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暴跌20%!这个地方的房地产崩盘了!

刚刚,这个地方的房地产崩盘了
最新的数据显示,加拿大温哥华的房价在过去一个月下跌了21%,而在过去三个月温哥华的房价下跌了25%,房地产市场流动性不好,短期内这种下跌幅度,绝对可以说是已经崩盘。
比房价下跌更严峻的是,温哥华房市成交量下降了约95%,甚至有半个月根本没有成交量,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也就是说整个房地产市场已经没有买卖了,直接冻结。
罪魁祸首是“排外税”
温哥华房地产崩盘的罪魁祸首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于政府出台的“排外税”,也就是对外国投资者额外征收15%的房产税,政策一出台,短期内海外买家就基本上被隔绝了。
外国投资人枯竭后,只能靠加拿大本土人士支撑房价,但是加拿大地广人稀,原住民早有住房,因此迎接楼市的只有崩盘了。
扬名在外的“中国炒房团”
说是针对外国投资者,其实也可以说是针对“中国炒房团”的。
2016年五月大温哥华地区的房价同比暴涨30%,加拿大慌了,警告这是一场泡沫,加拿大房价高估了50%,最要命的是家庭债务比例攀升到了150%,这可是美国次贷危机都没有企及的数字。
西门菲沙大学公共政策学系助理教授戈登一份新报告称,海外买家、尤其来自中国的买家,令多伦多和温哥华很多居民置业梦碎,无法购买房屋。
南华早报当时说,温哥华“66%购房者有典型中国人姓名”,一度震惊世界。此外,全加拿大现有国际生约33万,其中大温地区11万,最大生源来源国是中国,占比达25%左右,且小留学生比例越来越高,已达中国留学生的40%。所以中国人炒高加拿大的房价,虽然没有绝对证据,但完全可以推断出来。
悉尼的情况也是类似,一般华人多的澳洲城市,比如悉尼和墨尔本,房价都不便宜。
“若非中国炒房团,事不至此,”澳洲首富、澳洲地产领军企业meriton的创始人harry triguboff向澳洲金融时报表示。新西兰房价近年来快速上涨,当地舆论因此怪罪中国人,认为是中国炒房者抬高了当地房价。
就在温哥华征收“排外税”之前由于中国投资者蜂拥而至,澳洲人在房产市场遭受“排挤”,置业的“伟大的澳洲梦”日渐破碎,所以澳洲拟对外国购房者课税。未来我们或许也能看见澳洲房价的暴跌。
东莞老板纷纷关厂炒楼,称还是买房好赚钱
我们再把视线回到国内,港媒称,曾被喻为“世界工厂”的东莞市近年因制造业陷入寒冬,不少工厂负责人“转型”投资房地产,厂房十室九空。已在广州购置四套物业的灯饰厂负责人唐先生坦言,如今开厂的收入根本不够给员工发薪水,“最好赚钱的还是买房子”。
据香港《东方日报》网站8月22日报道,唐先生在东莞的灯饰厂高峰期有逾百名员工,连续数个月都要加班,订单更大多是出口的产品。然好景不常,近年订单减少,价格下跌,加上工人成本上涨,“减少员工又导致订单主动减少,还要倒贴钱来发工资,你说不关门干甚么”。唐先生遂于前年关闭工厂,借亲人的名义陆续在广州购置四套物业,“幸运的是买了房,不幸的是没买更多”。
唐先生表示,企业赚钱后要不断加大投入,竞争大压力更大,但后者就简单得多。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公布七月份经济数据,4636亿新增人民币贷款中,房屋贷款达4575亿,占当中99%,企业信贷则为负增长,反映不少企业老板都像唐先生般把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
有金融业人士认为数据引发市场担忧,虽然判断实体经济是否步入困局仍须连续3个月的数据观察,但今次已响起警号,“的确是一个坏消息”。
不过,用齐俊杰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贩毒,你羡慕他吗?不羡慕,因为知道他早晚吃枪子。
据说,当一个国家的房价开始高攀时,说明这个国家的经济即将盛极而衰。因为钱本身没有价值,钱只有流动起来才有价值;而当钱流动到房子这个环节时,就开始变成了钢筋混泥土,凝固了、流动不下去了。
日本、香港就是前车之鉴。
港、日房地产的前车之鉴
数据来源:日本国家统计局;六大都市包括: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
根据日本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日本六大都市的地价从1955年有统计数据开始,一直上涨了36年。在80年代后期,地价的上涨急剧加速,直到1991年房地产泡沫破裂,首都东京的最大跌幅甚至达到了90%...
知名财经评论人齐俊杰表示,日本跟我们一样,上涨的时候都是一线城市涨,东京涨的最快最高。而当1991年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时候,别管什么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还是东京核心圈,价格同样是暴跌。只不过跌到后来,一线城市还能止血,而二三线城市根本就没有这个功能,直到今天,日本六大都市的地价仍然没有完全恢复。
与日本地产类似的是,香港地产也曾经历过崩盘,在近50年来,甚至经历了三次。
香港楼价在1997年10月19日的最高峰后的一年间下跌了一半,其后在1999年曾反弹两成,但随着“八万五”时期所兴建的楼宇陆续落成,加上种种因素,楼价在其后3年多再下跌超过四成,在2003年8月24日更跌至谷底。在这5年零10个月,香港楼价下跌七成。
70年代末80年代初,炒楼风最炽热时,炒家索性整幢大厦炒卖,形成“炒大厦”、“炒酒店”热潮。中环的联邦、国际两幢大厦的炒卖在1980年8月至1981年1月期间两次转手,售价从10.89亿元升至22.35亿元,短短半年间升幅逾1倍。
当时,香港的楼价并非建立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一般市民的支付能力上,当消费者的工资收入远远追不上楼价升幅时,楼价下跌便势所难免。
本文由九点半财经综合自新华网、华尔街见闻、腾讯财经,中金在线,参考消息网等
版权归本号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