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奔涌向前的大运河像一条舞动着的龙,千百年来为嘉兴城带来繁华气运,那么子城就如这座城市的根和魂,深扎在这片土地的古韵之中,道出了“从哪里来、到何处去”。
在市区府前街,作为嘉禾大地上最早建立的城垣,在近1800年的时光穿梭中,子城一直矗立在城市的中心,券拱门边的杂草长了一茬又一茬,但子城遗世独立,坐看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成为这方土地上最忠实的见证者。
城市就像一本书,嘉兴这本书的首要精华,非子城莫属。2015年9月,我市启动子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子城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也在层层积累的历史中展现了古今城市发展的剖面。如今,子城正从梦中醒来。
未来的子城,将给嘉兴带来怎样的惊喜和震撼?在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的交融中,子城将如何展现它的魅力?随着子城遗址公园项目的正式开工,这一切变得触手可及。
N晚报记者 赵丽焕 通讯员 蔡琦
摄影记者 田建明
A
子城“身边人”的期盼
拐入府前街,向北望去,子城在周边树木的掩映下显得有些寂静和萧条,门前的马路上,只有偶尔会有行人走过。
这里,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生命历程,承载并延续着城市的文化根脉,同样,也经历着时代变迁带来的兴衰。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子城的保护迫在眉睫。打开铁门,一块写有“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映入眼帘,凸显着子城作为历史遗迹的重要性。
岁月的冲刷让子城尽显沧桑,谯楼前的石狮子依稀还能看出它原本的模样,但少了胳膊和腿,看上去有些颓败。“你看,这里没了,下面的脚也少了一只。”指着眼前的这只石狮子,69岁的王梓春有些感慨。
王梓春是秀洲区王店镇人,因为所在的企业倒闭,他下了岗,也因此成了子城的“守门人”,一伴就是17年。“刚来的时候,这里还热闹一些,省荣军医院还没搬迁,前面还有两个加油站,旁边还有嘉兴商城、夜市,现在不行了,一到晚上就没什么人气,这里的树倒是长大了不少。”
子城声名在外,也有不少逛到这里的游客向王梓春打听子城的情况。“这里太陈旧了,能了解的东西不多,大家拍张照就散了,我会向他们推荐附近的景点。”说到这,王梓春觉得有些惋惜,子城代表着嘉兴的过去,他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在这里了解嘉兴的历史。
王梓春每天与子城做伴,城里的一草一木他都了如指掌,对子城,他也有了更深的感情。“我主要就是管理两扇铁门之间的范围,大概3亩地,基本每天都会去城墙上转转,把地上的叶子扫掉,打扫干净。这是嘉兴的根,我得守好了。”在王梓春的心里,已经把子城当成自己的老朋友,如今老朋友要修缮,他打心眼儿里高兴,“是该修修了,两边的石头阶梯都有些下沉了,等修好之后,来参观的市民和游客肯定很多。”
小许是在子城边长大的,在她的印象里,子城一直都是这样静静矗立着。“我们小时候常常会进去玩,那里以前有一个养老院,还有一家花店。”打开记忆之门,小许有些感慨,随着渐渐长大,她对子城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和了解,内心对它愈发有种不一样的情愫,“子城,是老嘉兴人心中不可或缺的记忆,是应该修修了,也希望能保存子城的古老风貌,让千年的历史古城焕发新的光彩。”
B
了解禾城,从子城开始
子城是嘉兴的根,若要了解嘉兴这座城市的历史,应当从子城开始。
史载子城建于三国时期吴黄龙三年(公元231年)。当年,由拳县“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认为是祥瑞之兆,下诏改由拳县为禾兴县,同时命令郡县“修城郭,起谯楼,掘深池大堑”,修建起城池。
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孙权立儿子孙和为太子,和禾同音,为避讳,改禾兴县为嘉兴县。唐末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或乾宁三年(公元896年),嘉兴扩筑大城,周十二里。人们把外围的大城叫母城,把围内的老城叫子城,其垣墙称为子墙。
一座城市的“形”,主要依生于它的街巷格局,正是有了这后来被称为“子城”的嘉兴城雏形,人们才会在这里从事生产、安居乐业。
