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难挣的钱:站着挣钱!

看《晓说》的最新一期(20170915),节目的最后有下期预告,高晓松说:
我们下一期讲《三体》。吸取前几期讲《三国》的教训,三国呢,我本来讲的特别眉飞色舞、特别高兴、视角特别独特,还开了脑洞,但却被各种女性看官批评。女性看官对我说,高晓松,你不能天然的认为每个人都看过三国,老娘就没看过!所以你讲了半天三国,你以为每个人都看过,但是三国到底说什么的,我都不知道,所以你得讲一遍这故事,然后再说其他的东西。下一期,为了照顾那些没有看过《三体》的人,我们花十几分钟时间,先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讲一遍。
弹幕里,有人说「没看过还有脸说,拿无知当无谓」
「我没文化我自豪,你们都得迁就我」
「我是真没看过三国」
虽然《晓说》是一个半娱乐的文化节目,可这种「脸贴地式」的服务让人非常难受。
一,对于观众来说,你可以说你没看过《月亮与六便士》,没看过《基地》,没看过老舍,但是四大名著和《三体》总该读过吧,否则为什么会来看《晓说》?
二,如果我没有看过《三体》或者《三国》,别人与我谈起了,我会很羞愧,立马回去看原著,再来看节目,而不是义正言辞的要求别人跟我讲一遍故事。
三,面对这种要求,《晓说》团队并没有选择无视,而是选择妥协。
又想到之前节目停播。因为《晓松奇谈》要讲述二战的原因,被日本赞助商强制禁播,高晓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从爱奇艺跳回优酷,还算有点风骨。
在我看来,文化人赚钱的方式有三种:
一,我是想站着,还把钱挣了!
电影《让子弹飞》截图
这是最难的一种方法,不刻意迎合大众,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自己想说,做自己想做的。
就像是当年的鲁迅,全职写作,兼职教书。
他没有一篇媚俗之作,却有最大量的读者;
没有一篇迎合他人,却连对手也不得不欣赏;
没有一篇硬文软广,却也赚得千万身家。
二,我站不住,那就跪着,把钱挣了!
有些人想赚钱,还不想完全丢了文化人的风骨。
跪着,是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选择。
他们迎合大众,努力创作出大众喜欢的、关注的话题文章;
他们不为五斗米折腰,但也不妨碍偶尔弯腰去捡一下麦穗;
他们赚得千万身家,也还关心着国家的潮起潮落。
三,我脸贴着地,才能挣到钱。
99%的文化人都在走这条路。
迎合大众,追逐热点,算计着粉丝流量,想着流量变成钱。
把自己埋在尘埃里,把风骨丢在坟墓里。
甚至是不做自己,甚至是乞讨。
咪蒙真人线下照,我的恶意啊
最成功的例子:咪蒙。
她擅长挑起矛盾,制造对立,吸引读者关注和分享。
她说话流氓,使读者得以发泄和释放内心情绪,她明明是个211大学的文学硕士,字眼里却充斥着「贱人」、「婊子」、「傻逼」、「low」、「loser」等字眼。
你很难相信,她的硕士毕业论文写的是《玄学本体论与阮籍诗歌》,在2002年。
如果她去当一个作家,起码能成一个二流作家,最多年入百万。
可是她背叛了文学,丢弃了风骨,成为了一位超一流的自媒体人。
她有着千万人的爱戴,一年的收入比鲁迅一生的收入还多。
我想,要是我问她:值得吗?
她肯定会说:值得。
毕竟,钱才是真正的硬通货。
无数官员,用手里的权换来钱,才有了贪污。
钱大于权。
无数农民工,用命换来了城市的发展,而当真正需要钱救命的时候,却又没钱支付药费,只能抬回家。
钱大于命。
无数的打工者,用时间来换钱,在大城市里日复一日的工作,衣食住行花费了大半的工资。
喝一口鸡汤,可以再战明天;
吃一口老板的画饼,可以奋斗一年;
背上了贷款,又可以坚持十年。
钱大于时间。
钱比权大,比命重,比青春更好。
你凭什么让别人把那点与时代格格不入的风骨拿出来,去和钱一争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