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看,自己家的地名是否和鉴湖有关


这段文字来源于一篇学术论文,基本印证了我原来的一个猜想,很多地名和鉴湖有关,比如侧水牌,斗门,漓渚,陶堰等,有些地面这篇文章中已经可查证和鉴湖的关系,有些还没有。最后一条是我网名的来源。
文章来源:《马臻与鉴湖》浙江省绍兴市水利局 邱志荣
鉴湖兴建至今已有1865年历史,湮废亦有800多年,即使如此,在古代鉴湖范围内一批水利设施及诸多文化遗迹仍可稽考,成为越中文物和胜境之精华。
马太守墓。在绍兴偏门外鉴湖之畔。据唐代韦瓘《修汉太守马君庙记》载:元和九年(814)前,墓已建立。墓坐北朝南,前临沃野,仰对亭山,墓前青石牌坊肃立。雕刻有“利济王墓”四大字,为北宋嘉祐元年(1056)仁宗所赐封号,石坊中柱正面,有长联一幅:“作牧会稽,八百里堰曲陂深,永固鉴湖保障;奠灵窀穸,十万家春祈秋报,长留汉代衣冠”,深切地表达了后人对马太守的崇仰之情。墓正中横置墓碑一块,上刻有“敕封利济王东汉会稽太守马公之墓”,系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二月,郡守俞卿修墓时所立。墓碑边框浮雕双龙抢珠,卷云海水图案,两侧为狮头方石柱,设盘头纹抱鼓石,中有青石长方祭桌一张。整座古墓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偏门马太守庙。在墓东侧,亦朝南,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宋代以后屡经修建。现存庙宇为晚清时所建,分前殿、大殿和左右厢,大殿面阔11.62米,进深11.98米,分3间。庙大殿东西两壁,绘有三十二幅彩图,栩栩如生地展现了马臻的治水功绩和民间传说,今壁画还隐约可见,民间香火颇盛。庙内颇多古碑文,记马臻与修建庙事。宋王十朋有《马太守庙》诗:“会稽疏凿自东都,太守功从禹后无。能使越人怀旧德,至今庙食贺家湖。”
山阴马太守庙。在今绍兴县南钱清大王庙村的象山麓下。清代绍兴学者李慈铭记:“唐韦瓘有《修庙记》而云:山阴马太守庙在县西六十四里。”俗呼大王庙,庙座东朝西,占地总约19亩,前后分三进,共18间,庙前屋后的石路、石栏上还横斜着多块古时庙中碑文和楹联,其中有“太守马公讳臻,字叔荐,茂陵人。”至今祭祀不断。
广陵斗门。在今绍兴县南钱清虎象村虎山与象山之间,为鉴湖西部最边缘之斗门。斗门设置的主要作用为泄洪、御咸、蓄淡及航运。曾巩《鉴湖图序》:“其西曰广陵斗门”。《嘉泰会稽志》:“广陵斗门在县西北六十四里”,虎象村的虎山和象山之间今有广陵桥。据笔者1988年考,在桥西侧60米处原有一三眼闸,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填废,所填之处至今还可见原闸槽。在桥与闸之间又有一堤坝遗址,约高于地面1米。1971年大旱,村民挖河,见有较多木桩和泥煤,此即应为古广陵斗门的位置。八十年代初曾对西鉴湖底质泥煤进行了地质调查⒂,发现广泛分布于鉴湖范围的泥煤,唯有夏履江一带及西墟斗门处缺失,这是河流有力冲刷的结果。
古代关于广陵斗门记载较详细的是宋嘉祐八年(1063),由张焘撰并书,李公度篆额的《越州山阴新建广陵斗门记》。2002年3月25日此碑已从虎象村移至绍兴环城河治水广场。
玉山斗门。位于绍兴城北二十五里今斗门镇东侧金鸡、玉蟾两峰的峡口水道之上。三江闸建成以前,玉山斗门为山会平原灌溉的枢纽工程,发挥效益达800多年。
玉山斗门又称朱储斗门,为鉴湖初创三大斗门之一。宋嘉祐四年(1059),沈绅《山阴县朱储石斗门记》首记玉山斗门,“乃知汉太守马臻初筑塘而大兴民利也,自而沿湖斗门众矣。今广陵、曹娥皆是故道,而朱储特为宏大。”
宋曾巩《序越州鉴湖图》云:“其北曰朱储斗门,去湖最远,盖因三江之上、两山之间,疏为二门,而以视田中之水,小溢则纵其一,大溢则尽纵之,使入于三江之口。”这是唐以前玉山斗门的排涝情况。
