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奇葩绚丽绽放
路 平
文化名片
长兴有“百叶龙”,安吉有“竹叶龙”,南浔有“船拳”……这些都是我市民间文化的奇葩,无不彰显着湖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这一朵朵民间文化奇葩,不但烛照着古老的民间艺术,而且正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
从乡村走出来的民间瑰宝
静则荷塘月色,流光溢彩;动则蛟龙腾空,气势磅礴。
这是长兴“百叶龙”的生动写照。近日,记者再次来到“百叶龙之乡”长兴县林城镇天平桥村,寻访这条年逾200多年的龙的故事。
这里的人们无论老小,都会诉说那个美丽的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平村里有只三四亩田大小的荷花塘,每到夏天,塘里碧绿的荷叶盖满水面,粉红色的荷花开满池塘,蜻蜓、蝴蝶在塘面上飞来飞去,非常美丽。当时,池塘边的村里住了两户人家。一家有个儿子叫百叶,一家有个女儿叫荷花。百叶和荷花两小无猜,青梅竹马。长大后,到了结婚的年龄,这对青年男女结为夫妻。
婚后,夫妇俩男耕女织,相亲相爱。不久,荷花生下一个儿子,腋下有龙鳞,人们都说是龙种。这可气坏了族长,他抢走荷花,杀死百叶,还举刀砍向了孩子,这时孩子化作小龙腾空而起。从此以后,每逢干旱,小龙就来耕云播雨,天平村年年五谷丰登。
为感激小龙,天平桥的村民从池塘中采来荷花,精心制作了一条龙,取其父名,称为百叶龙。每逢新春佳节,村民便舞龙赛灯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据说,“竹叶龙”始创于安吉县昆铜乡上舍村,起源于清朝光绪9年(公元1883年),由“化龙威武之势灯”的传承人杨九龄在“化龙灯”的原型上,以竹、纸为材料创作而成的。“竹叶龙”表演时有分有合,“动则变、变则化”由九盏竹笋灯、一盏龙头灯、一盏龙尾灯组合成的“竹叶龙”,时而翠竹摇摆,时而竹龙翻滚,有竹海腾龙之气势,给观众造成瞬间竹笋、瞬间龙的艺术感受。而“船拳”则起源于水乡古镇练市,这里素有“船拳之乡”的美称。旧时练市水系发达,而太湖湖匪盛行,船民、渔民便自备兵刃,并聘请武师习练船拳以自卫。诚然,“船拳”随着时代的变迁,强身健体之功早已替代练武防匪之效。
我们不难看出,“百叶龙”、“竹叶龙”,抑或“船拳”,历史悠久,又都是从乡村走出来的民间文化精华。借改革开放东风吹又生
正如练市的拳手们感叹,他们今天练拳,为的是“香火不要断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曾经,“百叶龙”、“竹叶龙”等,一度沉寂多年。如今已年过花甲的谈小明,是“百叶龙”的第四代传人,18岁开始从父辈手上接过龙头,如今已多年。他说:“‘百叶龙’在我们村里以前是比较保守,应该说是不对外传的,而且传男不传女,一般人没资格学艺。 ”
因此, 200多年来,“百叶龙”一直都没有走出过天平桥村。改革开放后,天平桥村这些“龙”的传人,才逐渐解放了思想,破除了老传统;也正因为此,“百叶龙”才有机会获得重生与创新,使艺术水准不断进步。2000年初,杭州吴山广场上的一次汇演,“百叶龙”由于道具制作、表演形式与其他地方的龙舞相比日趋陈旧,最后被评了最低分,痛失曾经的荣耀!
