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山乡胥仓村
雪藕舞步步惊奇 马灯腔声声悦耳
施 芳
灰色的瓦片、深黄色的竹简,背景墙上洋洋洒洒地书写着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张继的《枫桥夜泊》,两边还有亭亭袅袅的荷花、荷叶……长兴吕山乡胥仓村的幸福乡村大舞台充满了浓浓的文艺气息。吕山乡胥仓村的妇女主任钱炎娥还很自豪地介绍说,舞台幕墙上两首古诗都是村里的老文艺骨干题写的。
胥仓村文化底蕴深厚,相传春秋时,吴相国伍子胥在此安营扎寨,设军库粮仓,故名胥仓。现在,胥仓雪藕、雪藕舞蹈、南蒋马灯等均盛名在外。胥仓雪藕现在是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神奇之处在于比别的地方的藕多一个孔,而且,如果胥仓的藕移栽到外地,就减少一个孔,外地的藕移栽到胥仓,又会多一个孔,被称为“长兴一怪”。
为了让胥仓雪藕更加具有文化表现力, 2008年,胥仓村就专门请作曲家作了曲,请舞蹈老师来指点,让村里的年轻人排练了雪藕舞蹈。充满生趣的雪藕舞蹈顺利排好,彼时,胥仓村的幸福乡村大舞台也建成。于是,雪藕舞蹈给幸福乡村大舞台送去了第一场演出。“那天大家都乐坏了,一个劲地说舞蹈好看,还盘算着以后要在大舞台上表演更多节目。”钱炎娥说。之后,雪藕舞蹈在乡镇、县级的各种文艺表演、文化走亲中走出胥仓,给大家带去精彩表演。
多样的特色文化总能点亮胥仓的舞台。胥仓文化的另一朵奇葩则当属南蒋马灯。南蒋马灯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胥仓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我小时候,那基本上只要是胥仓人,不管是十来岁的小孩子,还是几十岁的成年人,都会调马灯。”今年已经快70岁的钱雪生是第五代马灯传人,也是现在胥仓村最老的一批会调南蒋马灯的村民。据钱雪生介绍,南蒋马灯有八马十二人,起源于《水浒传》中,宋江被捕,军师吴用带领八马十人将宋江营救出来。八马十二人的传说由此而得。南蒋马灯集歌、舞表演于一身,有八大唱腔,五大阵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经济、观念等原因,南蒋马灯的传承一度中断,胥仓村里,会调马灯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年纪也都偏大。钱雪生、钱雪林、钱明会几个人都是村里的老文艺骨干,南蒋马灯的第五代传人,为了不让南蒋马灯失传,他们和村里商量,决定重新成立马灯队伍,让南蒋马灯“活起来”。
拉队伍、做道具、排动作、作曲子……村民的努力和村委会的支持,南蒋马灯渐渐恢复了生气。由于先前接近30年的断层,让钱雪生几人对南蒋马灯的传承格外上心。“我们专门建立了几支年龄层次不一样的队伍,有三四十岁的成年人,也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十几岁的学生,要让南蒋马灯一代一代传下去,把我们胥仓的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现在,南蒋马灯已经成了胥仓村幸福乡村大舞台上的保留节目。钱雪生等几人既会演奏马灯调,又会自己调马灯,因此,现在每逢节日或者乡镇文艺活动,钱雪生几人就在幕后拉起胡琴,为台上的年轻人演奏马灯调,闭上眼睛,随着音乐轻轻地和着拍子陶醉其中,南蒋马灯则在前面的幸福乡村大舞台上拉开序幕,为慕名而来的观众带去精彩的表演。
《湖州日报》2013。6。24
长兴一怪真奇怪,真有这事吗?好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