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机构的国际化的路径与经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中国国内投资者投资海外市场的需求也在增加,资产管理机构的国际化渐渐成为趋势。国际化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包含了经济、金融、文化、产业、经济周期、乃至人口结构等多个因素。国际化也是一个历史的、渐进推进的过程,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目前的国际化程度和发达国家比,还处于一个较初级的起步阶段。在资产管理机构国际化的过程中,要选好地点、方式、产品,看到中外投资环境、理念、技术、文化的差异,吸收国际化的人才,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一、国际化的切入点选择不应该局限在美国,欧洲、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等也可以作为重点考虑对象
从资本的流动性来讲,美国市场流动性很足。但国际化不等于美国化,其他市场的机会也有很多。例如,欧洲市场也有很好的投资机会。欧洲资产管理的历史要早于美国,且发展规模也很大,如卢森堡和伦敦是世界最大的mutual fund中心。根据预测,2014年欧洲股票市场的收益也会好于美国。此外,欧洲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都比美国要宽松很多。除了欧洲以外,香港作为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桥头堡”,新加坡作为亚洲private banking的集中地,也可以作为考虑对象。
二、资产管理机构国际化的方式是多样化的
资产管理机构国际化可以通过兼并或收购海外的公司来实现,例如李泽楷于2009年买入美国国际集团(aig)的机构性资产管理项目,2013年以165.86亿港元收购荷兰ing香港、澳门及泰国的保险业务。但是,需要提醒的是,这种机构的国际化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在过去的那么多年,很多机构在想办法“走出去”,实际上真正“走出去”的寥寥无几,其中的难点是收购之后的整合能力。
在这种形势下,资产管理机构可以从产品国际化的角度有所突破。中国国内的资产管理机构可以到海外开创平台,将国外的产品引进回国,也可以将国内管理的资金拿出来一小部分,投资到海外市场进行“试水”。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国内投资海外市场的需求在上升,政策上也会有所放宽。即使在现有的制度下,中国的资产管理机构仍然能有所作为。例如目前中国国内的几家资产管理公司正在考虑在美国路演销售中国的etf基金,获得的美元收入在香港兑换成人民币,再以rqfii的渠道进入中国市场。
三、资产管理机构国际化的产品可以多样
目前中国国内资产管理以债券、股票为主,而海外投资的产品范围会广泛一些,但是优质的资产依然不多,需要仔细评估。例如纽约市的房地产项目广受关注,但是实际上在纽约曼哈顿岛上,好的项目大多被几大家族垄断,且以犹太人为主,只有一些不适合做长期投资的资产才会卖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资产管理机构在国际化过程中可以放宽投资范围,比如房地产和艺术品就可以作为不错的备选。欧洲的艺术品投资发展非常快,规模很大,例如英国的苏斯比拍卖行和投资银行、大型资产管理公司都有很多合作。放宽投资的视野可能会看到更多的投资机会。此外,中国国内资产管理公司也可以从私人银行角度提供一些增值服务,开发一些与子女教育、投资移民等相关的产品。
四、资产管理机构的国际化需要强调沟通和交流
从日本、印度等国的国际化进程看,政治、法律、媒体、金融、地产等都程度不同地是相关的。反观犹太人在美国多个领域都占有统治地位,印度裔也在慢慢崛起,这些都源于他们善于整合人际资源,促进金融和商业的合作。例如印度人在美国创办了非盈利组织美国印度基金会(aif),刚起步时规模很小,经营困难,但他们通过利用人际资源,请来了克林顿做名誉主席,和花旗合作,还得到了来自麦肯锡的免费咨询服务,现在规模越来越大,在促进印度公司的国际化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五、人才是资产管理机构国际化的关键
中国资产管理机构“走出去”,国外资产管理机构“走进来”,关键的因素都是人才。中国和海外的差异比较大,必须有了解当地市场环境、文化、投资理念的人才,才能更好的进行投资分析和资产配置。从不同国家资产管理机构的国际化经验看,在人才市场上,应当相信市场是有效的,国际化的人才在市场上是有一个公允价格的,资产管理机构要算“大帐”,不要算“小账”,有足够的魄力和能力去支付这个价格,才能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奖励机制正确了,才能提高投资的回报水平,以及总体的投资能力。
六、环境、技术和理念差异是资产管理机构国际化的重要障碍
