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资源魔咒 开启绿色逆袭
黄石有4张响当当的城市名片——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城,其中3张都与矿有关。
随着资源型产业衰退,黄石发展面临空前挑战。
路在何方?“绿水青山是最好的金山银山。黄石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立市之本,坚持生态为基、产业为帆,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升级版。”省领导多次调研黄石,为发展把脉问诊,引向指路。
历经“早春的思考”“五月的豪情”,黄石做出“金秋的抉择”——2013年9月,黄石市委出台“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决策,将生态文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绿色增长路径开启。
面对发展的需求和群众的呼声,一场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硬仗在黄石迅速打响。
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思路,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安全、质量标准的落后产能企业,和已登记注册但未开业或无债权债务等“僵尸企业”进行清理注销,目前已清除3.4万户;
关停“五小”企业1000多家,产值最高的达10亿元以上,实现全域无“五小”企业,黄石以减少GDP50多亿元、工业产值200多亿元、拉低工业增速3.7个百分点的代价,为新兴产业和企业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有人疑惑,黄石大刀阔斧搞生态建设,是不是意味着要放缓发展速度?“坚持生态立市,并不是放慢发展,而是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市委书记周先旺说,黄石的发展取向,从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
灰色废液摇身一变,产出精制铼酸铵,一公斤售价1.7万元。神奇裂变,发生在大冶有色稀贵金属园。
每天,3000多吨废渣、废液,在这里成为炼制金、银等贵金属的重要原料。6000吨原料,大约可以产生600吨金、银、锡、铂、铼等稀贵金属,年创造100亿元产值,利润近2亿元。该园负责人侯琼英介绍,这里生产的黄金和白银已在伦敦交易所成功挂牌交易。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让老母鸡下“金蛋”。以新冶钢为例,先后投资十几亿元,实施60多项技术改造,开展8大项目技术攻关,建成了全国“特种合金钢棒材”“特种中厚型无缝钢管”“特冶锻造”三大基地,特钢生产能力、实现利润、吨钢利润均位列全国第3位。
同时,出台《振兴黄石制造加快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连续两年组织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拿出2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和1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列支5000万元为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物流、金融、旅游、体育等服务业四大产业发展……
今年1至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前进5位。一连串数据的背后,是黄石在“蹲下身”后,“站”起来并正向上“跳”的真实写照,黄石传统产业“老树”长出“新芽”。
推动供给侧改革 打造经济升级版
“2016年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96万吨、化解过剩产能73万吨,2016年底前实现全域无生产煤矿……”
这份清单是黄石2016年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而在“十二五”期间,黄石已经化解了钢铁产能628万吨,优化煤炭消耗量262.15万吨。
“作为资源型城市,黄石的传统产业大多与资源有关,多年累积的结构性矛盾和转型发展压力成为黄石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面临的问题。”市经信委主任张焕明说。
流淌着工业血液的黄石,经济结构“黑重粗”突出,“怕冷不怕热”。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以发达的采掘工业而闻名于海内外,又以盛产铁矿石而得名的铁山区,积极发展旅游经济,变采矿为看矿,实现从地下挖掘矿石到地上播撒绿色的转型蜕变。
在铁山龙衢湾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建设现场,工人们在107工矿废弃地边坡上铺设模板,建设梯步道,荒山披上绿装,曾经的废石场,如今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于2013年在一片500亩的工矿废弃地上建成的北纬30度广场,是八园六带建设重点工程之一,在这里举办的黄石首届园林花卉博览会吸引了60多万游客。而随着熊家境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的开放,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熊家境进一步拉动了铁山区的观光旅游。
在积极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黄石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形成集群效应。
在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25亿元的上达电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块接一块的崭新电路板正从流水线上“流”下来,这批电路板的终端产品是韩国三星手机。
2011年以来,沪士电子、欣兴电子、定颖电子等行业翘楚纷纷落子黄石。
目前,黄石PCB产业产能总规模超过600万平方米/年,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后国内第三大PCB产业集聚区。一个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条,正在黄石强势崛起。
目前,黄石已经拥有服装、模具、化工医药、铜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饮料食品、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产业等8个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50个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84个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个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一。
从地下到地上,黄石另辟蹊径,走出了转型发展的“黄石模式”。
聚焦要素配置 产业生态打底
对于黄石及周边城市的市民来说,如今又多了一个新去处——黄石园博园。
今年9月,首届湖北省(黄石)园林博览会暨矿博会在大冶湖生态新区拉开帷幕,一个月时间吸引了60多万人次前来参观游玩。
“这不仅是黄石旅游业的一个突破,更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个典型。”摘掉“光灰城市”的帽子,黄石市民感到空前的骄傲。
“20年了,黄石真变了!”今年10月份,阔别黄石20年之久的苏志燮专程从江苏赶来,参观园博会,会会老朋友。来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苏志燮感慨万分。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黄石以产业转型为轴、奋力前行的剪影。
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群众从吃“矿山饭”到吃“生态饭”转变。乡村游热度持续走高。仅2016年上半年黄石就接待游客1054.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2.8亿元。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环境,充分释放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有数据显示,黄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十一五”末的30.2%提高到“十二五”末的35.8%,其中,仅2015年,黄石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8424户,与2014年同比增长28.74%。
抓住内贸流通改革试点机遇,重点发展内贸流通业。2015年7月,黄石市进入全国9个开展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城市名单。2015年上半年,黄石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8.9%,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完成出口7.5亿美元,增幅21%,居全省第4位。
全面开展长江沿线非法码头专项整治工作,对长江沿岸106个非法码头、123个泊位进行集中治理,彻底拆除设备;以治水为龙头,建立江长、河长、湖长、库长、塘长“五长”责任制,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渍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
随着货物吞吐量的上升和港口环保等管理的规范,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长江十大良港之一的黄石港,其内河湖泊通江达海能力明显萎缩。
2013年9月,黄石向国家和省政府提出在黄石建设保税物流中心的请求,次年1月底获批,11月通过验收,12月30日封关运行。2015年9月29日,黄石新港正式开港。黄石“港口城市”全面复兴。
园博园黄石园中,48米长的浮雕上,刻画了黄石从商周时期的矿冶文明到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发展过程,4500平方米的黄石园浓缩了黄石从依赖地下资源到生态转型的华丽蜕变。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持续深入,黄石增强信心、保持耐心、树立雄心,围绕产业、城市、生态推进深度转型,为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