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抗战记忆13】新昌健在的抗战老兵今安好?他们乐观...


来到石城新昌,探寻“绍兴抗战记忆”,新昌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同志建议记者去走访一下当地还健在的6位抗战老兵,因为他们是“抗战记忆”的“活材料”,于是采访开始了……
「小名片」杜月中老人,嵊州人。从部队转业后任新昌县人民法院院长,副县级调研员,1990年离休。现任新昌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等职。
“我今天是来值班的。”眼前的老人已近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一大早就坐在新昌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办公室里。
今年88岁的杜月中老人,追忆起70多年前的抗战经历,往事并不如烟。
今年88岁的杜月中老人,追忆起70多年前的抗战经历,往事并不如烟。
1941年,日军飞机轮番轰炸新昌、嵊县(今嵊州)。次年,嵊县沦陷,日军进城后烧杀淫掠。
“当时,嵊县东门城墙上挂着两幅宣传画:一幅是一个日本兵扛着步枪,刺刀上戳着一个中国儿童,鲜血正往下流;还有一幅是一个妇女被日本兵戳死后,一个不懂事的幼儿趴在母亲身上还在找奶吃。当时我深受刺激,暗暗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保卫祖国,捍卫民族。”
“我的小学老师是个爱国青年,课堂上教育我们长大了不要做亡国奴,一定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
直至今日,杜月中老人依旧清晰地记得,他人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孙祥云老师上课时的情景,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红色种子”。
1944年,年仅16岁的杜月中告别父母,翻山越岭前往余姚梁弄,加入了浙东游击队嵊新奉抗日别动总队第二中队,穿上军装,领到了一支步枪和5发子弹,从此踏上了艰苦卓绝的抗日征途……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浙东抗日根据地一片欢腾。“我们全都高兴地跳了起来。”杜月中老人说,当时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在梁弄召开庆祝抗战胜利大会,大家放鞭炮、扭秧歌、跳马灯。
战友情深!当杜月中老人提到昔日携手作战、最后血洒疆场的战友,总会陷入长时间的沉默,眼眶里噙满泪水。
他也向记者讲起了与患难战友陈相挺的事。那是1946年的一天,战友陈相挺从新昌乡下来城里赶集——他一直都以为杜月中已牺牲了——但一个偶然的因素得知县城里有个叫“杜月中”的人。
经一番打听,他来到“杜月中”当时的工作单位——新昌县公安局。不巧的是,当时“杜月中”不在,他便留下纸条,最后写道:如果是你的话,我再来看你……
“可惜,他现在已经走了,比我大两岁。”
离休后,本可安享晚年的杜月中老人继续热心社会工作,担任了新昌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组织撰写回忆录,编写纪念文章——留住“红色记忆”。
“把革命精神传教给下一代,望他们能早日实现‘中国梦’。”杜月中老人也说出了自己晚年的“中国梦”。
「小名片」张昇老人,新昌人。原名张南弟,加入新四军三五支队后,教导员替他取了这个新名字。1966年从四川转业到新昌县人民医院工作。1978年3月调任新昌县卫生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1980年调任新昌县总工会副主席。1982年离休。
得知新昌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同志和记者要上门,住在五楼的张昇老人早早就等在小区门口了。
“83岁的张老每天一早起来,就下楼到街上去吃小吃,后沿着江边散一下步。中午前、傍晚时,他总要下楼到信箱里取报纸看报。”保姆如是说。
张昇读小学时,正值日军侵占我国东三省。日本鬼子入侵新昌后,在一些村设立了关卡,其中秀溪村附近就有一个。老百姓过路时必须出示“良民证”,还要向鬼子磕头说好话,稍不留意就会遭到日军的暴打——这让年幼的他对日本鬼子恨之入骨。
1944年11月,张昇加入共产党,经人介绍来到枫家潭小学教书。枫家潭是四明山游击队的必经之路。他们路过时常常会在此处停留,宣传革命思想。
终于,满腔热血的张昇动员了3个同龄人一同前往四明山。因为有文化基础,他先是在嵊新奉办事处担任会计一职,负责部队的后勤工作。以后的工作不少都与财经有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红色管家”。
虽说老人现在年事已高,但若是社区有事,他总是义无反顾地去帮忙。
