,写代码时始终是“很亢奋很愉悦”的状态。
在微软,李伟星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区间,保证了安静的工作氛围。小米工位间不设隔板,遇到问题站起来喊一声,和10米外的同事隔空交流。
“很热火朝天的工作氛围。(起先)会有一点干扰,但我很快习惯了,不是叫我(的声音),我就会无视。”说话慢条斯理的李伟星告诉火星试验室。
刁美玲迅速找到工作状态。她要对接孙鹏、刘新宇、李伟星三位工程师。微软出身的孙鹏性格直接,有时会说“你这就跟狗屎一样,太烂了,重新做”。头一个月,刁美玲经常站到他工位边,和他一吵就是好半天。
但对孙鹏的研发实力,让她相当服气。在那个安卓系统粗放的年代,孙鹏做了一个很底层的应用,能将手机上运营的其他程序关闭。
大牛同事之于刁美玲,是惊喜;对于秦智帆,更像一种压力。
梁峰、刁美玲、秦智帆在2011年小米手机1代发布 图/梁峰微博
“创业就这么几个人,其他人都是很牛逼的程序员、策划,而我不是。我想尽快提高自己,但我的能力(增长)又需要时间。”秦智帆说,内心的挣扎、痛苦持续了快一年。“我那时候非常着急。但我没想过走,我不是这种性格的人——我没有太大野心做第一,但我绝对不会吊车尾。”
2010年5月,小米正式立项,自主研发基于安卓深度定制的手机操作系统miui。几乎所有员工都加入miui项目组。
“996”的工作时间便诞生于那个时期。后来大家才知道这条未明文规定的工作制度,起源于孙鹏写给雷军的一封邮件。孙鹏提出,小米是创业公司,如果按照朝九晚六加双休的外企节奏,“是不能创业成功的”。
2010年8月16日,miui首个版本发布。最初的100个用户,是10号员工李明从第三方论坛一个个“人肉”拉来的。
miui每周五更新一个版本,开创了业界最快的发布节奏。快速响应与修改用户反馈的背后,整个团队天天挑灯夜战。用户们翘首以盼的橙色星期五,在秦智帆眼中是“黑色星期五”。
“新版本上线后,你不能回家,得留守。万一有什么bug,比如图标错位,立马能改。那段时间,待到晚上12点算早,一般都要到凌晨1点钟。”
工程师每天都到miui社区看用户建议。有个叫“小虾米”的,经常提意见,刺儿头似的,工程师们都觉得那个id怎么有这么多问题,后来才发现,那是雷军。
冰可乐成了对抗高强度工作的秘笈。“那时候不吃点好东西,生活真的让你绝望了。冰可乐是唯一让我兴奋的东西,一口下去,你就醒了。”秦智帆说,他一天要喝七八罐冰可乐。喝可乐也是小米文化,从冰箱里拿一罐可乐,就在打着工号的纸上画一个勾,公司会从工资里扣钱。空的可乐罐垒在电脑背后,像一面墙。雷军喝无糖可乐,秦智帆偏爱含糖的,很快体重就从刚进公司的130斤飙升到160斤。
每个星期五miui上线后,他们去卷石大厦楼下的烧烤摊撸串,喝酒,侃事,几个创始人轮流请客。秦智帆说,他们当时有个共识,“我们招人,第一肯干,第二喝酒,第三会说笑话。我们不需要一个很闷的程序员,我们需要什么都有点的人,比如这个人要有审美。”
但多数时候,他们一边吃着沙县小吃的鸡腿饭,一边谈事、面试、写代码,雷军是鸡腿饭的重度爱好者,员工们经常开他玩笑,“雷总要不你把楼下的沙县小吃投资了吧。”
为了给大家改善伙食,管颖智从楼下小饭馆订集体餐。每到饭点,饭馆工作人员就推着小推车“突突突”上来。车上有几个覆盖保鲜膜、装满热腾腾饭菜的大铁盆,小米员工捧着不锈钢盘子,排队打饭,活脱脱一个大学食堂。
那时,普通员工和高管真的是“肩并肩”,除了雷军有一间10平方米的独立办公室,其他创始人都在工位上干活。
秦智帆就坐在黎万强身边。“那时小米都不算个公司,就是个土团队。你说,‘老板,你来面试下。’老板从工位站起来说,‘我就是创始人’。就是这么个野路子。”秦智帆又怀念又感概。
刁美玲经常和雷军、黎万强边吃午饭边聊工作,一讨论就是两三个小时。
第一次与雷军隔着小茶几面对面谈论工作时,刁美玲觉得“对面的人在发光”。在金山工作时,她与雷军在工作层级上至少隔了4级,每次见到雷军,他都和一大群人讨论工作。
但她只敢恍惚一两秒。雷军思维敏捷,语速也快,不喜欢人磨磨唧唧。聊到交互效果在不同手机上的呈现效果,雷军就能从他那个不起眼的黑色双肩包里掏出来真机。
雷军是创业圈远近闻名的“劳模”。刁美玲说,无论员工加班到几点,看看雷军的办公室,他都在。有一天清晨,秦智帆提前到空无一人的办公室,雷军从办公室出来接水,头发是炸的,穿着拖鞋,神态自若地冲他打招呼。
“前一天晚上,雷总和我们开会到凌晨一两点,他是在办公室过夜。”秦智帆当时就觉得,一个全国知名的商业领袖,从办公室这样蓬头垢面地出来,“太猛了”。
但小米人更熟悉的雷军,是他谈理想和未来时的样子。
“我们需要做出和苹果(手机)一样好的产品,然后用互联网来销售。一定要做到我们的手机,一个普通的中国老百姓能买得起。”管颖智记得,这是雷军在小米第一个年会上的讲话。
管颖智心潮澎湃。“虽然我是小人物,但我听着觉得挺伟大。当然我在其中起不了什么作用,但他们可以的。”
那是2010年,小米一件产品都没做出来,年终奖每人2000元。
年会在一家普通酒店举行,员工携家属坐了10桌。期间,雷军和其他联合创始人头戴白色厨师高帽,端着盘子走到餐桌区“上菜”——一枚足金戒指。
管颖智和财务同事亲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