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家少儿出版名社社长谈:少儿出版会怎么变?

今天,2018全国少儿图书交易会在郑州举行,由中国出版协会少读工委主办,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和海燕出版社承办。作为一年一度中国最大规模的童书盛会,全国今年新出童书将亮相于此,全国专业少儿出版人和经销商将云集于此,深度解读童书市场现状和增长空间,展望“黄金十年”之后的少儿出版业,并探究少儿出版新趋势与可持续增长之新动能。
李学谦:互联网变革中,做内容运营商,不做廉价供应者
中华读书报记者/陈香
记者手记
12年来,李学谦不负“中国专业少儿出版领头人”这一美誉,以他绝佳的判断力和长远眼光,将文化理想与出版务实平行兼容,在每个关键阶段以重要思想助推中国少儿出版的发展与转型。早在2006年,李学谦就意识到原创对中国少儿出版的重要性,号召中国少儿出版从“卖产品”到“卖产权”;2011年,他将中国少儿出版的发展三部曲归纳为从传统出版商,到“少儿传媒集团和少儿阅读服务供应商”的跃升,并在内容运营的基础上,升级为“少儿文化产业集团”;在审慎观察中国少儿出版的发展模式,意识到粗放式的规模增长不可持续,要素投入、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负面效应高企之际,2014年,李学谦提出少儿出版的“提质增效”路,2016年,提出“少儿出版供给侧结构改革”,并成为少儿出版界的共识。中国少儿出版,从“无人问津”的过客,到日益融入世界主流少儿出版圈的“主宾”,李学谦更是见证和推动了其中的重要进程。
在一个“互联网+”的知识经济新时代,在亲子阅读、幼儿教育这条高刚需和高转化率的赛道上,少儿出版的新业态层出不穷。依旧凭借他的敏锐目光,李学谦指出,内容的持续产出将成为互联网内容平台的“天花板”,而传统出版在此领域有着强大优势。需要警惕的是,不要沦为廉价的内容资源提供者,而要成为内容产品的运营商。
书业唯有与重要的人与事交互,才能迸射出黄金时代之光。我知道,李学谦自始至终没有改变他的初心,中少所出品的每一本书上都镌刻着他的理念和宣言,那就是,以出版融入时代洪流,助推社会进步。
李学谦(中国出版协会少儿读物工作委员会主任、国际少儿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主席)
过去一年,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总体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年终利润总额9800万左右,比去年同比增长8%;发货码洋超过15亿,均实现了同比增长。这是坚持产品内容创新、渠道创新的结果,图书还是拉动增长的主要力量。
一是低幼板块持续增长,低幼板块目前在市场上的比重还不是很大,尚有增长空间;二是经典图书持续旺销,经典图书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小;其三,在调整图书产品结构时,我们的教育类图书,即跟学校阅读教育相结合的图书发展势头较好,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现在给不同渠道定制了产品,销售可观。
这几年,我们对渠道也抓得比较实,除了原来的零售渠道,如电商、实体店等,又新增加了自媒体营销平台,包括定制渠道如园校渠道等。当然,很多定制渠道在开卷的市场统计中是看不出来的。
谈及传统少儿出版的可持续增长空间与动能,首先要分析增长空间。
首先,从人均图书拥有率来说,我们还是很低。其次,从宏观政策环境来说,有很多增长的空间,比方说二胎政策。其三,十九大之后,要突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文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都已经出台,对推进少儿阅读有明确规定,说明少儿阅读权益的法律保障更加充分,意味着今后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会进一步增加。
少儿出版的新动能首先体现在阅读需求的变化。出版是为阅读而存在的,没有阅读,不会有出版。第一,校园成为阅读的主渠道,阅读一定意义上正在重塑教育生态。校园学科阅读、分级阅读的需求非常旺盛,也非常迫切。
第二,互联网对孩子阅读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很多孩子有了个性化、分层次的阅读需求,也有不同介质出版物复合阅读的需求。比如说,有的孩子既听故事,也看纸书,场景化的阅读已经是比较普遍的存在。
