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后和太医的流言..........................


皇室丑闻
被打击的贵族势力,在国王继母的指挥下,发起反击。关于王后和太医的流言,传出了宫外,闹得街头巷尾人人皆知,丹麦民众对于偷情细节脑补的能力,不亚于当今的国人。讽刺的是,解禁审查制度,推动言论自由的,正是施特林泽他自己。他成了别人利用言论自由、大行人身攻击的第一个牺牲者。
1772年1月的一个深夜,寒冬料峭,太医施特林泽和他的一位密友被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深宫中的王后。太医被指控篡权谋逆以及私通王后,签发逮捕令的正是国王本人。细想一想,当时精神病是无药可医的,国王病情的稳定全凭太医的心理疏导和安抚。当他忙于改革丹麦的沉疴体制时,那些贵族也可以学到他的套路,接近并且控制国王。在我们这些马后炮吃瓜群众看来,国王最多只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只要花功夫,要操控他并不难。
有间接证据表明,在经过一番严刑拷打之后,太医承认所有指控。很快,他和他的密友被判处死刑。公开行刑的那一天,哥本哈根3万群众到场观摩,比赶庙会还热闹。“男小三真可恶,竟敢给我们国王宝宝戴绿帽,叔可忍,婶不可忍,给丫游街浸猪笼!”丹麦是没有浸猪笼这回事的,但是有斩首,太医和他的密友被枭首示众,尸体被肢解,头颅被插在长木棍上,以儆效尤。历史上真实的残忍刑罚,以罗曼史为基调的电影没法完全再现出来。
电影和史实不同的还有演员说的是丹麦语。行刑前太医对民众呐喊:“我是你们的一员,我和你们是一样的”,实际上民众不会明白他在喊什么,因为大部分丹麦贵族讲的是德语。太医是德国人,推行的法令也都以德语撰写。国王的亲生母亲露易斯以及他的王后卡罗琳,都是来自英国汉诺威王朝的公主,本身就带着德国血统和深深的德国烙印。
这个带着德国血统的英伦王朝,我们中国人不一定能理解。大致过程就是英国信新教的女王死了,没有子嗣继承王位,血缘近的亲戚又信奉天主教,只能从同样信新教并且有血缘关系的德国找一个继承人。找来找去就找到了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他的母亲是某任英王的外孙女。这位出生在德国、英语说不利索的国王,开创了英国的汉诺威王朝,在他统治的十几年中,以从来不参加英国的内阁会议闻名。因联姻而将自己的血友病基因遍布欧洲王室的维多利亚女王,也就是人称“欧洲祖母”的那位,也是汉诺威王朝的最后一任君主。
所以因为母系血统的关系,丹麦国王和王后也说德语,而普通丹麦民众是听不懂这帮王室贵族的鸟语的。他们也不懂这位被斩首的太医为丹麦、为他们做了什么,只知道给国王戴绿帽就该杀。
一桩婚外情,一件丑闻,一个精神病国王,一次改革古往今来,围观游街、行刑的兴趣爱好,是世界大同的
本片的编剧在一次采访中说道:“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在于教育。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拍这样一部电影的原因,启蒙运动是怎样来到丹麦的。民众被启蒙,时代才有可能改变。”
脱胎换骨
没有证据显示卡罗琳王后是启蒙运动的拥趸,电影里国王和王后都以不同的方式支持施特林泽的改革,与史实不符。
太医被砍头示众的同时,王后被丹麦王室休了,若没有她娘家哥哥乔治三世的干预,她的下场未必就会比英王亨利八世那些掉脑袋的王后们好。
一桩婚外情,一件丑闻,一个精神病国王,一次改革 太医施特林泽画像
丹麦王室想把卡罗琳撵回娘家,她哥哥乔治三世虽然派了船把她接走,但也不愿意她再回到英国本土。被废的王后只得在老家汉诺威王国的策勒安顿下来。她并不如电影里演的那样,只会委委屈屈地给孩子们写信,实际上她还参与了一项反攻倒算的谋划,想要重返丹麦,为她的儿子、小王子弗里德里克夺权。人算不如天算,她的计划被突如其来的一场猩红热打断,24岁的王后在策勒香消玉殒,从被捕的那一天一直到死,都再也没有见过两个孩子一面。
太医施特林泽的改革政策表面上被以国王继母为首的旧贵族们废止,然而旧势力赖以生存的体制奠基石已经不能恢复如初。当卡罗琳王后的儿子,小王子弗里德里克长大成人,他也依葫芦画瓢,控制了他疯疯癫癫的国王爹,让他爹签下了一份文件,承认他摄政监国。
这个小男孩,四岁起就再也没有见过母亲,与精神分裂的父亲也很疏离,在继祖母身边并没有得到很好地照顾,却最终逆袭夺权登顶,成为丹麦口碑较好的君主之一。在他治下,虽然丹麦因支持拿破仑,最终战败而被迫将挪威割让给瑞典,但开明的改革使丹麦从农奴制向现代化迈进了一步。
一桩婚外情,一件丑闻,一个精神病国王,一次改革 最右的小王子成功逆袭
查资料的时候,翻到一句话,贴出来给大家参考:

这简直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