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的十亿消费者

我们或许可以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这个问题: 百度腾讯阿里这三家巨头,正式进入了十亿用户俱乐部。通过逸仙电商的市场表现可以看出,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强有力的号召力。
十亿用户规模是什么概念? 差不多是目前中国互联网整个流量池。 去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显示,截止到201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6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
这意味着,bat三家的用户规模,已经和中国网民数量划等号,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剔除低龄和老龄群体后,辐射的群体差不多接近中国人口总数。
如果说james mcgrego时代的十亿消费者是崛起的经济,那么bat格局下的十亿消费者时代,则是如何维持,稳定并进一步扩大的? 换句话说,到了十亿规模之后,bat走向何方?
在百度app,支付宝以及wechat相继成为各个巨头的超级app时,我觉得bat在不同赛道上的赛马进化出相同的基因和理念,换句话说,到了10亿用户规模后,bat不论从战略高度还是思想高度,产生了惊人的一致性。
01 长期主义至上
长期主义是企业的延迟满足感。
1997年,在亚马逊上市前,贝索斯发表了知名的《贝索斯致股东信》,在信中,他说: “亚马逊长期主义的核心是亏损是主动的,其增长故事是规模效应,不断扩张,不断做大规模,用亏损换取长期增长,“主动选择不盈利”,转而将大量资金用于构建物流和技术等基础设施、进行无边界业务扩张,进而确保自己的领导地位,扩大化未来现金流。 ”
换句话说,企业就是更关注长期价值,而不是关心短期的利益。
但眼下经济寒冬的背景之下,过冬瘦身成了各大企业的主题,今年年初,上至bat,下到创业都开始裁员,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赚钱成了重要的事情,用户的利益和企业的价值观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但相反,bat明显对自己的业务更有耐心,更看重长期的价值。 以百度app为例,q3财报的数据显示,百家号内容创作者达到240万,同比增长57%。 百家号内容创作者的优质内容可同时分享到信息流,并被用户搜索获取。 百度智能小程序月活跃用户达29亿,同比增长157%。
百度对于百度app显然有足够的耐心。
百度app过去被视为是搜索的容器,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百度创造性的在搜索服务下加入信息流,这个产品创新直到一年后才被谷歌模仿。 面对头条的入侵, 百度从无到有的打造了信息流,并在8月份时宣布百度app日活破2亿。 如今百度app不但有搜索,还有信息流,以及百家号和智能小程序,从单一的搜索,变成了生态圈。
这背后是大量内容的付出和沉淀,以及长期的投入和规划。
比方说,16~18年,随着头条号的崛起,各家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自媒体平台,网易有网易号,凤凰有大风号,阿里也推出了大鱼号,百家号早期是一个自媒体都不愿意同步文章,产品bug很多的平台,平台补贴后,又面临灰产和做号党的侵蚀,压力巨大。 但经过三年的发展,百家号不论是作者数还是内容数已经成为行业前列,百家号也成为百度app重要的优质内容源。
bat对于各自的超级app的未来规划至少是5~10年以上。
02 挖掘用户价值
用户价值的挖掘是增量向存量转移的一个重要变现,而小程序可以看成是bat三家不约而同的集体行为,背后映射的其实是对于用户价值的挖掘。
我个人的看法是,的发展是一个类似螺旋上升式的增长,都是从一个原点or业务出发,逐渐做大做强,形成垄断地位,然后再延伸到其他领域,形成类似八爪鱼式的业务综合体。
支付宝的诞生就是淘宝早期为了解决支付的信用问题而诞生的,早期的支付宝是需要插u盘的(说的有点暴露年龄了),而百度很早投资了去哪儿和爱奇艺,也是因为旅游和视频占搜索的比例非常之大。 腾讯早期的门户,qq空间甚至微博都是社交的一种延伸方式,直到在wechat诞生后才拿到了移动互联网的船票。
但到了现在,bat都有了从核心业务出发,挖掘用户价值的趋势。 这其实是也符合流量红利见顶,从挖掘增量市场到挖掘现有用户更多需求的转变。 比如早期的“好物圈”其实是叫“我的购物单”,分为「想买清单」,「我的购物单」有点类似内置的大众点评,本质是挖掘社交和电商的结合点,考虑到小红书,毒等种草app的潜力,好物圈的本质,就是挖掘基于熟人社交种草的用户价值。
理由其实也很好解释: 朋友圈是一个非常好的推荐来源,wechat也曾寄予希望通过朋友圈“种草”,但朋友圈推荐机制因为越来越多的营销信息而失控。 好物圈相当于另起炉灶,通过一个新产品去挖掘用户的潜在价值。
同理还有百度app的知识体系垂类的建设,这部分从内容到服务正在通过小程序去打通。 我在之前的文章也提到过这样一个例子:
“例如在百度app平台,智能小程序正在作为载体去串联知识与服务的闭环体验。如果用户准备去天坛公园,在百度百科“做功课”的时候,在百科就能查到门票价格是多少,还能直接点击“购票小程序”完成购买。”
很多人不知道的一个细节是,百度可能是bat当中察觉到用户价值挖掘的。 早在2014年百度联盟大会上,李彦宏就认定企业级软件“未来五年会有特别大的发展”。 彼时,百度联盟伙伴数量已超过70万。 这透露出两点: 其一,百度已经积累了多年的b端服务能力; 其二,百度很早就开始了为b端转型提供服务的思考。
比如,作为垂直行业的解决方案,百度大脑的语音识别、图像识别、nlp、语音合成等众多基础技术已经通过行业解决方案逐渐开放,并在交通、物流、通讯、娱乐等各个行业落地。
对于垂直行业而言,智能小程序等于是打通了互联网的入口(百度app)、流量(搜索+信息流分发)和营销能力(ai技术赋能),企业得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与服务本身,形成更良性的循环。
03 从流量思维到用户思维
十亿规模后,本质上来说,流量已经见顶了,那么相对来说,过去通过流量增长来获得成长的思维要转变成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的内核,其实就是从八爪鱼式的业务中,回归业务核心,服务好用户。
百度的核心是搜索,腾讯的核心是社交,阿里的核心是电商。 服务思维,就是内在要生长出一种自我生长力,本质来说,就是业务自身的进化基因和能力。
硅谷投资人彼得蒂尔说一家企业想要成功,要在垂直领域做到垄断地位,但他没有指出的是,即便垄断的市场,也要有相应的创新力,如果业务十几年一成不变,那么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世界,是肯定要被淘汰。
ibm,甲骨文,这些过去呼风唤雨的巨头,即便做到了垄断,但核心业务没有跟随时代进化和发展,如今变成了裁员的重灾区。
所以淘宝进化出了直播电商,直播电商对于阿里来说是一种能力的进化,因为它从图文变成了视频,李佳琦和薇娅背后是淘宝电商的崛起,百度搜索则把ai赋能到搜索中,搜索引擎的进化史,就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进化史,智能搜索正在演进的方向是更加准确的答案,甚至是仅有的答案。 尤其是交互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未来的搜索,可能更多是基于语音唤醒式的搜索,而不是传统的手机,电脑。
就我个人来看,十亿规模俱乐部会成为日后互联网的一个分水岭,到了十亿规模后,企业的思维会发生质的变化和改变。 原因在于当收入和规模到达一个量级之后,过去追求营收增长可能会遇到瓶颈——赛道里的对手都被干掉了,自己在某个领域以及没有对手了,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以及茫然感,可能会让一家短期内失去目标和奋斗,但对于bat这三家来说,他们的预判可能会为下一个巨头提供一种很好的视角和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