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汉中,你对405、307、3201、813……这些数字绝不陌生,这是机构名、地名,但不是门牌号。当我们耳熟能详时,你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吗?对,大三线建设。今天,就让我们去看看当年的汉中地区的大三线建设。
汉中汉中,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中心,被誉为“汉人老家”。古称南郑、兴元、梁州、天汉,是汉王朝的重要发祥地,也与汉族这一称谓的形成有直接不可替代的关系,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一、“三线”建设缘起
60年代初,中国外部环境发生了不利于进行和平经济建设的转变,国际形势紧张,中苏两党矛盾进一步激化。1962年10月又发生了中印边境武装冲突,我国进行自卫反击。台湾国民党当局趁大陆出现暂时经济困难和中苏关系破裂,于1962年初频繁向大陆派遣武装特务进行颠覆活动。美国发动侵越战争。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中国的国防战略从和平时期转入临战状态。当时,我国大部分工业集中在沿海,以及靠近苏联的东北地区,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提出报告称:若敌人突然袭击情况相当严重:①工业过分集中;②大城市人口多,大都在沿海地区,防空尚无有效措施;③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码头多在大城市附近;④所有大型水库的紧急泄水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坏将酿成巨大灾害。1964年5月6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提出:“注意国际形势的发展,准备打仗,在长远规划中首先要搞好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地区建设”。首次提出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以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南部8省区为主的“三线”。“三线”建设的提法是当时中共中央从战备需要出发,依据全国各地的战略位置而做出的一种地域划分。全国划为一、二、三线,一线地区是指广东、福建、海南等沿海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省、市、自治区;二线地区是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安徽、江西等地区;三线地区是指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地区,包括云、贵、川、陕、甘、宁、青、新以及豫西、鄂西、湘西、粤西、桂西北、冀西北地区。
后来明确三线,主要指云、贵、川地区。国务院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决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1966年至1970年),开展以西南为重点的内地(三线)新工业基地的建设。当时内地建设资金占全国投资的比重,由第二个五年计划的53.7%,激增到66.8%。随着时间的推移,吸收多方面建议,三线建设扩大划为京广线以西地区:即山西、豫西、湘西、鄂西、广西、以及陕西、甘肃的大山区。汉中作为中国内陆腹地、战略要地,被确定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1964年9月,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办公室成立了10个勘察选厂工作队,由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赵尔陆率领,历时两个半月时间,在全国9省47个地市区内,踏勘了1499个点,搜集了各地区的地形地貌、河流山脉走向、水文地质、气象、地震、农业,工业、文化教育、交通运输、动力、建筑材料等大量资源资料。后经综合筛选,选中了适合国家国防军工、国家重点骨干企业的682个点,初步确定了国家“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毛泽东主席于1964年12月22日在一份文件上批示:“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提出:“一线要搬家,二、三线要加强,现在再不建设‘三线’,就同大革命时期不下乡一样,是革命不革命的问题”。在“准备打仗”的思想指导下,从60年代起,国防建设采取了许多举措,备战整军,大规模进行“三线”建设。1965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罗瑞卿向毛泽东主席、中共中央常委汇报了全国“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意见,提出了《关于国防工业、国家重点骨干企业在二、三线地区新建项目布局方案的报告》,提出:“汉中地处战略纵深地带,地形要冲,地理条件优越,山川交错,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水资源充足,是国家重要国防工业、国防科研,国家高、精、尖重点骨干企业建设的良好基地。”“汉中,秦岭屏障于北,巴山横亘于南,汉江横贯于中,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位于祖国腹地,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必定能够发挥其重要的独特作用”。
战略区域1965年3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了《国防工业在二、三线地区新建项目布局方案的报告》。从此,全国的“三线”建设全面启动,汉中的“三线”建设正式开始。二、“三线”建设的展开1965年下半年,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总后勤部、第二炮兵部队、国防科委、中科学院、高等教育部、铁道部、交通部、水电部、冶金部、石油部、化工部、轻工部、一机部、二机部、三机部、四机部、七机部以及省商业厅、省林业厅、省冶金厅、省煤炭厅、省化工厅、省森工局等中省单位先后来汉中进行选址、布点建设,共有中省88个大中型项目。多分布于汉中市、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略阳县、宁强县、留坝县境内。由于汉中的党政领导及广大干部群众当时对三线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缺乏思想准备,工作上显得被动。这时,选厂址单位不断上报国务院、国家建委,提出要求尽快解决交通运输问题、电力问题、三材(钢材、木材、水泥)问题等等。国家建委主任谷牧向周恩来总理汇报汉中“三线”建设布局和选点情况时,周总理指出:“三个胖子(指铁路、二机部、三机部),挤一个门,进得去吗?总要一个一个进,铁路是先行,铁路修通了,工厂所需的三材才能进来,还是先上铁路吧!”
