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唐诗之路”是唐代诗人穿越浙东地区而形成的山水人文之路。这既是一条“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荟萃的自然遗产线路,又是一条产生伟大思想与艺术,且对中国以至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遗产线路。浙东唐诗之路是融合儒学、佛道、诗歌、书法、茶道、戏曲、陶艺、民俗、方言、神话传说等内容的中华文化宝藏,沿线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中国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又一条具有景观特色、深含历史开创意义的区域文化线路。作为典型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资源,大力研究浙东唐诗之路,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夯实文化软实力根基,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助推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
故以为,浙东唐诗之路遍布浙东七州,具备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条件。
位于台州市民广场水景公园西边的葭沚泾文化长廊上,有一组“唐诗之路”石雕群,李白、杜甫、郑虔、孟浩然、白居易、刘长卿、项斯、骆宾王等一批歌咏过台州的唐代著名诗人的塑像,有序地坐落在绿荫道两侧。
明岩寺,其后即为明岩洞。
自然遗产丰富高端
浙东地区山岳景观壮美雄奇,因为不同的地质作用和山体岩石性质,可分为三大类型:火山岩山岳景观,如乐清雁荡山、仙居神仙居、临海桃渚、缙云仙都、奉化雪窦山、新昌大佛寺凝灰岩石窟、龙泉凤阳山等;花岗岩山岳景观,如天台山、浮盖山等;丹霞山岳景观,如江山江郎山、天台赤城山、永康方岩、新昌穿岩十九峰、东阳三都屏岩等。其中江郎山已于2010年8月作为“中国丹霞”系列提名地之一,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但就文学而论,江郎山不及赤城山之声名显赫。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赤城霞起而建标”之句“掷地有声”,李白《秋夕书怀》云“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晚唐皮日休亦云“江汉欲归应未得,夜来频梦赤城霞”。赤城山独特的丹霞地貌给唐代诗人留下了深刻记忆。它作为浙东唐诗之路干线的重要节点,完全可以作为自然遗产列入申报名录。
浙江八大水系中,七大水系在浙东:瓯江、灵江、甬江、曹娥江、苕溪、飞云江、鳌江,另外还有人工开凿的浙东运河沟通东海与钱塘江,镜湖广纳越州多源之水。浙东唐诗之路的线路多为水路,如由杭经越而至台州的干线即从钱塘江西行渡口进入浙东运河,在越州绍兴县进入曹娥江,转溯剡溪而穿新昌,陆行至新昌与天台交界处的关岭再登天台山。浙江的一大优势在于濒海;有人看中国地图,以为浙江境域甚小,是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其实不然。浙江除了10余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外,还拥有26万平方千米的蓝色海洋!连绵曲折的海岸线,不胜枚举的港湾,星罗棋布的岛屿构成秀美珍贵的自然景观。如舟山的桃花岛树木种类达23科、356种,有舟山新木姜子、普陀樟等国家级保护树种,被誉为“海上植物园”;南麂列岛有海洋贝类403种,海藻类174种,均占我国总数的20%,有“贝藻王国”之美称;嵊泗列岛以“碧海、奇礁、金沙、渔火”成为我国唯一的海洋列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特产枸杞岛的贻贝,肉中含有蛋白质53.5%,脂肪6.9%,糖17.6%,无机盐8.6%,以及多种维生素和铁、钙、碘等物质,多营养而易吸收,自唐朝起就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帝。
