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视:
过去的一年里,
投资人是如何看项目、选项目的?
他们看好哪些领域的投资机遇?
多位知名投资人做客第一财经《首席评论》,
精彩为您呈现!
文字实录
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服装,共享经济无疑成为过去的2017里中国经济的年度热词,新的商业形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捷、惊喜和新鲜体验的同时,共享经济也似乎在热闹非凡中进入了问题爆发和重新洗牌的阶段。一些公司宣告倒闭退出市场,一些公司爆出竞争激烈有望合并传闻。但不可否认的是,共享的时代已经到来,2018年共享经济热度仍将继续。将时钟的指针回拨,投资人是如何看这一领域的投资机遇呢?
朱啸虎:关注商业解决了人们哪些需求痛点
朱啸虎(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我们一直关心的可能就是到底解决了人的什么需求,解决人的什么痛点。当年投滴滴打车的时候,在冬天或下雨天打车特别难,那时候只有出租车的呼叫热线,基本上打不进去的,因为它是集中式的,所有人都会打一个电话号码,到时候你的线路再多都打不进去。你会非常痛苦,这是一个非常痛的痛点,所以我们觉得滴滴打车会是一个需求。ofo也是一样,当年我们自己都曾经在学校里,校园都很大,而且自行车说实话被偷的概率很高,而且自己弄辆自行车还要维修维护,很麻烦,所以自行车也是非常痛的痛点。
能否有效发现市场需求的痛点,通过商业创新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是投资人评价投资价值以及做出决策的重要考量,但这一潜在的市场是不是足够大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朱啸虎:投资是在“大市场内孵小鱼”
朱啸虎(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我们一般都喜欢追求一些至少千亿级的市场,我们希望大的市场里面放小鱼,大的市场我们才会感兴趣,才会比较激动人心,我们希望我们公司至少能为几千万人服务,几千万人来使用我们公司的产品。能满足这样需求的公司或者创业机会很少很少。
能否发现优质的商业机会来投资考验的是投资人的眼光,在投资机遇的发现上,达晨创投的执行合伙人、总裁肖冰很早就对自己的团队提出了一个要求,即用国际化的视野看项目,用本地化的方式做项目、选项目。
肖冰:用国际化视野看项目 用本地化方式做项目
肖冰(达晨创投执行合伙人、总裁):看这些项目的视角、眼光,一定要站在一个国际的视野,全球的眼光去看这个行业的演变和趋势。但是在具体去找企业,找项目的时候,一定要接地气,要用本地化的眼光去做这个项目。所以当时我提出一个最基本的就是,叫做用外资的眼光看项目,内资的手法做项目、选项目,所以把这两个结合起来,我觉得当时是有一定差异化的优势。
就当下而言,投资人们密切关注的投资领域有哪些呢,他们看好哪些充满商业机遇的投资方向?
周逵:看好技术创新推动和消费升级拉动的方向
周逵(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我们一直其实看好两个最主要的机会,一个是技术创新推动,另外一个是消费升级的拉动。技术创新推动,其实最主要的力量是互联网,消费升级拉动最主要的,比方说是新的一些服务业,其中健康可能排在特别重要的一个位置上面。你要说下一个热点的话,我们一直觉得就是这两股力量。
张维:关注消费 服务 tmt 医疗医药健康等
张维(基石资本董事长):其实你问中国比较大一点的投资机构,他回答你所关注的产业方向,其实是比较近似的。大家关注的无非是消费、服务、tmt(科技媒体和通信)、医疗医药健康,所以你看到这个大的逻辑几乎是一样的。这是因为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和逻辑已经转移到这方面了。
朱啸虎:关注未来十年 人工智能解决哪些需求痛点
朱啸虎(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过去20年我们看过两大趋势,一个是pc互联网,一个是移动互联网。未来十年能够说的可能大的趋势就是在人工智能,我觉得就像今天来说,没有一个人说我是移动互联网公司,因为所有的公司都是移动互联网公司。未来十年,我觉得也没有人再会说,我是一个人工智能公司,因为所有的公司都会有人工智能在里面。没有人工智能的公司应该很快就会被淘汰的。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去刻意强调人工智能。我们希望还是怎么利用人工智能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我们希望关注的是这个点,这和移动互联网是一样的道理。
