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晓阳:沈阳是梦中故园
鲜有作家书写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沈阳,还原那些战乱中的老东北市井生活,而香港女作家钟晓阳做到了——她用史诗般的三部曲完成了东北女子“赵宁静”一生的爱情传奇,30年来影响文坛。《停车暂借问》是钟晓阳写于1980年代的小说,作品一出,震惊港台文坛。而此后,三部曲不断地再版,并被搬上银幕。让人惊讶的是,现年49岁的钟晓阳,当年提笔写完《停车暂借问》首部曲《妾住长城外》时,年仅17岁。钟晓阳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史诗
“东北版斯嘉丽”的人生传奇
《停车暂借问》曾经被数次改变成电影,由张信哲、周迅主演的《烟雨红尘》是其中最著名的版本。周迅把那个透着娇羞与灵秀的东北少女“赵宁静”刻画得入木三分。其实无论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乱世佳人》,还是张爱玲的《半生缘》,女人的传奇往往最容易刻画一个时代的史诗,“赵宁静”成了东北的那一个“斯嘉丽”又或者“顾曼桢”。
从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从东北到香港,三部曲《妾住长城外》、《停车暂借问》、《却遗枕函泪》以淡淡的忧伤基调,讲述了主人公赵宁静不平静的传奇一生。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落幕,习医的日本青年吉田千重,在仍是伪满洲国的沈阳,遇见了当地的大户千金赵宁静。这段让世人不容的异族之恋,变得有如北国灿烂飞舞的盛雪,鲜烈绽放。
战乱中的东北依旧动荡不安,与日本恋人生死诀别后的赵宁静,无意间与远房表哥林爽然相逢,在这片乱世中,两人营造出一段苟安的青春时光;却又不得不在时代的动乱中,接受重重考验。从东北雪乡到南国香港,缠绵数十年的情缘,即使要走入沧桑,却也注定是今生最爱的永远……
17岁提笔,钟晓阳用了两年写完了这三部曲。对于故事中,那股子对故乡的留恋和淡淡的忧伤,钟晓阳说,“没有太刻意营造情绪。在写作当时,觉得就是要这样写。”如今,钟晓阳被称为“文坛王菲”。《停车暂借问》的最后,战乱结束,林爽然与赵宁静在香港意外重逢,只不过物非人也非,两人虽想带着补偿的心理重新结合,却早失去了曾经的热情。正像张爱玲的《半生缘》中,最后,曼桢对世钧说——“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记忆
白日梦中经常回到老东北
一段时间里,钟晓阳被拿来与张爱玲作比较。钟晓阳直言张爱玲对自己的影响,“很长时间不知如何看待,现在觉得这样的比较是很自然产生的。”钟晓阳说,“张爱玲是具有指标性的作家,从她的身上可统合出文学流变的一个面貌。曾经她代表着我心目中的崇高大山,特别是写作的探索期,这种心情常会在写作中流露。”“总有‘相同’,我觉得是表面的,形似而已。在更为根本的层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比如素养、思维方式等。”钟晓阳如是说。
三部曲中大量的奉天城内市井景象,能够把人瞬间带回那个年代。在书写那些令人熟悉却又遥远的细节时,钟晓阳说,“是资料与想象的结合,母亲的叙述给我了线索,使我产生联想。我用这些线索收集材料,构思。”
钟晓阳介绍,其实在1980年回沈阳探亲之前就已经在构思小说了。那一次回沈阳探亲,还一道收集了众多珍贵的素材和资料。钟晓阳说,“我想是因为母亲在那里出生,父母都在那里求学,所以沈阳很早就存在我的意识里。虽然在香港长大,但是平日从父母那里搜集来的拉拉杂杂的记忆碎片,特別是我母亲的童年记忆,都是我做白日梦的材料。长年累月,脑海里慢慢浮现一个老东北场景。那里面有四合院,有梨树林,有雪落。其后开始出现人物、情节。所以那次去东北除了探亲,其实有着一看实景和收集材料的目的。”“我认识一位伯伯是辽宁昌图人,是我父母的老同学,看了小说之后在长途电话里激动万分对母亲说,勾起好多老东北的回忆。我听了很开心。”钟晓阳目光闪烁,“假如东北的读者能在我的描述里感受到一点老东北的氛围,重温一下记忆,或因此对家乡有一番新的感动,那是我非常开心的事。”
对话钟晓阳
爱看草间弥生的自传
记者:原来是三部曲《妾住长城外》、《停车暂借问》和《却遗枕函泪》的合集,为什么要把第二部《停车暂借问》作为全书标题?
钟晓阳:记得是出版社决定的,宁静和爽然(小说主人公)的故事占较高比重,《停车暂借问》这标题也比较亮眼些。
记者:总感觉您的书中和文字里有一股宁静的诗意,包括章节和题目都有这种感觉。这些诗意来自哪?
钟晓阳:可能是从小爱读古诗词吧,书中的标题也都取材自诗词。
记者:看到您除了三部曲之外,还写过很多短篇小说,还有散文,也写诗歌。您更喜欢哪种文体?为什么?
钟晓阳:喜欢小说的想象空间,装得下很多东西。
记者:如果为读者推荐几本书,您会选择哪些书?哪些书籍又是您最喜爱的,您的枕边书是哪几本?
钟晓阳:年初去台湾参加书展带回来一些书,都是现在作家的有分量的作品。有香港作家董启章的《在世界中写作,为世界而写》,香港作家潘国灵的《灵魂独舞》,马来西亚作家黎紫书的《告别的年代》,唐诺的《世间的名字》,村上春树的《1q84》也都是好书。
另有稍后得到的李维菁的《我是许凉凉》,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自传《无限的网》,全是我今年的枕边书。
宋波鸿
钟晓阳简介
钟晓阳1962年12月在广州出生,1963年随父母移居香港,十三四岁即开始写作,1982年,其三部曲结集为《停车暂借问》,先后在港台两地出版,引起轰动,名盛文坛。
她另著有短篇小说集《流年》、《爱妻》、《哀歌》、《燃烧之后》,散文集《春在绿芜中》,长篇小说《遗恨传奇》,诗集《槁木死灰集》。此外,为王家卫、潘源良、林岭东等导演的作品编剧,兼做翻译,填词作品《最爱》入围第二十三届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