这一次,老谈把最核心的荷叶幻化成蛟龙的“变龙”技巧等和盘托出,和县里请来的上海、杭州的舞蹈专家一起,在传承“百叶龙”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在演出形式、舞蹈动作、音乐伴奏、服装设计、道具制作等方面大胆创新。同年12月4日晚,“百叶龙”代表浙江省参加了在台州举行的世纪之交我国社会文化舞蹈艺术活动的盛会。以全新形象出场的“百叶龙”融传统民间艺术和现代舞蹈技艺于一体,以清新秀美的江南水乡意境成为此次盛会一道最绚烂的风景。最终,“百叶龙”以其神奇的艺术魅力夺得政府最高奖——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大赛金奖。
此后不久,长兴县出台以奖代补的适度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在乡镇、部门、部队、学校组建了12个“百叶龙”艺术培训基地,原来天平一条龙变成了15条龙。又建立了市场化动作的“百叶龙”艺术团,参加对外商业性演出活动,传统艺术精品有了现代传承载体。于是,这条龙不仅舞在长兴,舞在湖州,还舞到了天安门广场,舞到了法国,让世界都认识了“百叶龙”。同样重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的“竹叶龙”,经过当地艺人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在“变”字上下功夫,用布替代了纸制作,可走阵势、可舞龙;由翠竹交映、山姑献笋、笋灯绕竹、竹海成龙、竹龙戏珠、龙拜四方等6种阵势和滚竹龙、慢罗龙、跳龙身、跳龙珠、罗汉龙、跪地龙、跳竹节、躺地龙等8种舞龙形态贯穿而成。
2007年,“竹叶龙”在中国(安吉)竹文化节文艺晚会上亮相,就非同凡响,被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同乐五洲》栏目作为特别节目向全世界转播。 2008年奥运会期间,应邀展演于北京城市奥运文化,热舞于天安门广场;同年,参加浙江省群星奖广场舞蹈比赛,荣获银奖。 2009年7月,“竹叶龙”应法国第三十七届和平艺术节组委会邀请,跨出国门,代表中国参加开幕式展演,并在法国三特市、特松市、圣保谢市、圣巴莱市等6个城市作巡回演出。
民间文化如今有传人
2006年,国务院设立“文化遗产日”。同年,为了保护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还组织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修订工作,我市的“百叶龙”首批入选,享受“国宝”礼遇。在这前后,我市各地各有关部门纷纷出台政策,对“百叶龙”、“竹叶龙”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保护,为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更欣喜地看到,“百叶龙”、“竹叶龙”、“船拳”等不约而同地走进了中小学,作为校本教材摆上了孩子们的课桌。 长兴第一小学是县里确定的12个“百叶龙”基地之一,又是惟一一个具有两条“百叶龙”的基地。据介绍,学员从2、 3年级和4、 5年级段优秀学生中选拔,形成梯队建设。该校在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之所以还要搞一个课外教育基地,是想通过艺术教育这个形式对孩子们进行素质教育,使孩子们更加热爱自己家乡的文化,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无独有偶,在练市小学大操场上,一群孩子每天一堂必修课就是练习“船拳”。“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就让孩子们练习‘船拳’了。”该校负责人说,“练市船拳”作为非物质文化,前些年一度走向衰弱。该校为了挽救这一民间瑰宝,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把“练市船拳”作为了学校的校本课程。为此,学校特聘专职的武术教练,力求学生人人知传统、人人学“船拳”,人人会健身,人人懂得“船拳”所承载的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安吉县昆铜乡财政共投入近百万元用于“竹叶龙”的保护、开发,组建了一支由青壮年组成的“竹叶龙”舞龙队伍,定期开展训练。该乡还组建了昆铜中学学生舞龙队,并扩大到安吉艺术高中学生舞龙队等多支队伍,派出老艺人定期进行培训或指导。
记者手记:民间文化通过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寄托着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颂扬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纯真爱情、高尚品质。“百叶龙”、“竹叶龙”、“船拳”是祖先留给国人的一份丰厚宝贵的遗产。
传承与创新,是民间文化永葆艺术青春的惟一途径。改革开放30年,是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30年,也是民间文化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30年。最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又给民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添加了一把火,相信借这一东风,湖州文脉会源远流长。
《湖州日报》2011。12。30。
竹叶龙传人及其制作的竹龙!
长兴的百叶龙
安吉昆铜乡的竹叶龙
2006年在林城红梅节上的表扬
民间瑰宝创新、传承、发展
创新、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