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消费分析--从数据上看房市未来的走向


1998年,中国刚刚开始恢复商品房供应的时候,当年度城镇居民收支结余的18.9%被拿去买了房,而计算累计口径的话,从1990年累计存下来的棺材本,只有4.1%拿去买了房。到2008年,居民部门的贷款即将支撑起整个脆弱的金融体系的时候,当年度的购房负担率达到了56.7%,而累计购房负担率达到了45.8%。这意味着城镇居民已经有近一半的棺材本进入了房地产市场。好吧,这个时候也还好,也不算特别惊恐。此后居民的购房水平持续上升,2010年的当年度购房负担水平就达到了80%。高达8成的居民收支结余流入房地产领域,这个时候的房地产业如果称不上支柱性产业,那其他产业简直连站出来说话的资格都没有。地产对居民财富的大幅度吞噬终于引起我大中国政府的重视,此后中国的房地产调控开始常态化,居民的购房负担率进入了起伏波动状态。2013年达到88.7%的高位之后,遭遇中国第二次债务危机引发的钱荒冲击,到2015年算是下降到了84.5%,然而这一年的年底,面对股灾之后的一地鸡毛,我大中国已经无法可想,只能继续依靠居民借债买房来维持经济,于是在国家层面提出了“地产去库存”的口号,所有针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都被废弃,整个金融系统的资金大量涌入地产领域,到2016年底,城镇居民的当年度购房负担率剧烈上升到惊人的95.4%,这意味着居民除了维持生存的必须开支之外,几乎全部的剩余资金都拿去买房了。这真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据,简直是让人不寒而栗。与此同时,2016年居民的累计购房负担已经上升到74.5%。毫无疑问,到这个时候,购房开支已经到了居民的极限值,几乎没有上升的余地了。
再来看今年上半年的数据,居民的本年度购房负担率似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只有83.6%(我为什么要说只有?超过8成事实上已经很恐怖了),然而这其实是由于居民收支数据的季度性差异特征造成的:收入方面,一季度的居民收入由于年终奖的集中发放会带来一波上涨,而居民的重大支出则主要发生在下半年。以2016年为例,全年的收支结余10537元,而上半年的数据为5772元,占全年的比值为55%。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支结余数据6391元,按55%的比例来推算,则今年全年的收支结余为11620元。接下来,我们假设今年下半年的房地产市场销售规模不再暴增,与上半年保持一致,则全年的商品房销售额118304亿。据此我们可以据此推算出今年的购房负担率数据:
全体城镇居民的购房的合计本金支出60508亿,利息支出27026亿,合计支出87534亿。虽然今年相当多的城市都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特征,都在驱离低端产业人口,但我们依然假设城镇居民的总量会持续上升,全年增加2千万城镇常住人口,到达8.13亿,8.13亿人口×11620人均收支结余=94471亿。如此我们可以得出关键的数据:即便是我们在城市化的问题上保持如此乐观的态度,并对下半年的房地产市场销售持相对平淡的态度,则今年的购房负担率依然会达到92.7%(87534/94471),而居民的累计购房负担率,将会在年底达到81.9%。而如果下半年的房地产市场维持从去年至今的暴涨之势,且城市化的速度放缓的话,那么,今年的当年度居民购房负担率,是可以直接破百的。
无论如何,这也已经是极限了。依靠居民借款买房,支撑起整个脆弱的金融体系的路,到今时今日,不管你们怎么不服气,总归已经走到了尽头。但问题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我们不要忘记本章重点关注的问题:到今时今日,我大中国的老百姓,还能不能承受消费物价的剧烈上涨?老百姓的棺材本,还能支撑多久?

楼主说房价会下降么?

对于这样的有思考性的帖子,应该先留名后阅读。

从数据上看现在的居民消费除了维持生存的必要开支,其他部分基本都花到房子里去了,从理论上看肯定是不可持续的,但是咱有“特色”,可以创造出超出经济规律的经济现象。但是规律就是规律,绝不可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93-94年一波,是改革开放挽救了,2001-2002一波是加入世贸挽救了,08-09是靠房地产安全度过了,还创造了世界奇迹。从这个看出基本上10年一周期,马上18-19快到了,不可能还靠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