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盛行,覆盖了极其广泛的受众,企业投放阵地也随之转移到新媒体上来,大约从2013年开始,新媒体领域大量浮现新媒体广告交易平台,比如abcdefg...... 相信自媒体人、企业pr都很熟悉。
对于新媒体交易平台,业内有叫自媒体广告交易平台,我觉得不够贴切,自媒体就是偏向个人品牌的自媒体,如果你把新世相、二更等机构运作的媒体品牌叫做自媒体,显然不够贴切。所以,我一般习惯用新媒体包含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视频、直播、网络fm等内容形式。
既然叫新媒体交易平台,那么顾名思义,和传统的广告平台有较大的区别,比如品友互动、多盟等,传统的广告交易平台多是从欧美国家借鉴过来的,技术、运营模式已经比较成熟稳定,我们不再过多的讨论。
在新媒体交易平台中,按照发布内容的“软硬属性”、“谁来撰写制作”这两个逻辑,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细分类型:
一种就是软文撰写发布,内容由媒体主按照客户需求撰写、制作,发布,有时候也可能由甲方撰写制作内容。
另一种是硬性的内容发布,客户已经将投放内容制作完毕,一篇文章、一个h5、一段视频、一张图片等,直接交给媒体资源发布即可。
自媒体交易平台的软文业务是伪命题
记得在2013、2014年,我就开始直接参与新媒体软文的合作。当时所在公司做了许许多多的微信公众号,然后有一些甲方、公关公司找过来合作发布软文。很长的时间我都是直接对接客户:提交公众号列表,推敲文案,预览,发布,发布效果截图,开发票收钱.... 当时公众号的阅读量还没有公布,这些工作还是比较复杂的。
直到有一天,我了解到了微播易这样一个“社会化媒体资源平台”,可以把账号放在上面,客户方自行选择下单,媒体方发布后自助提供链接和截图,曾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认为这种平台还是很有潜力的。
大约3、4年的一天,公司中高层开会,一个空降过来的营销人说:我们公司现在一年几千万的营收,已经有很好的底子了,但是如果想要营收成倍增长,人数就得同比例增加,我们今天要谈一谈不加人的情况下,如何让公司营收数十倍、百倍的增长....
其实,他是想做一个自媒体交易平台,邀请全中国的自媒体大号入驻,然后让客户来自助选择投放。当时整个公司为之振奋,我也激动不已,很积极的参与配合这个项目的运营。
但是后来我发现了几个问题:
1,你想做一个平台,让全国的甲方乙方客户来下单,但是,为什么自己公司既有的几千万业务哪怕是一小部分,迟迟不能放到这个平台上?后来牵出来开发票的问题,公众号价格持续更新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交易平台上几乎处于无解的状态。
2,我了解到许多新媒体交易平台,组织架构里还有一支庞大的销售团队,销售员去谈客户,和客户谈定项目或框架合作,然后再放到平台下单。原来很多知名新媒体交易平台的营收,不是客户自己去下单的,而是销售员拉来的。额~实话来讲,这种情况下,交易平台作为一个内部crm,让销售部提交订单、媒介部确认执行、财务部确认回款,各部门在这个平台上有机的协作,再合适不过了。但是要推广到全国,那岂不是有多少业绩,就要配多少销售员?鸡肋鸡肋。
如今,我又不断深入构思,新媒体交易平台,特别是软文内容撰写发布这块业务,是一个典型的半标准的产品,既然是半标准的产品,而且还裹挟着大量的灰色成分,想要通过一个线上平台实现自助交易,简直太难了。软文及其交易无法标准化,标准化的只是每个撰稿者个人的经验技能。
标准作业流程(简称sop)让我们工作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情都变得程序化、简单化。我们可以假设,一篇文章的好坏,直接以阅读量来判断不就可以了吗?但那和以曝光量为导向的广告有什么区别呢?一篇深度文章及其要表达的核心观点,这些无法通过阅读量来判断的,这就好比人的情绪状态一样,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这里面包含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前段时间得知,那个要给公司“带来数十倍”营收的新媒体交易平台,已经处于“还没有停止运营,先放着吧”的状态。与此同时,这几年新生的几家新媒体交易平台,基本也都正在谋求转型,比如某堆、某吧、某赞、某汇、某选、某途等等。
其实也不能算是转型,更多就是回归到以前,依托自有优势自媒体资源,人工销售人工派单的情况。转型的还算好的,更多的是直接死翘翘了。
最后,温和沟通新媒体交易平台,鼓励大家研究简单可量化的内容、服务,比如新榜最近直接提出“一个阅读2毛”自助交易产品,(新榜按阅读付费广告平台「自媒宝」)然后再放到新媒体交易平台中试一试,没准又发现新媒体又一个新风口呢?
文|赵宏民
媒媒哒联合发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