第三,早期阅读现在已经成为刚性需求。85后、90后成为父母主体之后,对孩子早期阅读方面的重视程度在提升。
阅读是出版增长的根本动力,也是出版存在的根本依据。由此,少儿出版也要实现相应变化。
其一,出版要实现由多到好的转变,不管是选题策划、内容选择,还是编辑含量等各方面,要更有质量和创新意识。
第二,针对需求侧的变化,在供给侧做比较大的调整与改革。不能把少儿出版笼统看作是大众出版。实际上,少儿出版是以少年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出版行为。需求结构在分化,则出版结构也一定会分化。除了满足休闲、娱乐阅读需求的大众读物之外,少儿出版中专业出版、教育出版的需求也都在增长。传统少儿出版要加大在教育出版、专业知识服务方面的出版力度。
第三,在融合发展方面加大力度。数字产品适合在碎片化时间、在移动环境中出现。比如,听书的市场越来越大。
第四,渠道创新。不能死盯大众零售市场,要开辟自媒体营销平台,机构定制、政府采购等新渠道。
总体来说,传统少儿出版单位在知识付费和阅读服务提供方面反应会慢一些,特别是线上服务手段欠缺。但我们也应该有信心,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的背景下,所有的内容生产机构都会遭遇内容缺失、缺乏内容持续生产能力的瓶颈。恰恰内容持续生产的能力、内容更新的能力,是传统出版单位的优势。
传统少儿出版单位要厘清一个逻辑,我们不能什么都做,而是应该按照内容价值最大化的价值逻辑,在延伸出版产业链方面做文章。比如说,阅读服务、数字出版等。
在为学校提供的阅读服务方面,今年大世界(中少社旗下书店)拿的单子可能有两三千万。提供的就是“6+1”的服务模式,“6”就是阅读环境测评、个性化书单提供、阅读课程提供、师资培训、提供展示评价的机会,最后用线上平台做支撑。
当然,内容可以加载到更多平台,像喜马拉雅、凯叔讲故事这样的平台和自媒体。但要注意,出版社要成为内容运营商,不能成为廉价的资源供应商。我们应该有产品加工能力,把互联网平台作为渠道;不能把所有内容全部打包低价售出。就像现在我们用书这种产品与传统渠道对接一样,把数字内容产品做出来,按照双方商量好的价格提供。网络平台要求定制也可以,但一定是产品服务的供应,而不是廉价资源的供应。
汪忠:全域混战的少儿图书市场,亟需行业规范
中华读书报记者/陈香
记者手记
2017年,浙少社销售码洋首超1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10亿码洋的成绩单上,没有一本教材教辅,持续躬耕主业、80%为原创,这是浙少社选择的出版担当。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很多人关注到了这家出版社的超级畅销书,却忽略了畅销书的背后,这家出版社强大的原创实力,原创图书品牌的迭次萌发。连续15年少儿零售图书市场占有率数一数二的背后,是组织保障、人才队伍、营销体系、激励机制到最后产品布局形成的无缝链接的系统。
在汪忠的内心深处,驻扎着一颗坚韧不拔的灵魂。他对出版有着自己的理念与体认,更有长期操盘出版所积累的可贵经验,在“价值”与“市场”之间,他尝试为原创少儿出版开出一条道路。不用怀疑,作为60后,他在共和国的风雨中成长,“责任”与“担当”已写进60一代的生命。
汪忠(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回顾2017年,浙少社发货码洋与销售码洋都超过了10个亿,都是历史新高,一批图书获得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实现了比较稳定的发展。我们目前已有6个项目列入了“十三五”重点选题规划,两个项目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的扶持,是历史上的新突破。
去年,我社海外运营取得新突破,在澳大利亚公司设立的基础上,去年设立了英国公司,希望通过这样的海外平台搭建,助力中国少儿出版走出去。
销售渠道的调整优化方面,去年线上线下齐发力,特别是新渠道的发力效果比较好。有些定制图书,像《金牌速读》这样比较小众的图书,都销售10多万套。定制方向主要来自于社群渠道、传统电商。继“猴王当道”后,我社与肯德基合作的剑桥少儿英语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销售200多万册。去年,我社继续扩大阅读推广活动范围,一年在全国各地的各类书展、公益讲座、名师名家进校园等活动超过450场。
