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不用办证,是广电没拿你当回事儿

当《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出炉时,很多自媒体人担心微信公众号是不是需要办证了。一时间,风声鹤唳。
如今看,那种担心不但是虚惊一场,而且更像是自作多情。
3月9日,广电总局公开回应了关于《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的一些热点问题,该规定于2月4日发布,自3月10日起施行。广电总局称,自媒体属于信息内容的创作者或生产者,而纳入许可管理的,主要是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服务单位。
在被问及“个人或者机构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是否需要获得许可”这个问题时,广电总局的回应是这样的:“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所谓‘自媒体’的个人或者机构,按照现行标准,属于信息内容的创作者或生产者,而纳入许可管理的,主要是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即上述信息内容的提供者。”
从这几句回答中,我隐约读到一丝别样的感觉:自媒体不用办证,其实广电总局根本没拿你当回事儿!而自媒体,则太拿自己当个事儿了。
这样,是不是太轻视某些自媒体人了?非也,这是事实。不信,我们可以细细的分析一下。
首先,所谓自媒体,他们的先天缺陷,是没有自己的平台,他们始终是平台服务单位的依附产物。
我们做一个很是遥远的假设。假设微信和微博由于不明原因突然停止运营了,那目前比较流行的自媒体还会存在吗?
很显然,那些所谓有多少粉丝、融资多少万甚至估值上亿的公众号,其实是最虚无缥缈的物件。以前、现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他们的存在与否,都依托在微博和微信的存在与否上。至少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自媒体还必须依靠平台生存。无论你估值多大,其实那不过是给腾讯锦上添花罢了。
如果看清了这个根本,谁会拿你自媒体当回事儿?
其次,我们要明白一件事情,也许,正如广电总局所言,自媒体人始终是一个“信息内容的创作者或生产者”。
很久以来,自媒体人认为自己是“媒体”,认为自己的影响力很强,认为自己的穿透力很强,更多的自媒体受众也这样认为。
但事实上,正如广电总局所言,自媒体人的自媒体始终是一个“信息内容的创作者或生产者”。在广电总局的心目中,影响力很强、穿透力很强的是微博、微信这些平台,而不是自媒体人。其实,事实也是如此。只需将平台服务单位“纳入管理”,所有依附于平台的自媒体,也就在事实上被纳入了管理。
第三,只要能管理平台,实质上也就管理了自媒体。
随着各个平台的管理越来越规范,自媒体在平台那里就是透明的。一切资料在平台那里,一目了然;优秀公众号的经济命脉在平台那里,随时可以断绝。
如果某个自媒体犯了错误,还需要广电总局亲自去处理?知会平台一声就得了。
赫鲁晓夫有句名言:“柏林就是西方的睾丸,每次我想让西方尖叫,我就捏它一捏。”而自媒体若是被管理,似乎连尖叫的机会都没有。
第四,自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越来越差、内容越来越水。
有时候,偶尔看一些自媒体甚至是知名自媒体的内容,会发现他们的内容生产能力脆弱得很,内容也水的很。
一些自媒体,无非是把十几年、二十几年之前街头小报、三流杂志的内容复制到了自己的公众号上;一些自媒体,东抄西抄、拼凑修改。真正有深度内容、真正原创的自媒体,有多少呢?有一次,在某公众号上我看到了一篇似曾相识(题目和我某文章题目一样)的文章,打开一看,前两段是我的,后几段不是谁的,我哑然失笑。
我想,亲自管理这些“水媒体”,广电总局也会感觉掉价的。
这些自媒体,只需让平台加大惩戒力度,就得关门一大半,还办什么证啊!
第五,粉丝们的眼睛会越来越亮。
据说,目前一些微信公号的运营者都反映公号的打开率降低了。
这,会是今后自媒体面临的最大问题。
有时候,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就是市场的抉择。粉丝们不是傻子,新鲜劲儿一过,他们的眼睛会越来越亮。慢慢的,粉丝就会抛弃你,市场就会淘汰你,管理你干嘛呢?
说了这么多自媒体的坏话,但我们不可否认有一些优秀的自媒体还存在着、发展着。但问题是,他们毕竟是少数。
微信公众平台的广告语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其实,这是腾讯在骗你的。真实的情况是:再大的自媒体,也轮不到它办证,它也不是媒体。要是自媒体真需要办证,那办下证来的才叫牛逼呢!
自媒体?广电总局根本没拿你当回事儿!
作者:姜伯静|来源:idonews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