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侯|翼城之三


翼城之三
晋侯
那时候,对一个国家来说有两件事最重要,就是对都城与墓地位置的选择。晋侯墓地从何而定呢?位于都城的西北方位,这是灵魂升天的地方,面朝东南日出方向,符合古代的规矩。但是,晋国实际建都与传说建都的位置有好几个,如果假设用一条直线将它们串联起来,会发现故城——龙唐——唐城就在这条直线上。如果继续向西北方向延伸过去,此时,再以崇山为中心垂直划一条南北线下来,两条线交汇处是北赵晋侯墓葬遗址,属于天马—曲村晋侯墓地遗址范畴,这是巧合吗?
1962年,翼城和曲沃两县交界处,包括天马、曲村、北赵、毛张4个村的天马——曲村遗址首次被发现,东西长3800米,南北宽2800米,总面积约1000余万平方米。遗址涵盖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夏文化层、西周到战国文化层及秦汉元明文化层,最引人注目的是8代晋侯及夫人的墓葬,和1000余座西周至战国古墓葬及车马坑。这是20世纪末发现的全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周代遗址。这个遗址从墓地面积看,它比相邻仅10公里苇沟——北寿城遗址宽了近千米。苇沟—北寿城遗址埋葬的只能是尧之后夏墟的传人,不可能作为晋侯的归宿之地。但是这个墓葬是从第三代晋侯开始的,没有叔虞和燮父,这点似乎让人失望。他们父子会葬在何处?
启以夏政的叔虞由于承袭了唐尧,未及改变国号就死了,他必定葬在尧的墓地排序的下列,也就是崇山之南,今天的塔儿山之南。他的儿子燮父建立了晋国,原本可以重新选择晋国墓地,但是又因叔虞已经列入尧的系列,燮父只能跟随父亲的墓地而葬在崇山之南,追随先父的意愿而去。同样作为开国之君的燮父与叔虞享受同等重要的礼遇,可能独立建墓,而且他们的墓地建制规模都要经过周天子的批准。按照周朝初期的制约,违制者,轻者处罚,重则处死。
依据考古挖掘而得,晋侯墓地在崇山尧葬的轴线与晋国的都城轴线两条交汇点上,正好说明了埋葬在这里的几代晋侯都是延续了燮父,尤其是叔虞的确定的死后归宿,就是列在唐尧墓地的序列之中,他们都位于崇山中轴线上。如果用倒推法,晋国武侯至文侯8代国君选择在崇山之南,约10公里左右的天马-曲村这个位置,那么,封唐之君周叔虞和晋国建国之君燮父这对父子的墓地,可能就在天马—曲村遗址之北的不远处,依据夏商西周和春秋前期“墓而不坟”、“不封不树”的说法,崇山南麓方圆10公里皆有可能是历代尧的墓地,这个推论还需考古发现来断定。
从墓地的确认返回头来看迁都,就有了另外的理解,故城——龙唐——唐城——天马、曲村遗址这条直线,可能就是晋国迁移的线路图,龙唐是晋侯从浍河之南回到浍河之北的行宫,且龙唐地势突起,正好与故城对应,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晋国在此驻扎主要军队大有可能。那么唐城是否也是晋国之都,还需考古挖掘来确定,不过从唐城处在天马——曲村遗址东南很近位置来看,唐城的存在可能是驻军之城,及晋侯墓地的行政监工之城,也可能是晋国迁都新田(新绛)的过度之城,旧绛所在地。
再者,如果从空中俯视的话,故城——龙唐——唐城——天马曲村遗址这条倾斜于西北方向的直线,它所经之处的土地都成倾斜分割为村庄和道路,也就是说,都城与墓地之间不仅仅是一条直达的道路,同时影响到所经之处的地理分割,井田制分割服从于道路去向。这种倾斜的块状分割应该在燮父定都故城时候形成的,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变旧格局。如果这算是对古人的一种猜想,那么在这条斜线周边村庄的道路格局都是方正的,所以这条倾斜的直线难道只是意外形成?考虑到从燮父的儿子开始几代晋侯埋葬在天马——曲村遗址这个事实,就可以理解在故城到唐城之间应该有一条古道,成为燮父御道。此道一开,两旁村落的道路也就并行呼应。上古时代,这条古道它朝向崇山,它通往墓地,意味着晋侯与先人通灵的途径。
现在从晋侯墓地挖掘出土的青铜器规模,可以推测出从尧到晋的国君在作出祭山与迁都决断时的内心世界,就是怀着金属原材料的占有欲,和强国利兵之野心。尧有崇山,金属之山。燮父定位了翔山后,无所获,对政权长期发展也不利,后代就再次迁都到苇沟——北寿城一带。靠近崇山,为旧绛。有人认为,这次迁都是去了天马——曲村,这不可能,都城不可能建在墓地旁,这里从尧葬崇山之阳开始,一直是墓葬之地。况且根据考古挖掘,晋侯墓地没有夏商文化痕迹,对于当时的晋国来讲就是一块干净的土地,所以这里作为尧以后墓葬之地的传统一直没有改变。同时,与都城相关的城垣、宫殿、作坊、宗庙等迄今都没有发现,迁都天马——曲村的说法便不成立。
墓葬里的最后一位是晋文侯,他帮助周王讨伐条戎,这是晋国第一次对外用兵并扩展疆域,由此也可见周室的无力与晋国的强盛。此后才有了晋献公迁都西南,获得绛山,就是紫金山,金属之山,晋国得以第二次大扩疆域。可见,除了燮父迁都故城是属于政治性迁都外,其余的迁都是为了扩张势力,占据新的资源,储备再次扩张的条件。《史记·晋世家》载:“献公八年,城聚命曰绛,九年始都此。”《左传》载:“献公使士古城绛,以深其宫,即晋城也。献公都此,始命曰绛”。晋国都城西迁之后,面向沃野千里,汾浍交流,既有舟楫之利,又占攻守之便,以翼绛之铁、解芮之盐为基础,控制了黄河流域文化中心。晋献公正是依此清扫了境内诸戎,荡灭了20多个诸侯小国,逐步把国土扩展到目前的山西全境以及省外,使晋国长期处于霸主地位。再往后,晋景公迁都新田(今侯马市),依旧紧邻绛山。
晋国几次迁都,如果以天马——曲村晋侯墓地为基点,向西南方向确定了绛作为新的国都而迁移,正好与东南是晋都故城,形成了同样的角度,两个都城与崇山的角度正好各占三分之一,互成120度角,是巧合吗?
晋国自叔虞封唐至三家分晋共传承38位国君,在翼城共传承26位国君。晋国走到晋文侯的年代已经将近三百年,晋文侯之后的几代国君还有可能在天马——曲村遗址再往南的位置埋葬,再往后就无法确定了。这时,西周中后期王权开始衰落,弑君篡位层出不穷,源于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也开始瓦解。迁都之后,祭祀之山有了变更,墓葬之地也各自选择,脱离了崇山轴线。最终韩赵魏三家分裂了晋国,一都增三都,一山增三山,礼制崩溃,战国开幕。
合久必分,这是后人的话。没有分裂与合成,单独的细胞会抑郁而亡。繁衍与分裂归于同类词组,命名也如此,成为某种体系的衍生的标识。比如晋忘,何以生翼?
有道理!好文
历史文化
比如晋忘,何以生翼?
史料详实,推理有据。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