唐代嘉兴外城的修筑,奠定了嘉兴运河绕城、前朝后市的基本格局。史料记载,它是嘉兴历代州府衙署所在地,也是浙东北地区的政治中心。自唐至清,子城一直是县、军、路、府的衙署,太平天国时期也是听王府的所在地。辛亥革命后,子城成为军队营房,俗称“西大营”。
子城北至中山路,东至建国路,南至府前街,西至紫阳街。一千多年来,它屡废屡建。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在市中心最繁华的路段,它如同袖珍版的紫禁城一般,生根发芽,繁衍出了如今城市的枝繁叶茂。
现在的子城,我们可以看到的仅有南面的谯楼以及两侧延伸的小段城墙,内部的官式衙署、园林等建筑已经悉数湮灭(内部还有4栋“绥靖司令部营房”是抗日战争期间建造的)。
2011年2月,嘉兴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嘉兴而言,众多文物古迹、以子城为标志的古城区原有肌理格局、月河与梅湾和芦席汇三片历史文化街区,是国家认可的构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三大硬指标,而古城格局是三者中最核心的要素。
嘉兴子城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至今仍保持基本格局未变的古城垣之一。去年7月,在实地察看了嘉兴子城遗址的考古成果后,专家们深感震撼。“嘉兴子城是国内罕见的、保存完好的、演变脉络清晰的州府衙署遗址。”成果论证会议上,专家一致认为子城遗址是嘉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文化遗产,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制度和嘉兴的地方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
“古今重叠”的城市剖面
穿过城门,走过一条长着青苔的路,拾级而上,站在谯楼之上,目光越过城墙向外眺望,远处高楼林立,似乎与子城形成了“古今对话”,却又紧紧相融,将嘉兴城的古城档案和基脉与现代文明发展合二为一。
过谯楼,走进子城,眼前出现一条向北的砖头路,这条路被考古人员确定为子城的中轴线。明代刘应钶修、沈尧纂的《万历嘉兴府志》记:“府治在旧子城内,中为正堂,而轩其前,后为穿堂,为后堂……堂南立戒石亭,东西为吏廊,南为仪门,门左右各有翼室,直南为府门,上有谯楼,钟鼓咸具左右,为垛楼,宋景定中知军陈埙所葺也。”
在子城考古现场,我们从被发掘的横七竖八的甬道中依稀可以想象到当年的景象,剥掉现代工业的层层覆盖后,夯土(古代城墙、宫室常用建材)、灰坑(用途尚不明确的遗迹)、甬道等古老之物重见天日,零星地拼凑出一个古老的子城印象。
早在2010年3月,因浙江省荣军医院启动搬迁程序,以及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需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子城进行了考古勘探。省荣军医院整体搬迁后,为配合嘉兴子城遗址保护规划制定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需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嘉兴市文物保护所,先后两次对子城进行正式考古调查勘探。随着考古的进一步深化,子城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
在子城,考古发掘依然在进行中。现场的考古人员之一、嘉兴市文物保护所工作人员张谦拿出了嘉兴子城遗址考古发掘示意图向记者介绍了起来。在示意图上记者看到,从谯楼开始,中轴线上依次有甬道、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等。
“子城考古发掘工作开始后,我们首先做的工作就是探明子城四至。目前我们已基本探明,子城中轴线上发掘的甬道遗迹主要是宋至明清时期的,有房址遗迹、道路遗迹、排水沟遗迹等,总体保存情况良好。”张谦告诉记者,子城的面积很大,但由于有现代建筑占地,可发掘面积很小,现在发掘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及已有考古发掘情况推测,子城范围内仍存在大量未发掘历史遗迹。“子城遗址公园的主要价值就是在遗迹上,像北城墙的解剖沟,就向人们展示了嘉兴城市发展的历史,对于了解城市发展历史序列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公园建成后,考古工作仍会继续,这也为子城增添了更多活力。”
D
“印象子城”正慢慢走来
“千年嘉兴城的朱砂痣,民众共享的城市客厅”,子城遗址公园项目正式动工,“印象子城”正慢慢走来!