首先,海外市场和中国国内的文化、法律等环境不同,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交易规则都有很大差异。中国国内资产管理机构应该认识到这些差异,做好准备。无论是中国已有的一些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实践,还是日本等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实践看,部分位于国内市场的金融机构总部往往不了解这些差异,但是依然习惯性地过多指挥和干预海外分部的具体运营,脱离当地市场的实际,往往导致错误的决策。其次,应当承认,当前中国国内金融市场还没有海外市场成熟,有些产品或者技术在海外成熟市场已经广泛采用,但在中国国内还无用武之地。如成熟市场采用的tracking error、var、monte carlo等工具,在中国国内使用的还很少,一方面因为中国金融市场资产类别太少,另一方面也因为中国市场发展历史较短,历史数据不够。再次,中外投资理念的差异也很大。例如,一个年化收益率7%的量化理财产品,相比海外的收益率已经非常高,但和中国国内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仍然无法相提并论。如果在实行国际化战略之前能够认识到这些差异,多做准备,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七、资产管理机构在国际化过程中应该将风险管理放在第一位
从国际金融市场的实践看,在历次金融危机中都有很多资产管理公司破产,因此,风险管理对于资产管理机构的存在和发展都非常关键。风险管理机构的注意力不应该过分聚焦到收益率上,而应该着眼在风险管理。只有控制了风险才能进行更好的进行资产配置,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制度建立好了80%的资产管理工作也就完成了。进行风险管理仅仅靠拍脑袋是不行的,量化模型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它可以测度哪里有风险,风险有多大。在不同的经济状态下要采用不同的量化模型来管理风险。没有模型是完美的,我们可以多采用一些动态模型,因为从回撤的角度上来看,动态模型抵御风险能力比静态模型要高100%。
风险管理系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如果资产管理机构管理的产品大多是otc的产品,可以自己开发风险管理系统。如果资产管理机构管理的产品以交易所产品为主,则可以从第三方购买或租赁风险管理系统。此外,如果做很多种类的资产配置,应该尽量选用一个涵盖多种资产类别的集成风控系统,然后做个性化的开发。因为前台的交易员、基金经理对风险报告的要求,与中后台的要求可能不同,所以需要个性化的系统开发。
以black rock 为例来说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black rock在1985年成立的时候,管理的资产仅是现在的千分之一,员工200多人,起步非常艰难。创办者larry fink 是卖方出来的,他知道买方没有自己的模型以及风险管理系统,一直被卖方牵着鼻子走。所以larry fink决心一定要建立自己的风险管理系统。很快一个从前台到后台的“一条龙”风险管理系统建立起来,一个交易被输入系统以后,所有的风险都能快速计算出来。每次风险管理系统出现漏洞和问题的时候,研发团队还都会加强和升级系统。最后,black rock的风险管理团队独立出来,成立了单独的部门——black rock solution,不仅对内部做风险控制,还给其他机构如freddie mac做风险管理。该系统的设计对其收购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了巨大的信息和风险控制优势,很多其服务的客户后来也成为了其收购的对象。
八、中国国内资产管理机构国际化要做高频交易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
国内资产管理机构做高频交易面临两大困难。第一是交易系统的限制以及交易技术本身比较落后。例如,中国国内高频交易目前一秒钟处理的交易数量因为种种限制还在几十笔到几百笔,而美国能达到三十万笔。技术上差别很大,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追赶。第二是对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中国国内更多的把高频交易理解成数学模型,但是如果数学模型无法通过技术模型实现,也不会对高频交易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数学模型反而成为了“空中阁楼”。中国国内资产管理机构要参加高频交易的竞争,还需要在技术方面做长远规划。首先要在技术方面对人力和机器多投入,很多机器设备的价格昂贵,企业如果决定做高频交易,就应该敢于投入。其次要提高对技术开发质量的要求,knights capital的最昂贵错误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九、国际化投资中应该避免dumb money,避免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所谓dumb money,中文可以理解为“傻钱”,即投资决策不是基于经济、金融分析做出的,而是来自不同层级的领导“拍脑袋”,或者其他非理性因素。这种dumb money投资很可能带来低收益甚至投资的失败,很多机构投资者都会犯这种错误。例如,日本企业当年投资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许多项目往往并不是出于经济目的。(完)
文章来源:《金融市场研究》巴曙松教授指导研究生内部交流刊物,原标题为《资产管理机构的国际化:路径、经验与借鉴》
【免责声明】:
本文所讲到的所有内容只代表演讲者的观点,与其所在的公司或其他任何机构无关。本文提到的所有内容和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所述资产或方法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