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艺节上南昌“五喜临门”


日前,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青岛落幕。在这次代表我国规格最高的国家级艺术盛会上,南昌喜摘“五星”。南昌清音《今日犹闻翰墨香》、戏曲《乡里新曲》和小戏《把城里妹妹娶回家》3个节目脱颖而出,问鼎中国群众文艺政府最高奖“群星奖”。林燕和王永鸿2人荣获“群文之星”称号。南昌同时获得五项群星奖,在获奖节目总数上为全省最多,属历届最好成绩。
  本土非遗寻求全新突破
  据市群艺馆负责人李琦介绍,南昌清音《今日犹闻翰墨香》、戏曲《乡里新曲》和小戏《把城里妹妹娶回家》3个节目获奖,填补了我市在全国群星奖曲艺门类的空白。
  南昌采茶小戏《乡里新曲》讲述的是南昌城郊的乡村里,过上小康日子的农民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演唱传统的地方戏曲――南昌采茶戏,成为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围绕着评选南昌采茶戏传承人,演绎出了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昌采茶戏这个地方剧种不但要传承,更要发展和创新。本剧正是以传承发展采茶戏为主线,通过戏中戏,在音乐、唱腔设计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很多观众都表示,虽然采茶戏使用的方言听不懂,但台上的乐器、表演都很特别,听起来非常优美。“群星奖”评委之一、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表示,用当地的方言,用本土曲艺形式表现家乡的风貌,很有特色。
  新建县选送的戏剧《把城里妹妹娶回家》取材于本地。作品剧情以全省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大环境为背景,以新建县南矶乡为原型,剧中通过两代人的爱情和婚姻的波折,反映了农村的发展变化和农民的精神风貌,讴歌了党的农村富民政策。
  南昌清音是省级非遗项目,是江西民间曲艺的一个门类。它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今日犹闻翰墨香》作品以文南词音乐为主旋律,表现的是王勃书写《滕王阁序》的千古佳话,极富本土特色。
  数年磨一剑打造文艺精品
  当获悉南昌捧得五个“群星奖”喜讯,很多南昌基层文化工作者倍受激励,大发感慨:“众人捧得‘群星’归,凝聚了太多人的汗水和泪水、心血和智慧啊!”
  为了打造《乡里新曲》,南昌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历经三年的打磨,数易其稿,直到在决赛前还在修改。为了还原原汁原味的传统南昌清音,找寻准确的清音鼓声,在创作《今日犹闻翰墨香》时,东湖区文化馆专门重新制作了失传已久的蟒皮鼓,这些蟒皮鼓是根据南昌清音传承人范金莲的记忆,敲鼓辨音,经过4次改良制作而成。创作《把城里妹妹娶回家》时,新建县文化馆的同志数次奔走在田间地头,从构思、创作到编排,从初赛、复赛到决赛,整整花了近一年的时间。
  两位获得“群文之星”的基层文化工作者林燕和王永鸿也是南昌人熟悉的老面孔,均为数十年在基层为群文工作默默耕耘奉献的“老文化人”。都在文化艺术领域创作了诸多深受百姓喜爱的文艺作品并代表江西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赛事获奖。
  五个“群星奖”是新起点
  五个“群星奖”载誉归来,这并不是终点,而是南昌群文工作一个新的起点。南昌近年来群文工作发展迅速,每年都会产生上百个的原创舞台类群文作品,有一套群文创作的骨干网络。市群艺馆、各区县文化馆、社会单位等都是南昌群文创作的重要力量。现在,不少社区、街镇里的民间文艺团体也加入了进来。除了基层的文艺队伍,每年一度,已经连续举办了8届的“南昌市民间艺术团队优秀节目汇演”也是选拔优秀群文节目的大舞台。
  李琦表示,南昌近年群文创作水平的提升,一部分要归功于有越来越多具有专业背景的年轻人充实到群文创作岗位。以南昌清音《今日犹闻翰墨香》为例,12位演员几乎全是“80、90”后,最小的年仅19岁。她希望通过他们这一代的努力让优秀文化遗产重现光彩。
  李琦认为:群众文化就是要在服务基层中积累艺术养分,这样才能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叫好又叫座,震撼人们心灵的精品。“只有优秀作品涌流,群‘星’灿烂,才能说我们的文化软实力真正强大了。”
(南昌日报徐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