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巢“穷生奸计”

智能快递柜可以解决快递员配送与收件人收取时间上不匹配的问题,是解决快递“最后米”的备选路径之一。由于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了配送工作量而受到快递员偏爱,但“被签收”、“不告而入柜”等不规范现象亦层出不穷。数据显示,戴尔7540的发展潜力不可小觑,也是其存在的必然性。
为此,国家邮政管理局于年月日发布《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提出“征得收件人同意”、“及时通知”、“合理设置保管期限”等要求。
快递柜平台的初衷是方便快递员和用户,但因“想当然”的顶层设计,经六七年实践,商业模式仍未得到验证,反而被顺丰、三泰两家上市公司“甩锅”。最近丰巢因诱导打赏陷入舆论漩涡也是不得已。
丰巢“穷生奸计”
郭德纲说“穷生奸计、富长良心”。首先,这句话政治不正确。其次,严格来讲“富”的反面不是“穷”而是“贫”。钱不够花是“贫”、路走不通是“穷”。“山穷水尽”里的“穷”就是这个意思。在许多情况下,有钱就更容易找到“路”,没钱看到“路”也无法走,将“贫”与“穷”合并为“贫穷”不无道理。但个别时候,富有者也会陷入无路可走、“不贫而穷”的境地,丰巢就是如此。
顺丰控股市值亿、年收入亿。背靠这颗“大树”,丰巢不“贫”,但却无路可走。
年末,丰巢在社区/写字楼安装运营快递柜约.万个,覆盖北、上、广、深等个城市,总资产.亿,较年末增加%。
年月成立时,顺丰、中通、申通、韵达、普洛斯共同投资亿;财年,丰巢营收、净亏损分别为万和.亿。
年月,五家股东共同增资亿;年月,丰巢再获亿投资。
年月,顺丰将持有丰巢.%的股权转让予深圳玮荣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对价.亿。天眼查显示,深圳玮荣是深圳明德控股的全资子公司,而后者.%的股权由王卫持有。股权转让给顺丰带来.亿“投资收益”。
交易完成后,顺丰持有丰巢股权降至%。对这部分股权,顺丰通过“公允价值”重估又获得.亿“投资收益”。两笔“收资收益”合计超过亿。
由于持股比例降低且不再拥有董事提名权,顺丰对丰巢决策和运营不再具有重大影响,也就不必合并报表而是将丰巢股权以评估价计入“待出售金融资产”。
虽然顺丰在财表上不再受丰巢拖累,但绝不能隔岸观火。年月顺丰再次领投了一轮融资,丰巢获得.亿,其中顺丰投入.亿。
截至年末,丰巢通过四轮股权融资获得亿,累计亏损超过个亿。
截至年月末,丰巢在社区/写字楼安装运营快递柜约万个,覆盖北上广深等个城市。根据快递柜数量推算,丰巢总资产约为亿,大致与股东投入额相当。
简单来讲,快递柜是投资人的钱变的,经营中“烧掉”的钱来自债权人。
四年运营证明快递柜没有足够造血能力,诱导用户打赏是“穷途末路”的表现。
三泰控股上马快递柜的背景
丰巢只是顺丰的旁枝,把快递柜业务当救命稻草的是另一家a股上市公司——成都三泰控股(?.sz)。
三泰控股是金融电子产品及服务提供商,主营金融电子设备及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如电子回单系统、atm监控系统、银行数字化网络安防监控系统。年月在深圳中小板上市。
截至年末,三泰控股名员工中有名从事bpo项目(?b p o,即商务流程外包)。
从两点可以看出三泰控股承接的是“劳动密集型”外包业务: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占员工总数的比例高达.%;年bpo业务毛利润率仅为.%。
年,三泰控股员工增至名,其中bpo项目人员名,占比提高到.%。该财年营收较年增长%,但净利润仅增长.%,净利润率从%跌到.%。
财年营收.亿,应收账款却高达.亿,更不妙的是经营活动现金流由正转负:年净流入万,年、年分别净流出万、万。
年报还披露,公司实施了“全员营销”。
利润率巨降、现金流转负、全员营销……凡此种种都属“败相”。
年月,三泰控股独董提出变更募集资金用途、投资“小时自助便民服务网络”的意见。
年月,三泰控股投资万成立子公司“成都我来啦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速递易”业务。
在《年报》中,三泰控股阐述了当时的战略构想:
快递柜作为物流配送末梢及高效线下入口,属于典型的网络化运营服务,需要通过快速扩张实现规模效应。在形成规模优势后,网点扩张难度将大幅下降,扩张速度将快递提升,议价能力将显著提高,运营成本亦会快速摊销,形成oo线下综合便民服务平台,既可满足社区居民对便利、快捷一站式服务的需求,亦可成为物联网时代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
