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创业初期及发展过程,股权/期权已经成为初创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种重要激励方式。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很容易成为公司未来发展的绊脚石。
在实际操作中,该如何选择及把握每个细节,避免进入法律盲区或误区?这或许是困扰不少创业者的问题。
1、 期权、实股、虚拟股有什么区别?
华为的“虚拟股”赫赫有名,创业公司已普遍使用“期权”概念,找个合伙人经常提出要“干股”,究竟这些之间什么区别?一张图带你来了解:
那么,创业公司采取哪种股权类型更有保障?
“业绩分红——虚拟股权——期权——股权”
越往左对公司越有保障,越往右对员工越有保障。期权目前是现在较多初创企业选择的类型,满足双方互补的信任的前提下,还给予企业缓冲器。
但对于对于一些高管,期权可能吸引力就不足,那么可以选择些股权。每家公司根据企业的类型、企业的现状、经营模式、激励对象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激励类型。
2、股权激励的主体可以是公司吗?
我们先来讲一个真实发生的案例:
【案情简介】
上海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共有三位股东,其中王某持股40%、张某持股35%、李某持股25%,李某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
2014年1月1日,吴某受聘到生物技术公司工作,担任销售经理职务。为鼓励吴某的工作积极性,公司法定代表人李某以公司名义与吴某签订了一份《股权奖励协议书》,约定吴某从2014年1月1日入职开始计算至2016年12月31日止,如果吴某工作满三年则享有本公司股份总额5%的股权奖励,协议由李某签字并加盖了公司公章。但至吴某工作满三年后,公司并未兑现奖励。
吴某与公司及李某多次协商无果后,以公司为被告起诉至法院,要求判令公司按协议书约定将李某名下的5%的股权过户到自己名下。法院受理后,追加公司三位股东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审判结果】
法院审理后认为,吴某与公司签订的《股权奖励协议书》虽然有股东之一的法定代表人李某经手签字,但无法证明其他两位股东同意或知情,庭审中其他两位股东明确表示不知晓也不同意该股权奖励事宜,故认定本案系争的股权奖励不符合我国法律关于股权转让的约定,遂判决不予支持吴某的诉讼请求。
律师分析:
很多公司以公司自己的名义来签,这是不对的,因为公司是没有自己的股权的。如果以“公司名义”来回购股权,就相当于抽逃资金,这是《公司法》禁止的。
股权激励的权利类型是“股权”,股权拥有者是“股东”,而不是“公司”,因此,应该以股东作为股权激励协议的主体。同时,要形成《股东会决议》作为保障。签约时要召开股东会决议,因为股东对外进行股权激励,是一种股权转让行为。
从法律角度来说,从同等条件上,股权转让行为,其他股东是有优先购买权的。股权激励是非常低的对价来买的,如果没有股东决议的话,如果其他股东后续有异议的话,那么效力会受到影响。
3、 股权激励是代持还是登记的方式较好?
“代持”方式可以预防股权的频繁变动带来的影响,适合于早起的创业公司。
代持的优势:一纸协议就可以解决,避免频繁的工商登记。
代持的不足:代持在法律上是不用公示的,因此到后期上市的时候就要进行登记以公示及披露。
登记:分为登记到持股平台,登记到目标公司。
登记到目标公司,适合一些比较稳定的高管。
登记到持股平台,在股东有变化时可以通过持股平台去变更,而不影响到目标公司。在人数较多时,持股平台可以由某个创始团队的股东(普通合伙人)来代表行使表决权即可,发挥出持股平台的优势。
4、 创业公司什么时候适合做股权激励?
1、公司初创时:一开始风险较大,不确定性较大;或者是资金比较紧张时,此时愿意用股权激励换取较少的薪酬支出。
如果不是上述情况,不建议一开始就分股权。
股权不值钱的时候激励是达不到效果的,只有公司在发展势头时或估值比较好的时候,股权激励比较有效果。
2、 融资前后: 很多时候是投资方要求的(一般情况是要求创始团队稀释出10%的期权池,以避免入资后被稀释。因此一般都会有要求)。
3、上市/股权时。
5、 股权激励的对象有哪些?