唐开元十年(722),会稽县令李俊之主持修建防海塘。防海塘东起上虞,北到山阴,全长百余里,基本隔绝了平原河流与潮汐河流曹娥江的关系,使原北流注入曹娥江的东部河流,从此汇入平原中部的直落江河道,北出玉山斗门入海,玉山斗门对鉴湖和平原河流的调节作用也随之提高。唐贞元初(788年前后),浙东观察使皇甫政改建玉山斗门,把二孔斗门扩建成八孔闸门,名玉山闸或玉山斗门闸,以适应流域范围扩大而增加的排水负荷。三江闸建成,替代玉山闸,成为闸桥,尚有右岸闸墙土和中墩的闸槽残迹。
蒿口斗门。为鉴湖东部最边缘之斗门。1988年9月,笔者在上虞蒿一村考察,据数代管清水闸等闸门启闭的老人钟本杰介绍,该斗门应在当时茶叶公司蒿市附近的山隅之中,有桥。
西墟斗门。在今绍兴越城区东浦镇西鲁墟村与清水闸村交界河道处。2001年笔者与盛鸿郎先生实地考证有《古鉴湖西墟斗门考述》文,确证此斗门为古鉴湖早期兴建。至唐代山会平原北部海塘修建逐渐完成,西墟斗门功能日趋减弱⒃。明代渐被稍以南的河道上新建的清水闸所替代。
鉴湖诸堰。据1988年笔者实地查勘,尚有以下堰可考。
宾舍堰。在绍兴县湖塘宾舍村同湖滨村交界处,现称宝珠桥。
叶家堰。在绍兴县阮社叶家堰村,有叶堰桥,桥北约30米左右河中有一深潭,传说是鉴湖水冲刷而成。
蔡堰。在绍兴县阮社蔡堰村,有蔡堰桥,又称柯西桥。又据传旁有丞相渡口,鲫鱼渡口,地面会浮动。
沉酿堰。在绍兴县柯岩堰西村。现有仁让堰桥。据传古人常有酒酿沉于此,故称沉酿堰。
壶觞堰,又称湖桑堰。在越城区东浦镇壶觞村,有清水桥即壶觞堰位置,相传明代刘基来此酒醉,竟将皇帝所赐酒壶掉入水中,故称壶觞。
石堰。在越城区东浦镇鉴湖石堰村塘湾村。北有老塘,南有新塘。现有石堰桥。
中堰,又称钟堰。在越城区亭山钟堰村,有中堰桥,桥西侧有中堰庙。
都泗堰。在今都泗门外。堰原为防鉴湖水外泄入运河而设。鉴湖废后随之废。日本僧成寻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来越郡城,过堰时用牛二头。堰设营,有堰兵25人。
小陵桥堰,梅龙堰,泗水堰,在越城区禹陵大众村,已改为桥。
石堰。在越城区东湖村,已改为石堰桥。
东家堰(大埭堰)。在越城区东湖塘下赵村,已改桥为东家堰桥。
皋埠堰。在越城区皋埠。据传皋埠之地名因四面环水,此地相对较高故名,现已改名为登云桥。
樊家堰。在越城区皋埠樊江,改为樊家堰桥。
正平堰。在越城区皋埠樊江正平村,改为正平堰桥。
陶堰。在绍兴县陶堰村,已改为陶堰桥。
茅洋堰、夏家堰,均在绍兴县陶堰,已改为桥。
王家堰、彭家堰在上虞市东关镇,已改为桥。
白米堰。《嘉泰会稽志》“白米堰在县东六十五里”。位于今上虞市中塘白米堰村,已改为桥。古鉴湖西湖到东湖之堰均东西向设置于堤上,唯白米堰南北向设置,当地村民称原桥东近处有一条滚水堰坝。是鉴湖东湖北堤的顶端。
湖塘鉴湖古堤。位于绍兴城西部绍兴县湖塘。沿湖村落绵延十里,故称十里湖塘,有“十里湖塘一镜园”之誉。所在的塘路便是被称作为南塘的其中一段。
1987年在地处湖塘乡西跨湖桥桥北约35米左右的堰下江上(南北向)建桥,在挖掘至高程2.6米处见有较多数量的松树桩基,在开挖面约143平方米之中,明显呈东西走向。木桩密集处每平方米约4~5根。通过对所见木桩进行C14测定,确定距今年代为1670±189年。鉴湖筑于140年,距木桩出土时隔1847年⒄,因此,基本可以认为是筑鉴湖时打入的桩基。木桩所在地即为鉴湖古堤位置。由西到东一直至绍兴城偏门外。
东西湖湖堤。鉴湖可分为西湖和东湖。东西湖的分界为稽山门至禹陵的道路。据1988年笔者走访禹陵村老农陶云水,称稽山门到禹陵原有路称驿路,又称庙下官塘、南塘、夹塘,阔2米余,高过田面约1.5米,两边都有河,村民挖河时塘底多有木桩。又称此路自古有之,祭祀大禹的皇帝和达官贵人、游客都从此路进入禹陵。此应为古鉴湖东西湖分界之塘路,亦即原至禹陵之老路,全长约6公里。
湖田与中田。所谓湖田即垦鉴湖为田,或鉴湖废后为田。中田即高于鉴湖之农田。1988年8月25日笔者至绍兴县柯桥型塘丰里村至州山里庄村一带的凤山与湖山之间,见有一堤坝,据当地老农介绍坝以上为中田,黄海高程约在6.2米(黄海),以下为湖田,一般在4.5米。
