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店上市揭开现金贷神秘面纱 狂飙之后或面临严监管

趣店上市揭开了现金贷神秘的面纱,爆发式增长、高利润商业模式背后潜藏风险,狂飙之后或招致更为严重的监督。
本刊记者 杨练/文
一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公司,在国内舆论圈掀起轩然大波,把一直处于灰色地带的现金贷呈现在公众口诛笔伐的聚光灯下。
这家公司就是10月18日在美国上市的趣店集团,这是继宜人贷、信而富之后第三家挂牌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公司,也是融资额最大的一家。这家号称“中国最大的在线小额现金贷款平台”的公司,从2015年亏损2.33亿元到2017年上半年盈利9.74亿元,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现金贷一般是指金融机构提供的小额现金贷款业务,为用户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短期资金借贷,用于日常消费。虽然2016年以来,现金贷业务借助网络的力量从线下到线上,以互联网金融的名义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在此次趣店公开招股说明书之前,实际上,公众和市场对现金贷业务的运作详情知之甚少。
趣店华丽转身背后
趣店的前身是“趣分期”,专注于校园分期业务,随着“裸条借贷”、“跳楼自杀”等负面事件的频繁出现,银监会于2016年8月24日明确提出对校园网贷采取“停、移、整、教、引”的五字方针,校园贷的野蛮生长期划上句号。
在监管政策的压力下,趣分期品牌在2016年7月改名为趣店集团,为的是更突出电商特色,但无论是电商还是综合性校园服务都没有成为趣店的最终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趣店加快自身业务的转型升级,并于2016年9月宣布逐渐退出校园信贷,逐渐向白领、蓝领等消费群体拓展。
实际上,趣店在逐步退出校园市场之后,最为主要的业务与最有力的抓手就是依靠蚂蚁金服的流量入口提供在线借贷服务。趣店接入支付宝获得了流量入口,并与芝麻信用建立起合作和辅助风控的关系,由此趣店逐步形成了以现金贷为主的业务构架,加上正好赶上了现金贷的风口,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迅速扭亏为盈,实现了业绩的大幅增长。
招股书数据显示,趣店在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的收入分别为2413.3万元、2.35亿元、14.32亿元和18.33亿元,增速惊人。利润增长更是令人咂舌——趣店2014年亏损4077.5万元,2015年亏损2.33亿元,但2016年就实现大幅盈利5.77亿元,2017年上半年净利润更是高达9.74亿元,超过了很多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现金贷自出现以来一直备受争议,趣店借助现金贷业务实现巨额利润仅仅是行业的缩影。尽管目前现金贷已被监管层所关注,但市场对借款人多头借贷积累风险、资金流向黄赌毒、用高息来掩盖坏账等问题的抨击一直未曾停止。只不过这次,趣店靓丽的招股说明书再次成为点燃公众质疑其华丽转身的导火索而已。
招股书显示,2017年上半年,趣店共放款382亿元,完成4051万笔放款,笔均943元,这是典型的小额现金贷,人均笔数高达5.8次。也就是说,基本上一个月复贷一次,700万用户每个月借一次1000元,复贷率高得令人不敢相信,趣店究竟是如何精准寻找到这一批客户的?
