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所老板之家 zslbzj
医讯 |病例| 经营
关注这个不一样的微信号:诊所老板之家 ( zslbzj )
导读: 6月5日,上海卫计委发布了《上海市医疗机构设置“十三五”规划》,从此规划是否可看到小诊所在上海突破的希望?那就先读读看。
关于印发《上海市医疗机构 设置“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沪卫计医〔2017〕017号
为适应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全市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16-2020年)》、《上海市区域卫生规划(2011-2020年)》、《上海市卫生计生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继续加大医疗资源投入力度,城乡重大医疗机构项目落地,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总量有序发展,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体系效率和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提高,短板资源和办医结构得到优化,社会办医取得较快发展。医疗资源总体满足本市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1.医疗资源总量有序发展
“十二五”期间,本市有序发展医疗机构规模和床位总量。2015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016家,其中,医院33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含中心、分中心、站、村卫生室)2612家,妇幼保健机构21家,专科疾病防治机构21家,门诊部633家,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护理站1541家;全市医疗机构已建成核定床位11.7万张,每千人口4.84张,其中公立医疗机构床位10.3万张、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1.4万张,另有规划拟建、在建项目床位2.4万张。较“十一五”末,本市千人口核定床位增加0.74张,新增核定床位数2.24万张,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5张。
2.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一是三级医院实现郊区全覆盖。实施“5+3+1”工程,华山医院北院、瑞金医院北院、仁济医院南院、市六医院东院、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奉贤区中心医院、新华医院崇明分院、金山医院等新建、改扩建项目相继投入运营。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迁建嘉定,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浦东分院等建成运营,专科优质资源进一步向郊区辐射。二是区级医院建设进一步加强。同仁医院、周浦医院、大场医院等项目相继迁建完成,黄浦东部区域医疗中心、徐汇南部区域医疗中心等建设项目相继开工。三是基层医疗机构布局继续完善。建成102个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上海市民步行1.5公里(15分钟)可以到达一个医疗点。四是短板资源得到进一步补充。市儿童医院新院区、市妇幼保健中心投入运行,建成5家危重孕产妇和6家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产科和儿科床位分别增加978张和579张;推进市第一康复医院等6家医院从综合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改扩建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等一批精神卫生机构,每万人口救护车数达到2.5辆。
3.社会办医疗机构较快发展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社会医疗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本市国际医学园区医疗机构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鼓励社会办医文件。形成了一批以提供高端医疗服务,满足高端人群医疗卫生需求为特色的社会办医疗机构。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两个医学园区进一步加快建设,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投入运行,两个园区医疗机构总投资达到100亿元。
4.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
2015年,全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提供门急诊服务2.48亿人次,住院服务362.09万人次,住院手术服务186.62万人次,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40.5%、48.4%、32.5%;平均住院天数下降到11.36天,较“十一五”末下降22.2%。启动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医院、社区的分工合作机制,构建各级医疗机构间的梯度支撑、双向转诊工作机制,一批区域性医疗联合体得到发展,设立多个集约、共享的区域检验中心、影像中心,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5.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高
“十二五”期间,全市各医疗机构共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163个,国家科技奖38项,中华医学科技奖67项,获得的国家科技奖项占全国卫生系统总数的29%。凭借良好的医疗服务支撑,上海的医疗服务体系有效地应对h7n9人感染禽流感等重大疫情,保障了城市安全。市民健康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平均期望寿命82.75岁,婴儿死亡率4.58‰,孕产妇死亡率6.66/10万。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上海按照中央部署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设“四个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关键时期,是本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上海医疗服务体系面临城市转型升级和发展新常态带来的一系列机遇和挑战。
1.适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需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对本市医疗服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医疗服务体系、医疗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均面临发展理念的调整和变革。更加突出创新发展的理念,重点进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更加突出协调发展理念,重点推进区域协调、供需协调,注重城乡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儿科、康复、护理等短板资源;更加突出绿色发展理念,重点推进资源合理配置和集约有效利用,引导医院注重质量和效率的内涵发展;更加突出开放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社会办医,有效激发医疗服务事业内生发展活力;更加突出共享发展理念,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提高人民群众和医务人员获得感。
2.适应“健康中国”新发展战略的需要
“十三五”时期,本市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进一步加剧,为老年医疗资源带来压力;生育政策调整带来出生人口增加,高龄产妇对妇产医疗服务带来挑战。本市必须积极适应人口结构和服务需求变化:一是要由过去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二是要由过去个体分散发展向整合联动发展转变;三是要由过去传统医疗模式向精准医疗模式转变。
3.适应城市新发展规划的需要