在东方富海董事长陈玮看来,包括互联网金融、区块链、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以技术驱动或者替代进口为主的装备制造、大健康、文化产业等领域都会有很多机会,并将迎来大的发展前景。
陈玮:中国经济发展 各行各业都有机会
陈玮(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合伙人):我觉得未来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都有机会,当然更多的机会还是以所谓新经济为代表的这些行业,比如信息技术、互联网发展,互联网仍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所以中国互联网,大家都说进行下半场,下半场可能和人工智能,和企业级服务,和行业发展结合的相对比较紧密。
肖冰:看重制造业转型升级机会
肖冰(达晨创投执行合伙人、总裁):我们看好的领域不是一个两个,我觉得带动中国经济发展未来肯定是很多行业,不是某一个行业,某一个行业也没有办法带动。所以我们也特别看重制造业未来向智能化方向转变的这么一个机会。包括传统行业、传统制造业,它进一步地改变自己以后,脱胎换骨,我觉得还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并不是说只有移动互联网、tmt(科技媒体和通信),那些很性感的,大家一窝蜂抢的所谓的“风口”。
与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长期趋势不同,投资风口往往具有不断出现、快速变化的特点,俗话说,风口来了,猪也能飞上天。在一些人看来,抓住了风口,就意味着抓住了机遇,将快速积累起财富,不过,专业投资人并不是都在追逐风口的。
张维:我们很少去追逐所谓投资“风口”
张维(基石资本董事长):我们很少去追逐一些这种所谓“风口”,所谓这些流行的商业模式,我们更愿意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去精耕细作。投资最重要的不是追逐“大众情人”,而是你自己的独到眼光去发掘企业,伴随企业一道去成长。
肖冰:近期退出项目都是5到10年前投资的
肖冰(达晨创投执行合伙人、总裁):最近一两年两三年,我们的那些退出的案例都是在5到10年以前投资的,所以也不要太在意眼前的这种所谓的竞争,大家的这种价格的泡沫化。如果作为一个企业,它盲目地把自己的估值提得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肯定是会退出竞争。
投资离不开投资人的独到眼光和价值判断,除了风口,人们对于商业投资、业务发展形成的一些看法往往也未必是绝对的。
肖冰:投资不是钱越多越好
肖冰(达晨创投执行合伙人、总裁):并不是说越快越好,可能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的投资,在一些新商业模式的投资,可能是唯快不破。也不是钱越多越好,在某些领域的投资可能是资本推动得很厉害,但是在一些实体经济的投资里面,在一些科技类的投资里面,它可能就需要熬时间,也比较长期。也不光是钱能解决问题的,也不是说能够快速迭代能够完成,建立护城河,就是要积累的。类似于像科大讯飞这样的公司,它是长期积累建立的壁垒,技术不断累积建立的壁垒。所以我觉得每个行业都有它的投资规律,不能完全一概而论。
对投资人来说,看好一个项目,投入的并不仅仅是资金,之后资源的对接、投后的管理都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而处于不同投资阶段的投资人关注的重点也是不同的,不少天使投资人可能会说他们犯的最大错误不是投错的项目,而是错过的项目,宁可错投也不能错过,但一些更后期阶段的机构投资人则认为,更可惜的不是错过,而是投中了项目,但每个项目所占股份很少,这将意味着很难实现投资收益目标。
朱啸虎:遗憾的是投中项目 但是所占股份很小
朱啸虎(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我觉得这个差别可能更主要的是天使投资和机构投资的差别。天使投资喜欢“撒”,但是机构投资我觉得更喜欢狙击式的。对我们来说投资项目是要花时间的,不止是投钱,重要的是后面花的时间,所以我们根本不可能投很多项目,因为投了以后还要扶上马送一程,帮助它们真的能长大。这个里面牵扯的精力还是比较多的。我们觉得实际上并不是错过,更可惜的可能是你投中了项目,但是里面占的股份非常小,这可能是更遗憾的。所以我觉得现在投资人都有这个问题,投很多项目,但是每个项目占的股份很少,这是很难赚钱的,对风险投资机构来说赚钱,必须在你投中项目持有的股份比较高,才有机会赚钱。
2017年,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成为一个热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的中国“新四大发明”包括: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中国创造不仅在科技上,也在新经济形态上占据了国际竞争的更前端。甚至有海外媒体报道称,中国的商业模式正在被复制到西方。这毫无疑问,在孕育更多投资机遇的同时,也对投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挑战。