此外,如岩溶洞穴、地层与矿山遗迹等亦为著名自然景观。如产于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的金华双龙洞;长达25千米的六洞山岩溶洞穴带;出露最完整、化石最多、分界线最清楚,以至可作为划分地球演化里程碑的常山县黄泥塘“金钉子”地质剖面;经过1500多年开采而自然形成的“中华第一硐”温岭长屿硐天;有“炉柱晴烟”之雅称的柯岩云骨等。此类遗产皆位于浙东唐诗之路沿线,构成了极具研究、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即使置于世界自然遗产中亦毫不逊色。
文化遗产异彩纷呈
浙东唐诗之路是以唐诗为标志,蕴含多种文化遗产的山水人文之路,对其研究应借鉴丝绸之路范式,突破有唐一朝、浙东一隅、诗歌一艺的局限。在时间上,上溯下沿,汉晋六朝与宋元明清的相关内容亦应纳入考察范围;在空间上,内连内陆而外通异域,打通西域丝路与海上丝路,加强战略纵深;在内容上,拓展到沿线自然地理、宗教哲学、民间信仰、文学艺术、风土物候、商贸交通等领域,将其视为包蕴丰富、价值巨大的自然文化遗产之宝藏。也只有如此,浙东唐诗之路才真正具备申报世界遗产之可能。唐人喜欢漫游,足迹踏遍浙东七州之佳丽山水与人文胜地,后人接踵前贤,使旅游路径更加细密,内涵更加深厚,经过层层累积,而形成文化遗产极大丰富的人文景观。
李白《天台晓望》云:“天台临四明,华顶高百越。”天台山是唐代百越地区的文化中心,是唐诗之路的“顶点”和主要目的地。台州学院多位学者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天台山文化是以与时偕进的和合创新为精髓,以绚丽多姿的山海文化为依托,以互鉴互通的儒释道文化为主干,以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为基础的浙东中部地域文化。从唐诗之路角度来看,天台山的文化遗产具体表现在六个“圣地”上。
(一)宗教圣地
早在汉代,佛教就自中原和东南海上两条路径传入,至陈隋之际的智顗圆融南北佛理,和合中印文化而创立天台宗,此后天台宗思想被其他宗派汲取,获得“佛宗”的崇高地位。汉晋之际葛玄、葛洪先后在天台山修道炼丹,开启天台道教之先河;初盛唐时期,三代帝王师司马承祯在此修道,天台道风流播海内;北宋张伯端倡导“教虽分三,道乃归一”之说,其《悟真篇》被奉为道教南宗之祖经,天台是名副其实的“道源”。作为“佛宗道源”的物质依托,天台宗祖庭国清寺与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在宗教界的领袖地位稳如台岳。
(二)和合圣地
天台山是典型的儒释道三教融合之地。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云“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初步融合玄言与佛理。唐代李善认为此时天台山已是佛道“共栖之地”,该赋也由此成为天台山和合文化的开篇之作。经过葛玄、葛洪、昙猷、顾欢、智顗、湛然、司马承祯、杜光庭、张伯端等佛道思想家,陈耆卿、吴子良、金贲亨、黄绾等儒学者的融汇创新,天台山和合文化的影响日益显著。尤其是唐代隐逸诗人寒山子和合三教,而以大乘佛教、老庄思想为骨干,写出发人深省的诗篇。清雍正十一年(1733)敕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天台山终于成为朝野共仰的“和合圣地”。
(三)诗学圣地
五胡乱华、永嘉南渡之后,天台山由于北方缙绅士子及佛道人物的观瞻栖居,而渐为人知。尤其是玄言诗代表人物孙绰的《游天台山赋》进入萧统《文选》之后,天台山成为天下仰慕的神秀之地。据地方学者统计,唐代诗人至天台山者多达二百余位,诗作逾千首,分别占了浙东唐诗之路总数的62%和74%左右。诗仙李白二上天台,诗圣杜甫怀念老友郑虔的诗句悱恻动人,白居易以天台为意象创作诗歌,寒山更说“雄雄镇世界,天台名独超”,皆见天台山在唐诗中的地位。笔者认为,浙东诗路与西域诗路分别构成唐代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的大动脉,东南与西北遥相呼应,为唐诗登上中国文学的顶峰作出了重大贡献。至于寒山成为欧美、日本众多作家心中的偶像,也是耳熟能详的事实。天台山被称为“诗学圣地”,不亦宜乎?