“十三五”时期,上海将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和建设“四个中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人均gdp预计将突破2万美元。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城和大型居住区建设、国际化程度持续提高带来人口分布的进一步调整;城市发展的新目标、新定位要求进一步提升优质医疗资源配置,面向全国,服务长三角。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健康服务业,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4.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任务的需要
“十三五”时期,是本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上海作为全国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城市,将加快落实各项改革试点任务。改革任务要求建立并完善分级诊疗模式,要求建立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要求整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健全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基本确立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5.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发展的需要
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卫生计生服务流程、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效率创造了条件,必将推动卫生计生服务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医学科技不断突破,创新药物、基因技术、新型材料和器械、医学3d打印等新技术不断推出,将促进健康服务手段革新和新的医学模式产生。科技驱动、创新驱动,将成为卫生计生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三)存在问题
本市医疗资源在总体满足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带来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不协调:
1.资源宏观配置效率与医院微观运行效率的不协调
资源配置的不足和浪费并存,单个医院运行效率的不断提高加大了优质资源的服务利用,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总体上处于比较高负荷的运行状态。但是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率较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分工协助机制不畅,上下联动、相互衔接的分级诊疗服务网络尚未形成,人员、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共享水平较低,导致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未能有效落实,优质医疗资源过度利用,居民就医行为缺乏必要约束,重复就医造成资源的浪费。
2.床位资源总量和资源结构的不协调
治疗床位的总量基本满足本市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但是存在两个失衡。一是老年护理、儿科、康复、精神卫生等供需矛盾仍然突出。至2020年,上海60岁以上户籍老人预计达到531万人,占城市常住人口23%,老龄化将需要大量的康复、护理等慢性病病床。此外,两孩政策调整后,儿科床位缺口将近1900张,康复、精神卫生发展缓慢,短板医疗资源配置仍然不足。二是部分区域医疗资源配置相对薄弱,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市中心城区床位资源配置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中心城区的周边地区和郊区交界处资源配置相对不足,闵行松江交界区域、嘉定宝山交界区域、嘉定青浦交界区域及长兴、横沙岛等区域千人口床位数均低于2张。
3.政府办医和社会办医发展的不协调
2015年末,本市社会办医疗机构共1972家,占全市医疗机构的39.31%;床位14356张,占全市床位的12.26%,诊疗人次1062.51万人次,占全市诊疗人次的5.55%,出院人次9.05万人,占全市出院人次的3.60%,本市社会办医的规模和服务量与国家对于社会办医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市场巨大,现有高端医疗服务资源远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在本市的发展还较为缓慢,尚未形成健康服务业的产业规模。
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四个全面”协调推进的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健康中国建设战略,服务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目标,以结构调整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主线,以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为立足点,加强医疗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医疗服务体系协调发展,转变服务模式,增强服务能力,让居民享受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促进公平和提高效率相结合。优先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促进医疗资源按人口、地域、专业合理配置,彰显公平公正,提升居民获得感;注重医疗资源配置与使用的科学性与协调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切实落实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责任,保障公立医院在基本医疗服务供给中的主导地位,激发公立医院内部活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医疗资源配置和利用中的作用,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三是坚持协同整合和区域统筹相结合。加强医疗资源整合和优化,促进医疗机构间上下联动、衔接互补,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按照城市规划总体要求,综合考虑人口分布、地理交通环境、区域医疗中心服务半径和服务患者等因素,以医疗服务圈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单位,均衡配置区域医疗资源。
四是坚持分类管理和分级落实相结合。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现状,按医疗机构的不同类别,分类制订配置标准,实施治疗床位和长期护理床位的分类登记。按分级管理原则,落实各级政府责任,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三)主要目标
规划期内,合理布局医疗卫生资源,推动功能整合和服务模式创新,实现床位总量有序发展,空间布局均衡配置,资源结构优化完善,功能定位有效落实,多元办医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建成与健康城市和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定位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架构。
一是床位总量有序发展。实施床位分类登记,严控治疗床位增量,治疗床位按不超过千人口5.2张配置;鼓励长期护理床位发展,长期护理床位按户籍老年人口的0.75%配置。
二是空间布局均衡配置。调整完善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加强薄弱郊区医疗资源配置,全市按照每30-50万人口配置一所区域医疗中心。
三是资源结构优化完善。大力发展儿科、产科、传染、急诊、病理、麻醉、康复、老年护理、精神卫生、急救等薄弱资源,儿科床位达到千儿童(0-14岁)2.2张,康复床位达到每千人口0.25张,精神科床位达到18000张。
四是功能定位有效落实。做精市级医学中心,提升临床技能、临床质量和临床科技创新能力;做全区域医疗中心,充分满足区域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做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做活社会办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