鉴湖水则。 有二处,分别在绍兴城外五云桥和跨湖桥。宋曾巩《序越州鉴湖图》云:“杜杞则谓鉴湖为田者利在纵湖水,一雨则放声以动州县,而斗门辄发,故为之立石则水,一在五云桥,水深八尺有五寸,会稽主之;一在跨湖桥,水深四尺有五寸,山阴主之。而斗门之钥使皆纳于州,水溢则遣官视则而谨其闭纵。
南洋秋泛。在绍兴县柯山及以南鉴湖一带。亦是绍兴“柯岩八景”中的一景。“南洋”为鉴湖的别名,“秋泛”是指泛舟湖中饱览柯山镜水之胜。于湖中北望,但见云骨和大佛耸立于柯山和镜水之间,舟行时,给人以徐徐旋转之感,云骨凌空兀立,高约千余丈,瘦削屈曲,亭亭玉立,如云出岫。远望如擎天火炬,近观似倒置宝塔,为水乡之奇观。云骨西侧,有一孤岩拔地而起,其中有座北朝南弥勒大佛一尊,高十米。相传开凿于晋代永和年间,经能工巧匠经营三世而成。清代张汉有《柯山八景记》。现已建成以此地鉴湖和柯山为中心的著名风景旅游区,是湖光山色的经典之处。
灵汜桥。在绍兴城东今五云门外。《水经注》载:“城东郊外有桥名灵汜,下水甚深,旧传下有地道,通于震泽。”《嘉泰会稽志》卷十一:“灵汜桥在县东二里,石桥二,相去各十步。《舆地志》云:山阴城东有桥名灵汜。《吴越春秋》:句践领功于灵汜。”灵汜桥是越王句践接受封赠之地,故历来文人学士、迁客骚人至此多有伤感之作。此地又处鉴湖之畔,若耶溪下游,水绕城廊,桥连东西,湖光山色十分动人心境。
东西跨湖桥。均在古鉴湖西湖上。《越中杂记》记:“跨湖桥在山阴县南五里镜湖上。”桥南西端为马臻墓庙,此为西湖之东跨湖桥。因跨鉴湖而得名。陆游有《柳》一诗:“春来无处不春风,偏在湖桥柳色中。看得浅黄成嫩绿,始知造物有全功”。西跨湖桥在绍兴县湖塘乡,为一单孔石拦拱桥,另有引桥四孔,桥高二丈余。明徐谓有桥联:“岩壑迎人,到此已无尘市想;杖慕扶我,往来都作画图秀。”
三山。在绍兴城偏门外约4公里,为陆游故里。有石堰山、韩家山、行宫山,矗立湖岸,形成鼎足之势。因其位置相近,历来统称三山。陆游四十二岁移居于此,晚年闲居渔隐堂。前后数十年间,他就在这“柳桥南北弄烟霏,门不常关客自稀”的临湖草庐里,写下了大量诗作。如今,三山竹木苍翠,韩家山和行宫山两山之间,尚存菉池,俗称陆家池。池西旧有陆家庵,据当地民间相传,陆游故宅在池东,景色清幽。虽因年代久远,沧桑变幻,故宅已无遗迹可寻。然今三山不老,湖光依旧。漫步山径,缅怀诗翁,使人感慨不尽。
快阁。在偏门外约1公里,亭山范家堡。据《嘉庆山阴县志》卷七载:“快阁在西门外,宋陆游翁建”,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任应烈重建,这里远对稽山,近临鉴水,景色奇丽。陆游晚年常居此饮酒赋诗,览湖山之胜,旧有庭院楼阁,假山鱼池,登阁四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至今遗迹尚在。
钟堰万年台。在今亭山钟堰村鉴湖北岸。据传为纪念马臻筑鉴湖,每月农历三月十四日马臻生日,民间都要演社戏纪念,同时也是为祈求风调雨顺。是日附近村民会坐船或步行云集于此看戏。又或有龙舟竞赛表演。
磨镜石。在镜湖。《嘉泰会稽志》卷十一:任肪《述异记》云:“镜湖,世传轩辕氏铸镜湖边,因得名。今轩辕磨镜石尚存,石畔常洁,不生蔓草。吴虎臣《漫录》云:湖以镜名恐不然,盖水平如镜面。唐人诗中谓之天镜者是也,湖之上源地名平水亦此义。”
镜圃。清商盘《镜圃》诗注:“圃在常喜门外,为镜湖最胜处。”常禧门在绍兴城偏门。
柳姑庙。在绍兴城西十里,前临鉴湖,以湖山风光著称,陆游《鉴湖影》有:“柳姑庙前鱼作市”句。
方干岛。在鉴湖西湖南亭山方向。唐代方干曾兴建别墅,隐居于此,宋徐天祜有《方干岛》诗:“平生心事白鸥知,一卷云庵处士诗。占得镜中奇绝处,只缘身值方明时。”
山阴道。在绍兴城偏门外以西往亭山方向的西鉴湖上,晋王献之有“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名句。有镜湖圃、和尚桥、镜湖亭、道士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