股权是稀有财产,不建议全员激励。一般激励对象包括:
高管、中层、骨干、难以替代的人
服务满一定年限,认同公司并表现优秀的人
在颁布激励方案时,一定要先处理好“老油条员工”的问题,以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6、 创业公司一般拿出多少股权作为激励池?
1、前期期权池不建议超过10%,后期可逐渐添加。由于人员后期会流动,离职后会回购回期权池,因此期权池在不断的滚动,因此不用考虑10%够不够,考虑未来的就好。
2、定岗、工龄、人数、能力(业绩、表现)、估值和购买力、企业发展阶段等。
关于估值和购买力:
如果估值很高的话,期权池比例可以适当减少;估值很少的话,期权池可以适当增加。
总结目前常用的三种期权激励数量分配案例:
1、因素比例法:根据员工对于公司的战略重要性、潜力、能力、稀缺性、历史贡献和绩效,分配期权。例如:早期联合创始人3-4人激励各1%~2%比例;中期核心骨干5-8人激励各0.5%~1%;后期核心岗位激励0.1%~0.5%。越早期、贡献越大、重要性越强,那么分配比例越高。
2、薪资补偿法:例如,给予a员工30w年薪+期权30w。假设目前公司估值4亿,发行1亿股份,对应15%的期权池,每1份股份价格4元。那么30w期权相当于75000股。若干年后估值涨到20亿,那么股份价格20元,那么这75000期权价值就值得150w。
3、动态分配法:例如,总期权池占目标公司15%,放在持股平台100%分三个阶段激励,每个阶段33%设定里程碑。给每个人每项贡献进行赋值(例如项目引进赋值xxx元,项目收益赋值xxx元),达到里程碑时,按总贡献值对应相应比例转化成每个成员的股权比例,可回购兑现也可继续持有。
7、 初创企业的股权激励究竟是要买?还是赠送?
初创企业没有财产价值,更多是无形资产。买或借很多员工可能不愿意。但是赠送会不会珍惜?激励对象是否会珍惜,主要考虑:股权价值到底高不高?获得这个股权有没有代价?
但如何解决买不起、不愿买、或不值得买的问题?建议解决路径如下:
1、付款方式:分期付款或者延迟付款。“给相应的股权,给一定的价格,但不要求马上付钱。而是未来行权时再支付/分期支付/在工资里进行抵扣等方式。”
2、抵扣分红:等股权有收益的时候,在股权增值对价中或分红款里去抵扣。
3、在价格和承诺条件中做一个关联。例如: 如果承诺在公司干5年,现在价值的5折卖给你;承诺在公司干10年,现在价值的1折卖给你。(此方法有一定的风险,要注明“违约责任”,一旦违背承诺需要补差价钱或者取消购买资格等)。
8、 期权激励的时间怎么定?
一般情况下,期权激励有三个期:预备期、行权期、锁定期。
1、约定预备期,比如两年的预备期,约定考核的绩效或者工作满多少年等。
2、 行权期要约定清楚,行权条件具备就进入行权期。
如果未约定“行权期”会有什么影响?
>期权池的期权处于不稳定、不确定状态,无法处理。
>如果此时行权和若干年后行权的价值是不一样的,那么对公司内部是不公平的。
>即便后续再发一份通知“要求行权,不行权就回购回来”,那么,这种通知可能无效,因为没有获得对方的同意。
因此,若具备行权条件,那么就约定三个月或六个月等期限进行行权。
3、 锁定期的约定,如果有约束,那么就要约定锁定期。有两种情况:
>“对外转让”锁定期:比如,行权后的股权在5年内不允许对外转让;
> “回购”的锁定:比如,5年内拥有回购的权力,如果5年内离开了公司,那么就可以进行回购。 回购锁定的时间长短由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去把握。
9、 员工离职后怎么安排?
案例:冯大辉与丁香园的期权之争
冯大辉于2010年6月加入丁香园,至今已有6年,离职后想拿到自己应有的权益。但丁香园方面没有允许其行权,转而回购,而回购的价格双方又没有达成一致。如此,便有了在自媒体上互撕的期权之争。一些自媒体文章指出,丁香园在向冯大辉发放期权时,对回购价格没有约定清楚,也有人认为,冯大辉离职,丁香园作为估值近十亿美金的创业公司,双方对公平市场价的认识都难以达成一致,至今未解决。
离职员工的期权如何处理,既考虑已老员工的贡献价值,又考虑公司利益,在职员工利益,在具体细节上该如何把握?
