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地产的前身
房地产在中国起步时间为80年代,在09年到12年达到高峰,之后持续走高
目前国际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市场化资本运作为主、注重专业化划分和协作的“美国模式”;另一种是从融资、买地、建造、卖房到管理都以开发企业为中心的“香港模式”。
很不幸,我们恰恰就是香港模式。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两种模式有何别:香港模式是一种暴利模式,它是一条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核心的纵向运作链,买地、建设、销售甚至物业等都由一家企业独立完成。在所有的开发环节中,获取土地是最关键的,房地产商只要占有了最稀缺的土地资源后,其它社会财富会自动聚拢而来,想不赚钱都难。香港房地产开发暴利的另一个帮凶是期房预售制度,开发商在获得银行贷款外,又获得了一个新的融资渠道,降低了进入门槛,在房地产这个资金密集型产业,期房预售制度无疑使开发商成为了“空手道”高手。美国模式是欧美发达国家房地产开发的主流模式,通过严格的专业化细分,形成一条横向价值链,构成以专业细分和金融运作为主要内容的房地产发展模式,其核心是金融运作,特点是收益大众化。
通俗的讲,美国模式就是大众模式,就是人人种树人人摘果。香港模式就是垄断模式,谁有土地谁才是老大。
房地产最开始是单纯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居住问题,首先起源地在城市!所谓城市首先是宜居,其次宜工,最后才是宜商!后来房地产被用于促进城市化进程。这本身并没有过错,决大多数人在城市化发展受益,政府新建了市政设施,整齐的街道,充盈的税收。老百姓得到了就业机会,住进了新房。房开商赚到了钱,银行得到了贷款利息,皆大欢喜嘛。但后来不管是政府,银行,购房者,房开商在心态和实际操控中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政府,卖一块土地,简单,快速,高利润,修建房子后带来的社会经济拉动,税收,都是其他农工商业都无法达到的。政府不再是简单的想通过房地产来推动城市建设而是通过房地产来制造城市,在通过制造城市来卖地继续制造城市,循环往复。
其次发生心态变化的是购房者,购房者不再把房子当成商品来使用,而是当成投资品,当成一件赚钱的工具。这从根本上使房地产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倒逼房子不断的上涨。银行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很多银行不再贷款或限制贷款给其他行业,因为其他行业风险大,回报慢。有了银行大量的资金贷款,大大的降低了地产商的门槛。让其他办实体经济的更加雪上加霜,由此大量的实体经济开始转行从事房地产开发。最后来说说房地产商心态的变化,刚开始搞房地产的并没有得到大家重视,到后来很多人见证了中国房产商的奇迹。我举个例子,我以前附近的楼盘开发商在县城的郊区修建了十五万方的项目,占地面积100多亩。03年修建08年结束,用了整整5年,09年后房价大涨,也就是说他忙了五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修了1000多套房子不如什么都不做,把土地放到那里赚钱赚的多。后来这个老总在10年修建了二期工程,大概用了不到20亩的土地,修建了十多万方的全高层电梯房。由于土地还是当年的土地,我粗劣的算了一下最起码赚了2个亿,而整个房开公司员工不超过10人。 如果一个做实体的企业家,比如开厂,想在3年赚2个亿起码员工也得上千人吧!通过这几年地产得出的三个结论,一,房地产都是赚钱的。二,做什么行业都没搞地产赚钱快。三,屯地不劳而获比实干还赚钱。于是,房地产开始走歪了,从单纯一件商品变成了政府的财政依赖。老百姓手中投资法宝,房产开发商的投机利器。于是大量的实业家放弃实业,投身地产。这几年的工业、家电、汽车,研发型产品等基本进步不大,因为大量的人才,资金疯狂的流向了房地产行业,房地产开始一枝独秀,树大阴死百草了。
二、房地产今日之现状
从经济学上来说,要是一双袜子穿几年,一件衣服穿十年,粮食吃多少用多少,又怎么能刺激粮食生产,刺激社会经济流通。就是因为有不断的消费更新才能刺激新产品的开发。看看发达国家没有那个是提倡限制消费,节约来刺激经济发展的,相反发达国家都是鼓励消费,提前消费,比如信用卡就是这样。我不主张浪费,但是前提是花自己的钱,也浪费的起。
因此,房地产就是可以有效提高消费的一个方法,且关联了几百个产业的发展,至少上亿人从事了地产或地产相关的产业。故而在中国整体经济规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商品房销售金额近10年来持续走高,2017年商品房销售额就达到了13.37万亿元,同比增幅17%。2017年,房产企业中有三家房企突破5000亿销售额关卡,更有17家房企达到千亿规模,蓄势冲击千亿的房企也不在少数,前二十名房企销售额合计更是达到惊人的4.3万亿。由此可见房地产市场的火热与盈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