朱啸虎:如今中国的商业模式可能比美国更早
朱啸虎(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今天已经很难再借鉴美国的创业公司了,今天说实话中国和美国发展速度都非常相近,不像在pc互联网时代。pc互联网时代一般来说美国的公司都比中国早两三年的时间,两三年的时间足够让我们判断这个商业模式是不是可行。今天要么可能就两三个月的时间,要么中国反而比美国更早,比如共享单车中国比美国更早。这个时候很难去依赖美国的创业公司来判断这个模式到底可不可行。
张维:中国正涌现出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型企业
张维(基石资本董事长):第四次工业革命,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其实中国开始不缺席了。因为中国的整个产业经过这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由量变到质变,也的确涌现出来一些优秀的企业,也涌现出来一些在全球能够进行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
拥有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广阔的商业前景,但企业能否成功,都离不开优秀的领导者。在弘毅投资董事长赵令欢看来,从来没有因为数字特别好看,就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而是往往要把这个重要的参考体系和领导者及其团队,以及他们之后想做什么,在遇到同类挑战和机会的时候如何在企业和个人利益间做选择来进行综合考量。
赵令欢:“事为先、人为重” 实现价值创造
赵令欢(弘毅投资董事长兼ceo):在我们选择投资标的的时候,往往我们要看这个行业看这个企业。但最终决定投和不投的时候,往往是看这个企业的领导者和核心团队是不是把企业的发展当做第一利益,是不是有这个能力在多变的形势里面不断带着这个企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外一个胜利。所以我们又说“事为先、人为重”。这是我们实施我们所谓价值创造的一个核心基础。找到了好的企业家,找到了好的创业者,我们就可以帮助他们,这个帮助就是我们增值的部分。
张维:企业领导者要懂得“分享”
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则把企业家精神分为三个层面。
张维(基石资本董事长):第一个层面是大部分企业家都容易有的,所谓勤奋执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我相信中国无数的企业家重复了这样的故事。第二个层面不是很多人都有了,能够打破常规、颠覆自我、不断创新,这个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挺难的。第三个层面更少企业家具有。他得有胸怀和抱负。所谓抱负,它实际上是一个产业导向的、事业导向的,而不是一个金钱导向的,不是一个小富即安的。所谓胸怀指什么,你知道分享。所谓分享是什么?就是你的整个团队要跟你共同分享这个企业的成果,而不是你一个人具有了绝大部分股权。
陈玮提到的三点则是胸怀、专注和具有责任心。
陈玮:成功创业者要有胸怀、责任心并且专注
陈玮(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合伙人):我们会发现我们投资的创业者,成功的创业者身上总有一些特质,除了他的技术、他的能干以外,在品质上总有一些特质,比如说他很大气、胸怀宽广、愿意和人分享。
企业家带领企业从初创到不断长大,当规模增长到一定程度时,也许会选择通过资本市场ipo进行融资,迎来企业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前期投资人也由此实现最终投资退出以及投资回报。3000万元的年净利润规模,被业内视为区分企业规模大小的一个较为公认的分水岭,也是不少券商在挑选ipo项目时的重要指标之一。有研究机构统计了数百家发审委审核拟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时发现,近利润3000万以下的公司审核通过率很低,超过3000万则通过率大幅上升。
肖冰:大量企业为何在净利润3000万止步
肖冰(达晨创投执行合伙人、总裁):中国的企业早期的时候,往往都是靠一个人,单打独斗,一个个人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