一般情况下,对于离职期权有以下处理方式:
1、 彻底剥夺。一般发生在重大过错/过失的员工,在协议中有详细描述。
2、 离职回购。按照净资产/折算出来的原始出资/市场公允价格折现回购等。
3、继续保留。一般发生在离职后还会继续向公司提供帮助和资源的核心员工。
承诺离职员工可以带走已行权的期权,该怎么规避风险?同样的,需要在协议上约定好锁定期/回购条件,即便不是离职当时就回购,但是也要约定“限制转让”或者“离职后x年内回购”的锁定期以及具体的回购条件。
10、 回购条件一定要约定清楚,包括有哪些?
1、 回购的股权比例(可以全部回购还是部分回购,部分回购的比例是多少?)
2、回购的主体(谁来回购?一般情况下赋予它的股权的股东来回购)
3、回购的对价(回购是按照原价回购,还是市场价格回购,按融资估值还是按会计评估价。如果按照会计评估价回购,因为评估不同的标准相差很多,那么也要约定“谁来委托评估机构”。)
4、回购实现的程序(比如,某股东一旦启动回购,向对方发出回购的书面通知,对方收到书面通知的30日内就必须办理完回购的工商变更等,如果不办理,该如何处理等都需要约定清楚)
11、 股权激励是否要交税?
2016年9月20日,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共同发布了《关于完善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有关所得税政策的通知》(即“101号文”)。根据该规定,对于非上市公司符合规定条件的股权激励计划,经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可实行递延纳税政策,即员工在取得股权激励时可暂不纳税,递延至转让该股权时纳税。
相当于,等到以后卖这个期权有所得收益时,才需要纳税。
12、 公司融资会对期权激励有什么影响?
案例:陈欧充电宝项目街电离职风波:创始团队不满股权稀释
2017年5月,街电创始软件团队因股权缩水、大股东海翼股份股权承诺未兑现等原因集体离职。在社交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
街电源于海翼股份于2015年初内部孵化的创业项目,2016年成立了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独立运作。街电科技成立后,原项目组中11位研发成员转为街电员工,他们原持有海翼股份的1/4获得保留,剩下的3/4按两家公司估值比例转化为街电股份。
为加速融资进程,街电在完成a轮融资时采取了低于员工限制性股票转换时预计的估值(当时预计估值2.5亿元,实际在融资后估值只有1.5亿元)。此举造成了街电创始团队部分员工的不满。
律师分析:一开始期权池10%,后来公司新一次融资稀释了10%,那么,期权池的股权也同比稀释,变成9%。但是不可能每次融资,都和每个员工再签约。那是不现实的事情。这种情况如果没有约定清楚,可能会在后期造成纠纷。那该怎么办?这就需要在期权激励协议里要规定:一旦融资稀释后怎么处理等条款。
最后,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股权是稀有财产。顾名思义,员工股权激励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员工做出长期的贡献。
来源:创业型投资机构
福 利 来 啦
回复 “1” ,加入我们的 智投汇社群
回复 “2” ,获取 《 中国网络经济年度监测报告》
回复 “3” ,获取 《投资估值方法和技术 》
回复 “4” ,获取 《教育行业融资并购报告 》
回复 “5” ,获取 《区块链报告 》
如果您有 商务合作、投资、简历投递、投稿 等方面的需求或资源,请在微信后台留言。
【原创热文】
国足进世界杯还有戏?至少品牌价值已被里皮们拯救
遭遇严格监管的ico,还有未来吗?
地震发生后,阿里、百度、京东做了这些事
4a遭遇去中介化浪潮,品牌价值如何打造?
【大咖访谈】
郎永淳:找钢网是钢铁的“淘宝+京东”
五个关键点,带你读懂“找钢网模式”
圆通ceo:偏远地区最后一公里已是公益性质
【智投汇新闻】
智投汇助力,开启“网易双创季”
第三届全国双创周启动,智投汇做了这些事
2017中国私募基金峰会第二批参会机构公布
刚刚,这里发布了创业投资50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