为了抢建汉中“三线”建设的进度,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69年11月7日决定“抢时间修建阳(平关)安(康)铁路”。地区和各县成立了抢修阳安铁路指挥部,各县组成了民兵团,任务分段划片包干,并动员百万民工齐上阵,抢晴天,战雨天,风隔无阻,日夜奋战;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和广大群众同劳动、同生活、同住工棚,有的带病参战,有的群众致伤致残、甚至献出生命。1971年10月阳安铁路全线通车。为了解决汉中“三线”建设所需电力问题,水电部从甘肃省刘家峡水电站(1969年2月发电,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电站)在全国首次长途输送33万伏高压线路,又从白龙江水电站输送22万伏高压线路,从丹江水电站、石泉水电站输送11万伏高压线路,并筹建陕西秦岭22万伏火电厂和略阳11万伏火电厂,并入汉中电网,解决汉中“三线”建没用电。中共中央、国务院把汉中的三线建设列为国家第四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中央军委及时从北京、南京、广州、济南、新疆、兰州六大军区调来217部队、5317部队等共2.8万多人的人民解放军施工部队,调来六大军区空军500多名支左人员参与工厂建设。1965年1至2月,汉中地委成立了“三线”建设领导小组,由地委书记张军任组长,办理内建厂矿事宜。“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地方党政机关的瘫痪,兰州军区遵照周恩来总理指示:“凡有‘三线’建设任务的地区,各级军区都要把‘三线’建设工作抓起来”。1967年3月,汉中军分区接兰州军区紧急指示,成立了“汉中军分区内地建设领导小组”,由军分区司令员王明春担任组长,副司令员薛毅斌担任副组长,设立了“汉中军分区内建办公室”,行文暂用军分区司令部公章,正式对外办公,办公地址设在专署,后迁至地委党校。1968年9月,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原军分区内建办公室更名为“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内建办公室”。有“三线”建设任务的汉中市、南郑县、城固县、勉县、洋县、西乡县、略阳县、留坝县均成立支援“三线”建设领导小组,由县革委会主要领导人任组长,指定专人办理有关事宜。三、建设布局汉中“三线”建设的布局,是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1965年3月21日批准的《国防工业在二、三线地区新建项目布局方案的报告》的要求精神安排部署的,该方案明确指出:“汉中地区以航空工业为主,辅之国防重要项目和国家骨干工业项目”。从1964年下半年开始,最早进入汉中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的多个项目,对外称791部队(师级单位),于城固县斗山、许家庙一带建20万平方米地面工程,称“甲区”。1965年10月“甲区”竣工投入使用。后又陆续在甲区附近的几条山沟进行“乙区”和“丙区”及洞体工程的建设,施工部队是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第51师(8318部队)。同期来汉的石油工业部在×××建的国家一级“战备油库”,修建有10公里的铁路专用线,1965年1月投入使用,由省军区派驻的警卫部队看守。1964年10月,航空工业部012办事处筹建人员来汉,安排在汉中市北大街148号(原汉中县罐头厂后为地区五金公司)开始各项筹建工作。在这期间来汉的还有“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对外称653工地),建在褒河以西的连城山山下(现陕西工学院地址)。1969年4月,中共中央和周总理委托兰州军区在兰州市召开 “西北三线建设座谈会”,会期10天。汉中地区在兰州军区会议上是唯一的地区级参会单位,在会议上汉中成了讨论的热门和重点,中央各部委全面安排了在汉中的“三线”建设项目。