跟大家一样,浙少也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着力做原创,着力开拓新渠道;一方面也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少儿出版是全域开放的市场,作家资源的争夺,无论是原创还是引进版的版税攀比提升,整个制作团队成本的上升,纸张价格的上升,压力非常大。渠道建设上,这几年销售的扩容主要来自网店,或说是线上、新渠道的发展。但新兴渠道折扣战打得比较厉害,折扣高了你没办法参与竞争,低了基本上是赔钱赚吆喝。虽然发货销售有一定规模,但利润微乎其微,给出版社带来了生存的压力。需要相关部门或者行业协会、行业团体更好的发挥作用,规范童书市场的行为准则。
关于建设良性市场生态,其一要有行业协会的助力,要抱团取暖,在行业引导、行业自律上有刚性约束,包括新书折扣政策问题、渠道销售折扣问题等。
第二,提高准入门槛,强化专业分工,减少平庸的低水平重复出版甚至是三俗的产品。这些产品往往由新涌入者制造,是打价格战最主要的起源点,粗制滥造、成本低,25折、30折甩卖,对正常的出版生态造成比较大的破坏作用。
第三,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举一个例子,现在社会各界包括政府都在举行阅读推广、图书集中采购、政府招标的举措,包括农家书屋的建设,对图书出版业肯定是好事。现在看来,这些招标很难以图书的优劣、质量高低和好坏作为标准,而往往是看定价能让多少折扣。我们以原创为主的出版社并不具备拼价格的优势,反而民营出公版书的优势更大一些。在政府采购招标上,要考虑如何把真正原创的优秀图书送到孩子手里,而不是以折扣价格作为唯一决定因素。
第四,出版社的自律。我们要讲品质出版、品位出版,做好每个选题,也可以在市场上有比较好的话语权与竞争力。
刘凯军:创新机制,全面激发运营活力
中华读书报记者/红娟
刘凯军(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常务副社长)
2017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少儿零售图书市场占有率居全国之首,《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荣膺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图书奖,这份“双优”成绩单既成为出版社的骄傲与荣光,同时也令常务副社长刘凯军倍感压力和挑战。
2018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把出版新格局定格为“驱动、扩展、连接、改造、转变”五个关键词。
驱动:集团把2018年定位为“管理提升年”,将以优化管控来拓展成长空间,以创新机制来激发运营活力,即将实施的项目制、工作室制、分社裂变等新的运营方式将全面驱动全社的编辑创意和营销创新。
扩展:多年来集团一直坚持“三精出版”理念,即以精品出版扩展我社品牌价值;以精准出版扩展社会效益和市场份额;以精细出版延伸图书内容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连接:集团要求编辑不仅与作者连接,还要与国际出版商连接,集团将与麦克米伦合作,国际、国内同步出版原创绘本;在营销上不仅要渠道连接,还要和读者连接,用自营网店架起直通读者的桥梁;图书内容不仅与数字阅读连接,还将逐步实现“跨界”连接,继投拍网络大电影《海昏侯密码》后,集团又投拍了鬼马星悬疑小说大电影。
改造:出版社作为传统行业,面对新的渠道格局、新的内容呈现方式,必然要对原有生产流程进行“互联网+”改造,继复合出版管理系统上线之后,集团将继续实施完善客户管理系统,充分发掘互联网的营销机会。
转变:2018年,集团将致力于推动“三大转变”,促进融合发展。从行业品牌向读者品牌转变;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产品经营向ip运营转变。
由孙家裕创作的大型知识漫画《大中华寻宝记》丛书面世已有5年了,陆续推出了23个品种,单本书开机起印量已达30万册,累计销售册数突破800万册,已成为国内原创漫画的著名品牌。几年来“大中华寻宝记”的产品线在逐步拓宽,52集同名动画片今年7月即将播出,历史寻宝记和文化名城寻宝记等全新系列正在紧锣密鼓筹划中。
成立专门项目组将使原本由社里不同部门承担的产品归集到项目组来统一运作,整装待发以新的激励机制和运营模式来引爆这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级ip。同时,“大中华寻宝记”项目组还可以通过项目管理与运营来为出版社培养和锻炼复合型出版人才。具体举措是项目组以ip营运为方向,在全社范围公开选聘编辑、营销、数字网络等岗位的优秀员工,集结一支能够深度营销、全产业链拓展的特殊出版团队。项目组依托《大中华寻宝记》这一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