从某种意义上讲,三泰控股上马快递柜业务也是“穷则思变”,并非有意忽悠股民,而是自己把自己忽悠了。
快递柜险些拖垮上市公司
年起,速递易成为三泰控股的“天字一号”业务。在把原本就微薄的资源倾注于快递柜业务后,营收不仅没有获得新的增长动力反而一蹶不振。年营收增速跌至.%,年营收同比下降.%,年前三季营收同比下降%。
年、年,三泰控股营收增速分别为.%和.%,速递易业务收入分别为万、万,对营收增长的贡献可以忽略。
年,速递易收入“暴涨”至.亿,但营收整体增速却在这一年跌至.%。
年,速递易收入负增长%,三泰控股营收整体增速也跌落至%。数年的实践证明,三泰控股“新增长点”选择有误,在快递柜业务上消耗大量资源,无力探索或抓住其它机遇,在经济学上叫做“机会成本”。
如果付出的仅仅是机会成本,快递柜业务不过是耽误了几年时间,但这项烧钱业务几乎把三泰控股拖垮。
首先是部署快递柜的资本投入。
年,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亿;年暴增至.,其中主要用于快递柜部署;年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又是.亿。对三泰控股这种规模的上市公司,每年亿量级的投资确实不堪重负。
其次是运营成本。
年,速递易网点数约为万,全年投递量.亿,收入.亿。设备折旧及运营成本(?包括租金、能源及运维人力)分别为万和万,毛利润利润率为%,看起来还不错。
年,速递易网点数达万个,全年投递量.亿,收入不增反降,仅为.亿。折旧及运营成本分别为.亿和万,毛利润率跌至.%。
最后是市场、管理、财务费用的暴涨。
年开始,三项费用的增长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年、年三项费用合计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和%。在快递柜尚在布点的年,这个比例仅为%。在这几年的财报中,三泰控股承认速递易业务是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
营收减少、毛利润率降低、费用暴涨,三泰控股业绩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年、年,净亏损额分别为万和.亿。而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早在年就由正转负,年、年净流出额分别为.亿和.亿,年达.亿。
连续两年亏损,三泰控股被带上*st帽子,再不“放过自己”将“万劫不复”。
年,三泰控股忍痛将快递柜业务剥离,只留%权益做个“念想”。从年q开始,速递易业绩停止“并表”,三泰控股总算在“坠毁”前一秒甩掉了致命的负荷。
巧的是三泰控股抛弃速递易与顺丰剥离丰巢,几乎发生在同一时间。
快递柜业务没有未来?
顺丰控股、三泰控股两家上市公司先后剥离丰巢、速递易,充分说明快递柜业务在财务上不可行。从商业模式角度,快递柜业务解不开三个“死结”就没有未来。
第一,谁来买单?
但快递员送个包裹只能拿到元多钱,租快递柜要花.元以上。力气是省了,收入却少了三分之一。再说快递员这点钱无法覆盖运营费用,于是快递柜运营平台打起用户的主意。
第二,规模经济不成立。
按照三泰控股当初的设想,规模优势可令议价能力增强、运营费用摊薄。
速递易年投递量.亿件、收入.亿,年投递量.亿件、收入.亿,议价能力提升在哪里?
年市场、管理、财务三项费用合计较年增长.亿,三泰控股承认是速递易业务扩张所至。但年速递易收入比年还少了万,“摊薄”从何谈起。
第三,“线下入口”是空想。
“形成oo线下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即可满足社区居民对便利、快捷一站式服务的需求,亦可成为物联网时代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这是三泰控股的臆想。
别的不说,快递柜成为揽件渠道本来顺理成章。但用户选择顺丰寄送的物品多半非常重要,比如护照,不当面交接有些不放心。再说现行法律要求快递员揽件时进行清点,快递柜难以完美解决。跑到地库操作一番至少花半小时,打个电话顺丰小哥小时内上门,用户还是倾向于选择后者。连揽件渠道都难以成立,oo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就更加异想天开了。
说来说去,按照现有思路,快递柜没有未来。数以百亿计的包裹如何走好“最后米”,仍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