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宏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室主任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是新时代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十九大报告的第四部分题目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部分提出了七个大战略,具体是这么一段话:“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下面我主要汇报我学习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点体会。
从国内具体情况看,坚持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强调的是坚持的原则性问题。可持续发展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国外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理解为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有人理解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然也有人理解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演化进程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
可持续发展从时间上看有一个演化过程。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召开。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又称“里约+20”峰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开幕。从这些会议名称可以看出,西方国家首先提出的是环境保护的概念,因为在20世纪以后,西方很多国家都出现了环境问题,美国及欧洲一些国家的河流污染都很严重,日本也出现了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于是西方国家首先从环境保护这个角度提出了增长的极限问题,提出了要转变方式、保护地球,并提出“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这个概念。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名称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永续发展,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周恩来同志提到的;第二个是持续发展;第三个是可持续发展。从意义上来看,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有差别的,持续发展讲究的是发展的状态,主要指稳定的发展、健康的发展,而可持续发展则更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能力。比如,人类的发展就好比一场接力赛,每一代人手里都拿着一根接力棒,上一代人要把接力棒顺利地传递到下一代人手上。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发展,每一代人还要把手中的接力棒传递下去,使后面的人能够继续往前跑,这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最通俗的理解。
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召开。实际上,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不仅有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贡献,更包含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的口号,这一口号现在也在广泛使用。对此,人们做了一个实验——“生物圈2号”计划。之所以起名“生物圈2号”,是相对于地球而言的,因为地球本身是“生物圈1号”。“生物圈2号”建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其中,主体建筑是四方形,里面的地表形态是按照地球表面有河流、有沙漠设计的。这项投资共耗资1.5亿美元,但是最后项目失败,失败的原因就是“生物圈2号”的二氧化碳浓度迅速上升,而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则会对地球产生一系列影响。实际上,“生物圈2号”计划的失败揭示了一条真理——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想再造一个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做不到的。
2.生态文明的内涵
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还有一系列概念,其中一个概念就是生态文明。什么是生态文明?实际上,生态文明是生态与文明的组合词,生态文明是一个统一体。生态,是指自然存在状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一系列文明的总和。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对生态文明做的最准确的表述。实际上,生态文明就是反映人与自然是否和谐的一种状态,人与自然越和谐共存,生态文明的水平就越高。
人是生态文明的主体,社会进步是由人决定的,人对自然界有主动作用和推动作用,比如,人类创造了很多文明,包括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等等。反过来说,人对自然也有反作用。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的标志?我们一般认为,天蓝地绿水清,就是生态文明的标志,也是我们追求的宜居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有哪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重要途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绿色发展是以环境友好型为发展理念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重点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问题。2017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也是解决发展和环境的协调问题。
循环发展是以资源综合利用和资源产出率为核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循环经济发展,是强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现在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物排放也比较多。因此,循环经济实际上就是强调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效率。
低碳发展是以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及碳汇产业为重点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目的是应对气候变化。
也就是说,发展是主题,绿色是转型升级的主线,循环是提高资源效率的途径,低碳是重大能源战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目标一致,都是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这三者是并行不悖的。
3.绿色是发展的基色调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也就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主要解决的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绿色发展的内涵是什么?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绿色发展的目标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具体来看包括两个目标:一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二是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绿色发展在用词上也有一些变化。“十二五”规划第六篇的题目是“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绿色化”一词;“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上升到理念的层次。实际上,理念就是先导,是指导人们行为的。
那么与绿色发展有关的,国内也有一些顶层设计。一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体战略;二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2014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调研时提出来的;三是“新五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这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这“五化”反映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不同角度推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
发展是绿色的基础,绿色是发展的目标和结果。我们在不发展的时候环境很好,但是人们可能面临吃不饱饭的现象,所以人们意识到发展很重要。当然,在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以后,我们也要努力使环境变好,那么我们现在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强调,要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我国在过去的发展中曾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因而要求国民经济绿色化,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的方式发展经济,不能为了发展破坏环境。同时,我们还要追求生活方式绿色化。所谓生活方式,实际上就是生产目的或者落脚点。我们的发展是干什么的?就是提高人民衣食住行或者说生活质量的。中国古人说“民以食为天”,也就是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我们现在倡导“光盘行动”,就是要减少浪费。生活方式绿色化也是要减少浪费、反对浪费。当然,绿色也是一种文化。我国古代就有“三月不打鸟”的说法,这实际上就是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提问时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中国化。具体而言,绿水青山本身就有价值存在,由于人们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对绿水青山价值的认识也不一样。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很多地方开始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把财富带到生态环境好的地方。用通俗的话来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三段论,对应的就是发展初期、中期和中后期阶段。这就好比我们在爬山,登山前的山脚下(平台阶段),人们认为绿水青山“不能当饭吃”,想“砍柴烧”;在登山过程中,由于想积累更多的东西,就会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环境;当翻过山顶,蓦然回首,才发现绿水青山就是很美的风景,这时就要保护我们的绿水青山了,也就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留住绿水青山,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还能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资源和空间。
可持续发展是什么?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理念来解释,可持续发展就是一个过程;从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原则,也就是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此外,可持续发展还是一个过程、目标。我认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可持续发展,它是有着不同内涵的。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十九大·理论新视野】周宏春:新时代更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