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房改课题组”组长是谁?
他叫孟晓苏!
从上世纪80年代身处中南海,担任万里的秘书长达8年。1992年,他到中房集团任职总经理;1998年担任中国房改课题组组长,参与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协助朱镕基总理开启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化的大门。
随后,中国房地产业迎来了黄金20年。
作为那个风云年代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的见证人,其被誉为“中国房地产之父”。
其前不久接受《中国房地产报》专访,对中国房地产当下的几个核心问题的看法,可谓是句句见血。
孟组长观点一:房地产仍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拉动力将会持续若干年T教授点评:这是一句很多人不愿意听的大实话。
说其在未来若干年内是仍是主导产业,主要是基于两个经济常识。
一是我国的城镇化仍在继续,城镇化增长率按照每年1-2个百分点算,要达到发达国家75%的平均水平,还需10-15年左右。
这也就是白银十年的来历,也是大多数开发商坚定看多楼市的原因;二是产业经济占比大,如在2016年,房地产业占全年GDP比重为6.5%,但是若把上游的钢铁、水泥,下游的建材、家居、家电的算上,占比高达20%多,是正儿八经的中国经济引擎。
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尚未完成之际,任谁也不敢轻易关掉房地产 —— 这个超级马力发动机。
所以,市场上那些对楼市盲目悲观的人,可以歇菜了。
当然,那些盲目乐观继续下注的炒房客,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在政府眼里,未来,房地产既不会“左”,也不会“右”,而是走中间道路 ——“稳”字当头。(当下的政府调控思路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说白了,就是它仍然会很重要,但也别再指望从它身上像前几年那样赚大钱,当然更别幻想它会崩掉。
孟组长观点二:地方政府债,可通过资产证券化来积极化解T教授点评:这是虽是一剂开给“地方债”的良药,但同时也能有效治疗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瘾,抑制地方政府买高价地的冲动,进而间接制约房价的上涨。
为什么会得出这种推论呢?
这要从我们的现有的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制说起。在现有税收制度安排下,中央与地方的在财政收入分配上是五五开,但在支出上却是2:8。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是收入少支出大,是典型的入不敷出。
为了能有钱花,地方政府就只能发债,也就是地方债。
截止到2106年底,中国地方政府债高达15.32万亿,这是一个很不低的水平。
而地方政府为了能够发得起债(以土地做抵押)和还得起债,唯一也是必须要做的就是高价卖地。
为什么调控政策频出,地价却还在一个劲儿的往上飙,开发商就那么乐意撒钱呀?
根子在这儿呢。
所以,地方政府才是推高地价的主要力量。
如2016年,全国卖地收入3.7万亿,而同期地方政府财政收入8.7万亿,占比高达43%。
未来20年,产业结构不太会发生转变,政府依然强烈依赖大量的土地...
中国房地产报:您被誉为“中国房地产之父”,还记得1992年时您在做什么吗?
孟晓苏:1992年我从国家商检局副局长转岗到中房集团做总经理,1992年5月份上任,正好房地产报也是1992年从一份原来的地区性的企业报转成全国性报纸,并且正式完成了更名,叫中国房地产报。那个时候房地产大潮刚刚开始兴起,中央刚刚确定我们的目标是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确实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份,这个年份当时吸引了很多党政机关的干部走向了经济工作的第一线,比如说我,就是从部门的领导岗位走到了中房集团。为什么说走到了中房集团,当时一位建设部的老领导找我。说中房集团这边缺一位总经理,我也不知道房地产是干什么的,我糊里糊涂就来了,到了以后才知道中房集团已经是一个成立10年,有资格的企业了。
说到房地产教父,真正的房地产教父应该是肖桐(副)部长,他是中房集团的第一届董事长,又是中国房协的创立者和第一任会长,他已经作古了,但是老人家当年开创的事业现在已经在全国各地开花。
他有一个著名的观点:短期看供求,中期看结构,长期看通胀。
涨,嘉兴这个地方那么好,肯定还得涨
看市场,这是关键!
现在是刚需客的天下,不是炒房客的天下
长期看通胀,所以还是要涨。
嘉兴还是涨的,现在正在发展,刚限购,政府之所以限购也是在控制房价虚涨,但是投资客是在太多了,,
懂啊不懂,在那瞎说。
那你说说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