南城墙外,挂满绿色安全防护网的脚手架已经搭建完毕。冬日的阳光透过古树照射进来,在城墙上留下斑驳的影子。谯楼的西面空地上,已经有工人开始工作,将以前有些破碎的水泥路面敲掉,为接下来的修缮做准备。按照方案计划,这里将恢复成原有的青砖地面,并加上一层防潮层,还以原汁原味的古城风貌。
其实,古往今来,子城的重筑和修缮一直在进行。据《至元嘉禾志》记载:“(嘉兴)子城,周回二里十步,高一丈二尺,厚一丈二尺。宋宣和年间,知州宋昭年尝更筑。德佑元年,守臣余安裕重修,咨议刘汉杰董其役,且增筑堡障。圣朝至元十三年,罗城平,子城见存。”
此次子城遗址公园项目最先动工的是谯楼和城墙。
最近一次的修缮在1989年开始筹备,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城墙与谯楼常年缺乏维护,谯楼损毁严重濒临坍塌,已到不得不修的程度。1990年,嘉兴市政府拨款对子城城楼及残存城墙进行维修。那次维修,拆除了子城上的搭建建筑,并对谯楼进行重修,对建筑基础进行了加强,新做了钢筋混凝土基础,保留了部分构架立柱,还更换了大量腐朽的大木构件,补配了所有门窗,并对南部城墙墙面加设粉刷层、重砌了上部箭垛(雉堞),补配了城墙城门,整个修缮工作于1991年完成。
26年后的这一次修缮,将为人们更好地找寻嘉兴历史记忆提供契机。嘉城集团总师室主任、高级工程师方海华告诉记者,在2008年到2009年,我市文化部门就对子城城墙和谯楼的修缮做过研究,相关方案已获省级文物部门审查同意。考虑到子城城墙和谯楼的修缮工作在现场条件上、文物修缮具体工作上均不影响整个子城遗址公园改造项目的建设,为此先对子城城墙和谯楼的修缮进行重点设计,结合目前的残损情况,进行对比、补充勘察,同时进行修改、补充、调整,及时形成《嘉兴子城修缮工程》方案设计(修改稿)和相关施工图,在做好报批工作的同时,先行开展了修缮工作。
在前期的多次现场勘查中,工作人员发现,谯楼的基础保存状态良好,整体大木构架保留比较完整,但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江南梅雨季节雨水多,谯楼的屋面基层腐烂严重,屋面构架需要大修。“主要就是在维修中拆除影响结构安全的构件,我们会尽量保留原有的老构件,毕竟文物有着不可逆性,在修缮中我们会尽量恢复它的原有面貌。”施工单位浙江鎏增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吴沈杰说,“预计在明年5月18日,城墙和谯楼这两部分的修缮将全部完成。”
方海华也表示,谯楼和城墙部分开工之后,接下来他们将在近段时间敲定整个子城遗址公园改造项目的建设方案,“项目大致在明年5月全面开工,预计工期2年左右。”
E
期待千年古城焕光彩
2012年,我市就已经启动了城市有机更新工作,子城片区是14个有机更新重点片区之一,包括原第一医院地块和子城地块。在开展征收工作的同时,子城的设计工作也随即开展。
2015年10月,浙江省的考古专家在子城的地下,发现了宋元明清时期,相当于古代嘉兴市政府的建筑遗址,还有部分城墙遗址。子城渐渐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近年来,随着城市有机更新工作的不断推进,子城的新颜更是备受期待。
今年3月,子城片区的规划方案向市民进行了征询。10月31日,嘉兴子城遗址公园改造项目获嘉兴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全票通过,这意味着它被正式批准纳入嘉兴市级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实施范围。
在嘉兴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中心城区构建为以商业、文化、行政、现代服务、居住等功能为主的综合服务中心,其中,子城所在的环城河以内区域,定位为商业金融核心,主要功能为商务、金融、休闲等,以月河老街、瓶山公园、子城、壕股塔、市民广场等形成嘉兴历史文化轴线,贯穿城区。此次子城遗址公园建设,首要的宗旨便是文物遗迹保护展示、文化基因“显露”,让游览者能直观地体验“古今对话”。
“城市客厅”、“城市之眼”,这是子城遗址公园项目建设的总体定位。通过多业态进驻,子城遗址的活力不断被激发,使这里成为集“品质生活、人文传承、开敞公园”于一体的城市核心区和市民最喜欢的休闲场所,让历史文化不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嘉兴处于大运河文化带,子城遗址公园的改造建设,是大运河嘉兴段与子城遗址保护利用方式的联通,能较好发掘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丰富文化内涵,使嘉兴成为运河文化带上的金盘扣,进一步擦亮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方海华说。
一座子城,就是一部嘉兴古城千年繁华和社会经济的变迁史。考古发掘是展示的基础,要把成果展示出来,子城遗址公园建设就是非常重要的载体。
据了解,整个遗址公园建设是根据考古成果来进行综合规划的。根据规划,未来的子城遗址公园分为5个功能区:包括谯楼、城墙、甬道、大堂等在内的遗址展示区;作为考古研究场所的公众考古区;包括子城文化展示馆在内的文化展示区,此外还有市民休闲区和游客服务区。
子城,是嘉兴人的子城,也是让游客更好地认识嘉兴的地标。未来的子城将给城市历史肌理和文化格局带来深远影响,对此,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张图子城是个好东西,可惜嘉兴人不懂
子城有着彩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好以后人们看了有一种穿越岁月时光的感觉,把人们带入刀光箭影的几千年前。哈哈哈!
嘉兴也只有这地方还感觉有点老的样子
这次能不能建设的好点,不要再规划的让人失望
烟雨楼也有一千多年历史了。
也是的,不过平时不太过,去除了冬泳的
地卖不掉只能造公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