趣店的收入主要由现金贷服务费、分期佣金构成,现金贷占总营收的80%以上,平均费率4%,每笔贡献不到40元,这在同行业里并不算高。其成本主要由投资者利息和账户管理费构成,管理行政、研发费主要由工资、推广费、期权费构成。换算成均笔成本、费用情况,合计不到15元/笔,这在行业里也是较低的。
放贷行业考核盈利性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净利差了,数据显示,趣店平均水平在2.5%左右,与一般银行的净利差差别不大。另一个重要指标则是逾期率,趣店仅有不到2%,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逾期率,不要与坏账率相混淆。根据招股书,趣店的真实坏账率不到千分之三。趣店放款主要依赖芝麻信用分,最新的标准是600分以上。
数据显示,趣店一个月的放款金额70亿元左右,1000名员工季度创造利润5亿元,人均年创净利200万元,这在互联网行业名列前茅。看来,依靠蚂蚁金服和支付宝的输血,趣店确实获取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用户,果真如此,以后连现金贷行业的重要配置催收部门也不需要配置更多人力资源了。
招股书给人总的印象是,趣店的华丽转身与阿里系脱不开关系,阿里提供了免费的入口和流量、芝麻信用风控,不仅大大降低了获客成本,而且还很能再在短时间内为现金贷业务找到一大批优质的客户。
商业模式的拷问
随着招股书的公之于众,对趣店的质疑之声也纷至沓来,主要集中于趣店偏高的年化收益率、单一的盈利模式、过于倚重蚂蚁金服的导流和风控等方面。
超高的年化收益率成为市场质疑的重点。数据显示,趣店在2014年成立至今保持高速增长。在交易规模方面,2014-2016年,趣店的营收总额分别为0.24亿元、2.35亿元和14.32亿元,2015年和2016年的收入同比增速分别高达879%和514%。
尤其令市场关注的是,趣店2017年上半年营收达到18.33亿元(约2.7亿美元),净利润达到9.73亿元(约1.43亿美元);与2016年同期的3.72亿元相比增长393%,增长近4倍。2016年营收为14.32亿元(约2.12亿美元),净利润为5.77亿元(约8506万美元);趣店集团2015年营收为2.35亿元,净亏损为2.33亿元。
从净利润指标看,趣店在2014年和2015年均处于亏损状态,分别亏损0.41亿元和2.33亿元,而在2016年实现扭亏为盈,全年净赚5.77亿元。2017年,净利润延续高速增长,上半年实现的净利润已超过2016年全年水平。
据了解,趣店的主要营收来自金融收入,占趣店总收入的83%,趣店第二大收入来源是sales commission fee,另外还有少量来自penalty fees和 loan facilitation income and others收入。而其招股书中现金贷产品和商品分期主营业务利率均在36%以内,但这一点却最被市场所诟病。
清流club根据irr公式和xirr公式,对趣店的借款产品的实际年化利率进行了测算,irr和xirr是计算借款、理财实际年化收益率时,比较合理和常用的两个公式,它们考虑了时间因素,因此计算出的收益率更加贴近现实。
irr一般是用来计算有规律的借款或理财的收益率,比如说借款12个月,每月1号固定还1000元,这时就可以用irr公式。而如果还款时间、金额都不固定,比如1号还300元、3号还500元、下个月一次性还1000元,就可以改用xirr公式。因为趣店的分期产品多为时间、金额是固定的产品,所以我们使用irr公式即可。
经过测算,趣店的现金贷借款产品、手机分期产品、电脑分期产品,无论是分期6个月还是一年,实际年化利率都达到了42.6%。
具体来看,比如趣店一款现金贷产品:5000元借款6个月,每月还922.99元。用irr公式测算实际利率为42.6%。以此同样测算趣店的一款手机分期产品和电脑分期产品,它们的实际年化利率均是42.6%,与招股书宣称的不超过36%有一定的差距。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发布的《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民间个人借贷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双方协商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不含浮动)的4倍。超过上述标准的,应界定为高利借贷行为。
根据2015年9月开始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最新规定,高利贷的标准不再以是否超过年利率24%为标准,而以是否超过36%为标准。尽管如此,根据新规的规定,年利率超过36%的借贷行为并不是非法的,仅仅是政策和法律上不被鼓励,并且通过相对保护借款人来制约出借人。当然,如果在高利贷过程中出现了违反自愿原则,或者是不当催收,就很可能触犯民法甚至刑法。
其实,趣店的商业模型与欧美的payday loan(发薪日贷款)产品比较类似。在美国,发薪日贷款主要运营于线下,向那些连维持基本生活的开销都有困难的人群发放小额现金贷款。它有放贷金额极小、利率极高、用户重复借贷率极高几个典型特征。
发薪日贷款的放贷金额一般在100美元到1000美元之间。如此小的金额不可能作为小企业或是小型业主资金周转之用,只能是个人借贷,而且是偿付能力相对较弱的个人借贷者。正因为偿付能力低,这种放贷模式的风控原则是用高收益覆盖高风险。根据统计,这种现金贷每100美元的年化利率高达391%。
