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你的眼睛有多高级,其实咱们的眼睛都装反了

昨天小编心血来潮,哼着小曲儿骑着单车驰骋在回家的路上,到家附近的时候看见马路上的老大爷在收拾着散落着的水果,下车帮忙收拾了一下。
于是推着车和老大爷走了一会儿,路上家长里短的唠了几句嗑。
忽然老大爷问我:你有没有想过,这么精细的人眼,是怎么形成的?
“进化的吧,我家乡下那条旺财眼睛还能夜光呢!”
大爷不依不饶的继续问:但是你相信世界上这么精密的人眼是随机形成的吗?为什么不是一个心灵手巧的设计师造出来的呢?比如上帝什么的?年轻人,你知道上帝吗?
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小编一时之间明白了,大爷这怕是要跟我传教吧?
秉承着唯物主义者的精神,我坚定的同大爷说:这个世界上设计的最精密的是乌贼和墨鱼的眼睛,人的眼睛是失败的残次品,如果说上帝真的是眼睛的设计师,那么他真的可以下岗了。
然而回归现实后,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眼睛,你会发现全人类的眼睛,都存在着这么个不合理的缺陷。
但是也无法否认,眼睛是一个精细到无与伦比的设计。可因为眼睛的独特性,它往往难以形成话是,所以连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都无法回答眼睛形成的问题。
达尔文
也正是达尔文对眼睛的困惑,才使神创论者有了完美的质疑点。在神创论看来,说如此完美的眼睛结构是自然选择而成,是极度荒谬的。
但事实上,人眼虽结构精巧,但却绝不是完美的。
而这些缺陷却反倒成了进化论的有力证据,从此剧情发生了反转。
当初盛赞“人眼的完美,只能出于上帝之手”的神创论者,也像搬石头砸自己脚趾头一般。他们无法辩驳,否则就得承认上帝是个“手残的缔造者”。
毕竟任凭哪个工程师都不会傻到“将视网膜贴反”,从而制造出一堆不必要的麻烦。
视网膜
视网膜就像一架相机里面的感光底片,负责成像。
简单的来说就是所有我们看到的物体都是要经过视网膜传输到大脑来接受所看到的一切讯息。
我们的视网膜大致由3层细胞组成,分别为感光细胞、双极细胞和节细胞。
其中感光细胞可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而双极细胞则负责分类处理这些电信号。
最后节细胞会把这些分类好的电信号传输至大脑,形成最终影像。
所以从理论上,接受讯息的感光细胞最应该在眼睛外侧,因为这些细胞的主要职责是来接受外界传入的讯息。而节细胞则需要负责将这些讯息进行简单的分化工作,最后传入大脑。
所以作为一名正常人来说,这些细胞的应该如何排列我们瞬间就能得出答案。
然而事实上,人眼的设计相当的反人类,它的感光细胞和节细胞完全颠倒了。
1为感光细胞,2为双极细胞,3为节细胞
所以,不用我说你也能够知道,这种反人类的设计最后会形成的后果就是....使感光细胞成像的质量下降。
如果要用一句歌词来形容的话恐怕就是: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
不仅如此,这样的视觉设计还会让我们的视网膜中的一块区域无法感光,而这个区域也叫——盲点
红圈内为盲点形成的位置
不过,即便有一块区域人眼无法捕捉,但盲点并不会降低我们的视觉质量。原因就在于,我们是有两只眼睛的。
虽然每只眼睛都有一个盲点,但这两个盲点是不重叠的。所以一只眼看不到的盲区,另一只眼能看到就行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就算闭上一只眼睛,我们还是无法察觉盲点的存在呢?
