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喜庆小吃——高平籑面


高平纂面非常有名,更有名的不是面的本身,而是它的文化价值。“纂面”也称“碱面”,以后按食字旁字推理造字,叫成“籑面”,继而又改称“馔面”。但是说法却不一样。“纂面”和“碱面”的发源地无疑是由高平东周、西周、大周发祥的,在高平称为“三周纂”,面食也因地名而著称于世,地名主要源于三国名将曹休功高封为“长平侯”,其子曹肇、曹纂世袭封地故名。
淡黄色的籑面
近日,我和爱人,以及儿子、儿媳、女儿,一行五人专程到河西镇老食品街上品尝地方名吃“河西碱面”,对河西碱面探个究竟。在河西老街十字路口的“师慧梅碱面馆”,品尝了2012年6月,第四届中国高平炎帝农耕文化节 “友谊杯”传统饮食文化年,“十佳高平小吃”,由得主师慧制做的传统碱面。品尝之后与众不同,别有一番风味。笔者问及河西碱面的来历时,师慧梅同志说,在她祖上就是做饮食小吃生易的,据老人讲,河西碱面原来不叫碱面,叫“纂面”。听说是从大周、西周传承过来的食品,因面中放有碱而得名。真正的名字还应当叫“纂面”,“纂面”是传统的名字。
笔者今年已50开外,在小的时候,高平市北大片寺庄镇以北地区,也经常吃这种面,也叫“碱面”。据大人们讲,碱面对胃肠有好处。我的老爸是医生出身,常说,山西人最喜欢吃醋和酸菜,长期吃对身体不好。所以,古人根据地方饮食习惯,经常调整食品,促进身体健康长寿。有时吃点点碱的食物进行补充,对陈旧性小米也喜欢放碱进行调节。放碱之后的小米熬出的小米粥,液汁溶,色汁淡黄,闻着香。碱性食物与酸性食物相互补充,对身体的酸碱度进行互补。这可能是山西人爱吃酸性食物、碱性食物的主要“阴阳补差”吧。为什么叫“纂面”?笔者对“纂面”来历作过调查研究,这种研究打破了大周、西周、东周人的传说,对研究的考证,主要要看实证的文史记载作出支撑。“纂面”与东西“三周纂”地名有关,在地名的背后,有一个历史大人物支撑了“周纂”和“纂面”的形成。与“北周杨纂”无缘。
地方风味的调味
纂面的吃法最根本的还是用于喜庆之时,高平人有句名言:“大锅饭好吃”。就是概括大锅饭的优势,农村人都喜欢吃这样饭,有喜庆氛,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在结婚、乔迁、生子等活动中,纂面成了主角,尤其是在高平的马村、大周、西周、唐安、河西一带更是火旺天高。吃了之后,还要给亲戚朋友花上几斤带走,让没有参加喜庆带事宜的人们吃“纂面”,“纂面”成为喜庆食品的代表,没有“纂面”好像没有过节。对喜庆食品进行很大的依赖。小孩们一听说谁家吃“纂面”、“碱面”,就自然会说“喜事到头,福来顺!”
《泽州府志》记载了一段重要的史料,为我们揭解西周、大周、东周“周纂镇”来历有很大的帮助。在古代称“三周纂”,主要是指东、西周、大周三村,总称“周纂镇”。“纂面”是三周纂的发祥地,也是此地的主要民间小吃。其实“周纂镇”的来历也很简单,主要是因三国名将曹休功高封为“长平侯”,其子曹肇、曹纂世袭封地而名。也有一些人认为“周纂镇”的名字即源于北周时期“杨纂”。相传杨纂曾在此镇守,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后人为怀念杨纂,各取周朝和杨纂中一字,定名为“周纂镇”。笔者在研究“杨纂”与曹休之子“曹纂”之后,产生一个新的定论,来历与杨纂将军无缘,应当是与曹休封食地,曹纂世袭有关。《魏书》记载:三国魏文帝黄初七年(226)封曹休为长平侯。食邑2500户。曹休于明帝太和元年(227)死。子曹肇袭爵。曹肇弟曹纂增邑500户,封为烈侯。曹休长子肇,字长思袭爵长平侯,曹魏散骑常侍、屯骑校尉,死于正始年间,追赠卫将军。曹纂,曹休少子,魏文帝分曹休食邑300户封曹纂为烈侯。因此,大周村在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过程中,将“周纂镇”的来历定为因北周杨纂将军故名来历有所不妥,古代对“周”的理解多认为是“周而为信”,因周到的服务和信义得名。所以“周纂”非周代之嫌。应当为曹休与子“信义为周”的高度评价。
“纂面”的制作方法,最重要的一步是和面配料,面粉选高筋粉最好。先将碱面、食盐和水按一定的比例勾兑,把面粉倒入水中,加入适量的豆面,用手将面打均匀。和好面团之后,要先放在有火温的地方搁置3到40分钟,这叫“醒面”,醒好面后再进入下一步。醒面的好与坏标准在于看“三干”,即手干、面干、面盆干。做到这点算是上等好面的标准。
第二步是压面。将打好的面放在案板上,用一根长2.5米的擀面杖,有节奏地弹压,这样弹压出来的面更劲道、好吃。面团在木棍下,被压成平整的一层,但这时候的平整显然是相对的,上面明显有不均匀的面粉颗粒和气泡,好像一层棉被,把面叠起来,再压平,直到面团被压到光滑如丝绸般程度,才能算压好了。压好的面切成大小均匀的面块,再揉成面饼,上油。上好油的面饼在阳光的照射下成金黄色,把上好油的面饼放在面盆里,一个挨一个贴着边,放好一层再放一层,最后黄灿灿的面饼在面盆里摆出了花瓣一样的形状,密封好放着发酵。
第三步是擀面。擀面的时候手法要到位,面要多换位置,这样擀出的面饼才薄厚均匀,擀好的面对着阳光看是透明的,且没有破损,这才称得上为尚品。
第四步是切面。切面靠的是功夫,将擀好的面皮叠成长条,就开始切了,这样的面需要切成象韭菜叶宽窄为宜,有时还会更细。长短各异,通常一般以面积长短自然为算,没有刻意必须要多么长。以下锅煮沸煮熟不断节为好。切好的面条放在专用的食盒内捂严实,不能透风。
第五步是下锅。在沸腾的开水后,将擀好的面条下锅。煮三滚为熟,煮熟的面条在凉水中过要两遍,捞出来放在碗里,面在碗里要搁浅一点,浇上用鸡肉、胡椒、酱油、老陈醋、芝麻香油等调料熬制的高汤,再浇上花菜,一碗地道的“纂”就可以享用了。浇“纂面燥子”菜是花菜,花菜是用青豆角、蒜薹、海带、油炸豆腐丝、胡萝卜丝、王报紫皮大蒜、猪肉或羊肉丝等调制而成,也有一种全素食馔面,根据各自的爱好和兴趣而选择“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