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呆了!临沂有个村庄,老百姓的房子用瓮砌墙,你见过吗?


临沂市沂水县的大瓮山村以烧瓮得名,元代建村,位于高桥镇驻地东1.5公里,南靠高岳山,北临山岭。相传村初名大芙蓉,后以村靠瓮山,村人多烧制陶瓮而改称瓮山。小瓮山建村后即与之对称今名。
这个远离尘嚣的小村,立夏之后别具风情,瓦蓝瓦蓝的天空云雾缭绕,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好像童话里的仙境。拨开云雾,一面面独具特色的瓮墙,着实让人见识了沂蒙人的智慧。
大瓮山是个有着独特地名文化特色的村落,单就一个“瓮”字,就能窥知它与烧制陶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做瓮时难免会有一些残次品,老百姓便废物利用,将它们垒砌成墙;坛子口小肚大,从前是贩运给渔民做浮子之用,这样的瑕疵制品垒砌成墙,被人们成为“坛墙”。
不知不觉中,村民们这种废物利用的节俭方式,成了该村制陶业的历史见证,也在沂水一千多个自然村落里造就了“以瓮补墙”的独特文化景观。
一些大缸的碎片也被搭在墙头遮挡风雨,避免了土打墙的过早损毁。霏霏细雨洒在坛墙上,仿佛一段段过去的时韶,从尘封的册页中洇出的。多少祝福,送给这梦中的故乡都不为过……列队整齐的坛墙,接受每一位路人的检阅。
据村里人讲,在上世纪村内烧制陶器的兴盛时期,大瓮山仅集体就有十处窑,大队有两个大窑,八个生产小队各有一个小窑。窑工们从犁山上取土制坯,晒干后装窑。装得时候把陶坯倒着先从最小的放,然后放大点的,依次类推,各有间隔,是为一组。一组大体由十几件陶坯组成,七组为一柱。一个窑能放十几柱。每个窑每次能烧制一千件左右的陶器。品类有蒜臼、小坛、大坛、小罐、大罐、小瓮、中瓮、大瓮等,仅瓮就有“大、二、三、四、五”五种型号。这些烧制好的陶器大多在本乡本土销售,多用于日常生产生活。
作为极具乡土文化的瓮墙,得一闲暇时间,去感受一下,和去景区相比没有任何落差。景色,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