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茫茫太仓中,一米谁雌雄”……10月3日,“十一”长假第三天,笔者来到海南儋州中和镇游玩,刚走进东坡书院时就听见有人在念着苏东坡的诗句。
顺着读诗声,笔者来到了载酒堂看到:有的游客正饱含激情地念着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句,有的举起手中相机或手机,把东坡书院的文化景观定格在相机或手机里。
“早听说海南儋州有苏东坡老乡故居,今天能近距离地瞻仰这位四川大文豪苏东坡老乡塑像,心里特别激动,今天一定要看个够!”来自四川成都的叶先生满脸兴奋与激动,没想到900年前的这位四川老乡一直影响着海南!
在东坡老乡像前合影留念,朗诵东坡诗句,并在钦帅泉前用清凉甘冽的东坡圣水扑扑脸……看到满庭碧翠、古香古色,充满文化气息的东坡书院,四川成都的叶先生便按捺不住兴奋与好奇,一直紧紧跟在解说员的后面认真地听着讲解,并快速按下相机快门,生怕错过了美景。
据了解:自海南开展东坡文化体验之旅活动以来,东坡书院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许多游客通过背诵3首东坡诗词,免费游览东坡书院。
宋绍圣四年(1097年),朝廷以苏轼在惠州写诗托意讥讽朝政为名,再次加重对苏轼的迫害,将其贬至当时生活条件最为艰苦的荒蛮瘴火之地、“生理半人禽”的海南岛儋耳(今儋州)。
东坡老人那年已经62岁,行前他做好了死别的准备,“浮瘴海以南迁,生无还期。”“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贻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
等待着东坡老人的,果然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艰苦生活,最让老人难受的是无书可看。但没过多久,海南岛的山光水色、珍禽异兽、琼花瑶草、土风古俗,又激起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蓬勃豪情。
临高县西部现在还有一个苏来村,相传因苏东坡当年经过而得名。苏东坡从临高进入儋州,途中见路旁有山拔地耸立,孤高秀削,有感而发:“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
渐渐地,苏东坡对海南大地产生了感情,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有了新的认识。这从老人在海南写的诗句中可以领略:“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古真吾乡”、“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比如事远游”、“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鴂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当他得赦北返时,老人对自己的三年海南贬居生活如此描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贬居海南三年,老人写下了很多咏叹讴歌海南风物的诗句,而且不遗余力地“敷扬文教”,使“乡人多受其惠”。
东坡老人去世前夕(1101年),游镇江金山寺,写下《自题金山画像》,对自己的一生作了这样的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位川人了不起!
:victory:
苏东坡是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