「小名片」徐百胜老人,新昌人。1945年参加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三五支队,后任排长。抗战胜利后,参加过莱芜战役、淮海战役等。1950年转业地方,任新昌县公安队副队长。1983年从新昌食品厂车间主任岗位上离休。
看到家里来人,已94岁高龄的徐百胜老人特别兴奋。虽然这几天他被残存在身体里的弹片折磨得浑身疼痛,但他还是强忍着从床上爬了起来。
满头白发的徐百胜老人,说起四明山抗日的事,记忆还很清晰。“共产党人民拥护,共产党关心人民。日本鬼子欺压百姓,百姓对日寇的暴行痛恨之极。”
徐百胜老人参加过很多战役,到目前为止身上多处还留有弹片,一到阴天会隐隐作痛。
“医生说,他身上的弹片手术是拿不掉的。尽管如此,他平日里不忘关心国家大事,坚持每天看报,有时甚至深夜还起来看报。”徐百胜现在的老伴说。
说起在战场上的情景,徐百胜老人顿时老泪纵横。他说:“那时不仅要躲避敌人的炮火、弹雨,而且需要连续好几天挨饿没水喝,都是常有的事。”
但在他的记忆中,有一件特别高兴的事。“一次战斗中,几个日本兵被俘获了,被我们争取过来,他们会使炮。后来打仗时,对着鬼子的碉堡一炮一炮地打过去,碉堡一个接一个被炸毁;一枪一枪地打过去,日本兵一个一个地倒下去……”
徐百胜老人说到动情处,嗓门不由地高了起来。
「小名片」陈岳仁老人,新昌人。1942年,参加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嵊东独立大队,历任班长、排长和副连长等职务。1952年转业地方,任新昌加工总厂厂长、食品公司负责人等职。1982年离休。
他曾经有着强壮的身体,驰骋沙场,与日本鬼子拼刀拼枪;他曾经与战友一起,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却不幸饱受伤病之苦……
辗转绕过几个弯口,走进新昌城区青年路陈岳仁老人家,偌大的一个庭院,种满了形形色色的花草和盆景,给人以一种田园般温馨的家的感觉。
“由于年事已高,加之曾在抗战后参加莱芜战役时,腿部受了伤,近来行动颇为不便,时常卧床,每天只能坐轮椅进出。”陈岳仁老人妻子说起了老伴的身体状况。
“当年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1941年通过亲戚介绍,我上了四明山参加了浙东游击队。在抗战中,往往一打就是一整天,常常饿着肚子与鬼子周旋。”94岁的陈岳仁老人说起抗战往事,嗓门特别洪亮,两手还不停地比划着。
“为了抵抗日寇,我付出了青春,留下了终身残疾。但与一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也是幸运的,在枪林弹雨中活了下来,晚年安享着共产党的福。”陈岳仁老人说。
陈岳仁夫妻和惟一的儿子都是中共党员,目前家里是“四代同堂”,1岁左右的玄孙女聪明伶俐,时而依偎在侧,时而还当着众人跳起了舞,是全家人的“开心果”,给老人晚年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小名片」吴绿裕老人,新昌人。1945年参加新四军浙东游击队三五支队任副排长,1955年转业,任新昌县公安局特派员,1970年调长诏水库移民办公室工作,1986年离休。
92岁吴绿裕老人的家,位于新昌县羽林街道的里头山村。一个空敞的大院里,有着多间自建的新楼房。这是他和儿子们一起居住的地方。
“我是22岁上四明山进“三五”支队参加抗日的,当时也是被日本人所逼,在村里家破人亡无法正常生活。”吴绿裕老人说起当年的事。
“日本鬼子经常到村里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日寇犯下的滔天罪行难以抹去……”
如今在吴绿裕老人的手掌上、手臂上,还留有多次参战中,被三个弹片穿过的伤疤。
除了抗战外,他还参加过淮海战役、抗美援朝等战役。
“我老爸虽然年纪比较大了,但讲起当年抗日的故事,记忆还十分深刻。从小他就教育我们,男儿长大了,一定要为国效力。”吴绿裕的小儿子告知,他自己也是一名共产党员。
现在,吴绿裕老人膝下育有5个儿子,也到了“四代同堂”的时候,生活安逸。
平时有点感冒,他从不吃药,只是多喝开水,但他绝不允许儿子们“擅自动用”他的医保卡,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要给国家增加负担”。
「小名片」陆爱华老人,嵊州人。1944年12月参加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曾任华东一纵队三旅卫生队的卫生员,1954年转业山东新太,后调新昌人民医院任副院长,新昌县化工制药厂副厂长。1980年离休。
92岁陆爱华老人,是6位健在的抗战老兵中惟一的一位女性,但因病卧床在家。已到中午时分,记者最终没有见到这位当年的“卫生员”,但真诚地祝福她健康长寿。
敬礼!这6位可敬可爱的绍兴抗战老兵。

支持楼主,友情顶帖。
向抗战老兵致敬。
向抗日老兵英雄们致敬!
岁月无居,英气永存
向抗战老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