此外,发薪日贷款用户还有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上一期的借款还清之后转手就会再次借款。与此相对应,2017年上半年,趣店平均每个活跃借款人的借贷次数是5.8次。
因此,从放贷数额、用户画像和用户行为特征等几点可以看出,趣店与上述发薪日贷款的商业模式和运营特点几乎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趣店将这种放贷模式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摇身变为“互联网金融”。
回过头去看最初的产品形态,即使在美国,发薪日贷款也是一个犹如过街老鼠般的生意,多数媒体对这一产品的评价非常负面。2016年,google甚至决定在全球范围内禁止发薪日贷款这类产品的广告投放。
困扰趣店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根据金融的一般原则,信用好则利率低,既然趣店招股书显示,通过芝麻信用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已经找到一批高质量的客户,而且获客成本较低,为何还要给他们发放超高利率的贷款?这与通常的金融常识是相悖的。
现金贷并非魔鬼
与发薪日贷款相比,国内的现金贷更为激进,在风控上更为宽松,尤其是互联网现金贷,借助网络的力量将金融趋利的本性发挥到极致。
国内的现金贷业务,尤其是线上业务,用户只需要在线提交个人信息,包括个人的身份证、手机号和社交账号,有时还需要个人征信报告查询授权,就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得贷款。
但有一个问题需要明确,互联网金融机构并不是国内的现金贷的始作俑者,而且,国内最早做现金贷业务的银行机构没有把现金贷业务做成超高收益的业务品种。
比如,商业银行最近两年也在推出自己互联网信用贷款产品,包括工商银行的“融e借”、招商银行的“闪电贷”,日息可以低至万分之二乃至万分之一,实际年化利率在10%左右。此外,一些互联网公司推出现金贷产品,如腾讯微众银行推出的微粒贷和蚂蚁金服推出的借呗,日息一般万分之三到万分之五不等,实际年化利率基本在10%-20%左右。
这样的现金贷利率基本都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利率范围之内,尽管利率水平要高于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但与高利贷无法画上等号。何况,这些产品通常都可以提前还款,而且大多数时候都没有违约金。而且,从额度上看,目前银行系的产品以及微粒贷和借呗等,其额度可以达到10万元、20万元甚至更多,可以循环使用;从期限上看,从1天到24个月不等甚至更长。
因此,商业银行和大型互联网公司主导的现金贷产品,无论在利率、额度还是期限上,都超越了发薪日贷款的范畴,可以视为互联网背景下个人信用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
除了上述较大的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还有着数量众多的创业公司,它们现金贷业务的客户群体相对下沉,实际上是一个次级贷款市场,已经在美国上市的趣店、宜人贷和信而富都属于这一类,这些公司的年化利率相对较高,但是还不算夸张,区间大概在20%-60%。
2016年以来,国内现金贷市场实际上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风口,随着大量资本的涌入,市场正在重演2013-2015年的p2p网贷行业乱象,年化利率达到100%甚至500%的产品也存在,但这并非行业的主流。
趣店的上市揭开了中国现金贷现状的冰山一角,市场的关注点并不仅仅局限于高利率背后隐含的道德风险,而是在于以下几个颇为现实的问题:
1.信息不透明。真实的借贷成本没有直接、如实地告知用户,故意遮遮掩掩,很可能牵涉到虚假宣传和恶意诱导借款人;2.砍头息不合理。在贷款发放前,许多平台都以服务费等名义从本金中扣除一部分资金,扣除比例有时候超过10%;3.个人信息无保障。每个现金贷平台,都会要求用户提交极为私密的个人信息,平台如何使用这些信息,没有任何实际约束力;4.多头借贷问题。目前的现金贷市场缺乏实质监管,绝大部分平台都没有接入央行征信体系,也没有相对集中的信息共享平台。一旦多头借贷风险爆发,对行业而言,很可能是系统性风险,并波及资金方;5.信息披露问题。这么多现金贷平台,产品利率到底有多高,到底哪些人在借钱,资金从哪里来,资金成本有多高,是否应该说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现金贷市场的主流还是商业银行和互联网巨头等公司的产品,它们的业务流程相对比较规范,而行业中极端的利率超过50%、100%的产品的占有率非常有限。
实际上,尽管高利贷本身不是魔鬼,现金贷也有其合理之处,但在市场看来,高利贷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体面的生意。利率越高,即使你没有超出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即使你的业务和产品的风控非常优秀,也别像趣店那样高调。
此外,趣店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