(四)爱情圣地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刘晨、阮肇天台遇仙的神话传说打动了历代读者的心。该故事最早记载于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中国志怪小说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各种文学样式都有着深远影响。刘阮遇仙故事千余年前就已走出国门,成为东亚各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朝鲜文学以之作为典故,经久不衰;日本早期典籍《风土记》中的《浦岛子传》采用了刘阮遇仙的叙事结构,构成其五大神话故事之一浦岛神话的源头;越南至今盛行以歌舞演绎刘阮遇仙的故事,甚至有观点认为阮肇后来一路南下,迁至交趾而成为其第一大姓阮氏的始祖之一。现在刘阮遇仙的故事已随唐诗流播到世界各地。与沦为陈词滥调、情色化的巫山云雨相比,刘阮遇仙的故事因为浓厚的悲剧色彩、深刻的天命思想在后世获得久久回响。天台是痴男怨女心中纯真爱情的圣地。
(五)隐逸圣地
天台山平均海拔500米,主峰华顶海拔1098米,古木参天,泉瀑奔流,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广达132平方公里的天然氧吧。孙绰《游天台山赋》称赞天台山物产“穷山海之瑰富”,五谷杂粮、山肴野蔌以及八桂五芝等养生珍品,足可维持隐士们基本的生存条件。山上又盛产药材一千余种,其中“天台乌药”以“长生不老药”之称驰誉中外,古代众多僧道高士来此炼丹采药,隐逸修行,参悟宇宙人生之真谛。许浑诗云:“来往天台天姥间,欲求真诀驻衰颜。”刘沧亦云:“真趣淡然居物外,忘机多是隐天台。”他们以虚静之心,观天地之变,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在益寿延年的同时获得人生境界的提升,使天台山成为令人向往的养真之所。因自然条件、政治环境、个人志趣等原因,唐代先后隐居天台山的高士多达千人。天台山是隐士们永恒的家园。
(六)旅游胜地
天台山以神秀山水、佛宗道源以及承续六朝风流,而成为唐代众多诗人的向往之地。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云:“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天台晓望》又云:“凭高一登览,直下见溟渤。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天台山的雄伟气象开阔了诗人的心胸,也极大开拓了中国山水诗的境界。游圣徐霞客以天台山作为其游记的开篇之地,自然有其必然性。他三上天台,六观石梁,作两篇日记记载见闻感受。有“人文地理学之祖”之誉的明代台州人王士性多次赞誉天台山水胜迹,如其《广志绎》赞石梁“龟背横空,深壑无底,奔雷飞瀑,惊目骇魂,非修观遗生者莫能度”,写实中有夸张,令人向往。石梁左侧石壁上有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第一奇观”、康有为“石梁飞瀑”的题字。天台山2015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景区总面积达151平方千米,分为国清寺景区、赤城景区、佛陇高明螺溪景区、石梁铜壶景区、华顶景区、百丈琼台景区、万年景区、清溪景区、寒岩明岩景区、里石门景区等十大景区,100多个景点,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另外,作为活佛济公的诞生地、五百罗汉道场等,天台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如何将自然地理奇观与人文景观巧妙融合,在研究、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是当地政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申报世界遗产展望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相关公约,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复合遗产三大类。按照考察标准,浙东唐诗之路因其达到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双重标准,可以申报自然与文化复合遗产。亦可从诗路实际出发,申报文化遗产中的线性文化遗产(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都是重要表现形式),如天台山景区,符合“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的自然遗产标准;新昌大佛寺符合“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的文化遗产标准,等等。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组织下,各市县行政部门与学界、商界通力合作,串珠成链,以主干线为核心,其他支线为辅,本着学术先行、政府主导、商业驱动的原则,将浙东唐诗之路申报世界遗产也是有很大可能的。天台的“唐诗之路文化体验中心”、新昌的“唐诗之路文化有限公司”、嵊州的“唐诗之路旅游有限公司”等企业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笔者相信,只要社会各界群策群力,浙江省“浙东唐诗之路”成功申报世界遗产的一天终将到来,而浙江省的旅游开发、文化创意等多个产业也将转型升级,迎来诗意盎然的春天。
(台州日报在近期分期刊登我市学者最新的“浙东唐诗之路”研究成果,以飨读者。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