三机部38个项目(不包括附属单位),从1965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汉中为“歼击机”生产基地;1969年9月中央军委最后决定汉中为“大型运输机”生产基地,这是全国唯一的生产大型运输机基地,其总装厂房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总后勤部2个项目:一个是总后军马局在略阳县横现河镇建的磷肥厂,一个是拟在宁强县大安镇建军用战备物资库,已由工程兵进行了“三通一平”工程。人民解放军空军1个项目(空军与三机部共同投资修建的柳林机场),为空军的全国复杂地形教练机场,担负教练、航测、试飞等任务。国防科委2个项目(留坝县两河口乡、代号825部队)。中国科学院1个项目,略阳黑河坝。一机部10个项目:汉江机床厂(上海迁来)、汉川机床厂(北京迁来)、汉江铸锻件厂(上海迁来)、汉江工具厂、海红轴承厂(两厂由哈尔滨迁来)、汉江油咀油泵厂(河南洛阳迁来)、汉江职工医院、陕西省机械工人技术学校;拟建2个项目:电缆厂、锅炉厂,拟建于汉中火车站以北至崔家沟(两厂职工约有15万人)。核工业机部2个项目:405厂,洋县上溢水(胜利机械厂)、813厂(向阳机械厂)。四机部4个项目,拟在洋县、城固县建远程雷达、歼击机雷达、半导体、元件厂。铁道部2个项目:阳安铁路、安康铁路分局局址。水电部2个项目:略阳火电厂、拟在西乡白县龙塘与二机部合建原子能发电厂。冶金部4个项目:汉江钢铁厂(规模为年产350万吨,厂址选定在阜川镇)、燕子碥铜矿、拟建西北轮箍厂、冶金研究所。高教部4个项目: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北京机械学院、拟建北航汉中分校(勉县金泉)、西北大学汉中分校(城固古路坝)。
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原址,今陕西理工学院“文化大革命”期间,汉中“三线”建设遭到了严重干扰和破坏,给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1970年3月26日,周恩来总理对陕西经济工作和“三线”建设作了讲话,指示陕西在经济建设中,农业要帮陕北,工业要帮关中,“三线”建设要帮汉中,把陕西的经济搞好。国务院副总理王震三次来汉视察,1972年7月,王震再次来汉视察,受周总理指示专门检查“三线”建设工程进度。他听取了地委领导罗铭、张书云、张方海及钟毅的汇报后,又询问了阳安铁路运输情况,012基地及813厂、405厂等建设情况。王震讲:“三线”建设是汉中的重头,一定要集中人力、物力把工作搞好,党中央、周总理时刻思念着“三线”建设,你们一定要明确这项工作的战略意义。会后,王震到陕西飞机制造公司、405厂、813厂、10号信箱等单位视察。1979年以后,随着国际形势变化,中共中央对“三线”建设重新进行了调整,使一些原来规划决定在汉中建设的项目撤消,有的已建成投产多年也要迁走,有的企业缩减规模,有不少企业已投资几千万元,厂房盖成一大片,已建成投产10多年,如空对空导弹厂、北大汉中分校、中国科学院(主要研究低温、超导)、国防科委第14研究院先后陆续迁出。有的单位建厂规模明显缩小,如012基地原在汉中布点38个项目,后改为22个项目,将整个飞机的雷达、仪表、发动机、锻铸件项目让给西安430厂、关中红源锻件厂、成都、绵阳等军工厂矿协作;汉江钢铁厂,原由冶金部建设,年产钢350万吨,后改由省冶金厅建设,规模为年产钢35万吨。当时汉中为国家“三线”建设重点地区,中、省厂矿、铁路、公路、水库、地方工业、商业等一拥而上,一时进的单位较多,再加上勘探、设计、施工人员云集汉中,使当地感到压力十分大,一些干部一时认识不足,工作被动,有的主要领导干部顾虑占地多,影响地方工作,配合不好,致使一些非常重要的对当地长远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项目被挤走了,历史给予汉中的发展机遇丧失了。四、建设成就1964至1975年,汉中先后建成了阳安铁路、周城公路,改建了西万公路,以及国防军工、科研、航空工业、核工业、机械工业、冶金工业、化工工业、建材工业、电力工业等比较齐全完整的工业体系。从1969年4月兰州军区召开“三线”建设工作座谈会议后全面启动,形成高潮。到1970年,全地区基本建设投资猛增到20亿,占陕西省基建总投资的50%,共建成中、省项目84个,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