现阶段最靠谱的解释,便是大脑强大的“脑补”功能。人类的大脑会根据记忆和盲点周围环境,补全眼前该出现的画面。
而人眼的无意识跳跃和振动都有助于刷新图像使盲点消失。
测试盲点的小游戏
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一些手段,才能看到这生理上的盲点存在。除了盲点的出现,视网膜设计上的缺陷,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眼部疾病。
例如为了给节细胞和双极细胞供氧,视网膜表面还布有一层血管网。这些血管除了扰乱入射光线外,任何出血或淤血都会挡住光路,极其影响视力。这便是我们常说的眼底出血。
而人眼设计中,最不科学的还数视网膜的固定方式。
因为“反贴”了,视网膜与眼球壁之间只由感光细胞顶部与色素细胞层松散的接触,因此极易脱落。
如脑袋遭受一记重拳,或随年龄增大眼球变性,都可能造成视网膜的脱落。更夸张的是,高度近视眼是多翻几下白眼都可能出现状况。
视网膜脱落
而如果视网膜是“正贴”的话,神经纤维就会牢牢把它“拉住”,脱落就没那么易发生了。
而事实上,一直被认为低人一等的章鱼,其眼睛才是一个的正确设计。如果我们可以抄袭一下章鱼的眼睛结构,或许就没那么多毛病了。
章鱼眼睛的复杂程度与人类相当,在漆黑的深海中发现猎物是毫无压力的。而且作为无脊椎动物,它们的眼睛在解剖学上也酷似人眼。
不同的是,章鱼的视网膜是“正贴”的。章鱼的感光细胞,就朝向光线进入的方向,而血管、神经纤维等都位于感光部位的后方。
章鱼眼与人眼解剖图对比
所以,这些神经是直接连到大脑,无需穿透视网膜,再绕路回大脑。这不但使神经回路更短,视网膜被这些神经纤维拉住也不会那么轻易脱落了。
盲点?眼底出血?视网膜脱落?章鱼:不存在的。
既然如此,是什么原因导致人类没能进化出类似章鱼的眼睛呢?
其实不止人类,所有脊椎动物眼睛采取的都是倒装的方式。而我们视网膜的倒置,还得从一个名为pax6的古老基因说起。
高度透明的文昌鱼,箭头处为文昌鱼的“眼睛”
脊索动物门,头索亚门的文昌鱼就比任何脊椎亚门的动物保留了更多的祖先性状,是难得的活化石。
文昌鱼身体的含水量很高,高度透明,有一条卷入体内的神经索贯穿头尾。
受pax6基因控制,神经索的头端有一个杯状凹陷,里面分布了两列感光细胞,称为“额眼”(frontal eye)。
文昌鱼的几组感光器官,额眼位于头端
由于这个额眼并非长在外面,而是随着神经索进化被卷入体内,发生了翻转。
所以其左边的感光器官要穿透组织看右边,同样右边的感光器官则要穿透组织看左边。
这也是脊椎动物内外颠倒的眼睛的“原型”,就好比我们透过后脑勺看东西。
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就重现了文昌鱼“额眼”的整个过程。
即将发育成眼睛的凹陷来自内卷的神经管,左“眼”朝右,右“眼”朝左。只是随着组织的越来越不透明,脊椎动物就再也不能左眼看右,右眼看左了。
深蓝色代表外层体壁;浅蓝色代表卷入体内的神经管,将发育成神经系统;橙色代表神经管两侧将要发育成眼睛的凹陷
之后,双眼的凹陷处便发生了第二次翻转。
而且随着翻转程度加深,一部分体壁上的细胞会填入凹陷,发育为角膜、玻璃体、晶状体等屈光结构,最终成为现代的眼睛。
神经管两侧凹陷,将发育成眼睛的形状
所以不难看出,脊椎动物的眼睛进化在第一次翻转,就已决定了我们视网膜的颠倒了。
此后脊椎动物更复杂的眼睛,也只能在这个结构上稍作修饰,已无力回天了。
这也再一次印证了进化的普遍规律:新结构都来自于旧结构,不能凭空出现。
不过即便我们眼睛看上去并不完美,但它也有自己的聪明之处。
前文说到,挡在人眼感光细胞前方的一些细胞层等,会干扰到成像效果。但在进化过程中,也发展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黄斑。
黄斑是视网膜上的特殊区域,当我们凝视某一点时,它的图像就正好聚焦在黄斑上。
而在黄斑处,双极细胞、节细胞连同它们发出的神经纤维,以及视网膜表面的血管网和神经纤维等,都会向四周避开。
如此一来,视网膜就会在黄斑处形成一个凹陷,叫做“中央凹”。在此处,感光细胞可以不被遮挡地接受光线的直射,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其他干扰。
所以当我们瞄准某一区域时,其分辨率和成像能力能达到“高清”级别。而我们平时检查视力,查的便是黄斑区的中心视力。
鹰和人一样都“贴反”了视网膜,但通过黄斑和晶状体,它们看在几百米甚至上千米处的猎物都毫无压力。这说明了“反贴”视网膜,通过“优化”后并不妨碍高度清晰的图片形成。
而对我们来说,影响图像清晰度的主要还是晶状体的聚焦能力,与视网膜的朝向关系不大。
只要注意不是用眼过度,好好保护双眼。视网膜脱落、眼底出血和盲点等,对我们的影响都不是大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