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远程异地评标项目开出“第一标”


[size=18.6667px]网上开标、异地评标、专家异地同时评审……我市首例全流程电子化远程异地评标项目“湖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应用技术工程大楼和大数据与自动化实训中心设计”项目,20日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顺利开标。
[size=18.6667px]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评标工作集合了武汉、黄石两个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力量,首次实现了在“互联网+”技术下的省内跨区域远程异地评标,标志着我市公共资源交易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size=18.6667px]  “远程异地评标,就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让身处不同地方的专家通过在线评标系统,能同步在线讨论,远程完成评标工作。”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交易监管科科长张振华解释说,过去评标,需要专家们全部集中到开标所在地,现场随机抽取专家人数,开标后进行面对面讨论,直到评出中标结果,而远程异地评标则打破了这种空间限制。
[size=18.6667px]  “此次湖师项目的评标,一共有5名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其中武汉3名、黄石2名。评审委员会利用电子远程评标系统对该项目的3家投标单位电子投标文件同步进行网上在线联动评审,全程实行视频语音实时沟通、在线讨论、同步打分,评标结束后系统自动汇总评标结果,由交易监管部门实行全程视频监督。”
[size=18.6667px]  探索远程异地评标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外界人员的人情干扰。一方面,由于本地评标专家数量有限,久而久之变成“熟面孔”,很容易被个别投标单位“攻关围堵”,进而打“人情分”“照顾分”,影响评标结果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当招标单位选择外地专家时,路程遥远,舟车劳顿,愿意前来的专家少之又少,而且交通、食宿等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实行远程异地电子开标评标,完美解决了上述问题。通过共享省、市评标专家库和交易平台资源,可随机抽取各地评标专家,将招标人、投标人与评标专家从地域上进行最大限度地隔离;同时,“请不来外地专家”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size=18.6667px]  此次异地远程评标的成功,标志着我市公共资源交易正式进入电子化,为我省推行公共资源电子化交易、打造全省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