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谈如何做社群运营

什么是网络社群?有共同爱好、需求的人组成的群体,有内容、有互动,由多种形式组成。社群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的连接,提升了营销和服务的深度,建立起了高效的会员体系,增强了品牌影响力和用户归属感,为企业发展赋予新的驱动力。
一般社会学家与地理学家所指的社群(community),广义而言是指在某些边界线、地区或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它可以指实际的地理区域或是在某区域内发生的社会关系,或指存在于较抽象的、思想上的关系。
网络社群是从2002年qq群聊开始出现,经过论坛、sns、博客等多种形态的发展变化以及微信和微博多元化经营。整个发展过程呈现中心化-去中心化-品牌意识化的趋势。物联网、vr、智能化等技术的推动,让连接越来越精准,便捷,紧密。而连接带给整个商业的影响具有不可描述的深远意义,最直接的就是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去边界化。
社群将成为最直接、零中介的企业与用户之前沟通的平台。这是多少年来,企业梦寐以求的事情。在打广告的时候,企业认为受众可能会看到。铺了广告之后,销量是增加了。但没有人能保证下一次同样的投放,就有一样或者更好的效果。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群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企业与用户两边黑的局面。
从企业角度创立社群,能够集中解决很多非常复杂的难题,解决产品体验和改善的问题,解决销售的问题,解决客服的问题,解决影响力的问题,解决新媒体营销的问题,节省广告费用,改善企业竞争环境等等。
从用户的角度看,抱团取暖、扩展人脉、学习交流、同行合作、了解垂直领域的信息、参与有趣的事情是参与社群的主要出发点。社群的价值是双方面甚至是多方面的共赢。
概述来讲,社群的运营也是一个体系化的工作。包括社群定位与架构设计、社群粉丝引流与引爆技术、社群活动策划与日常运营、社群裂变与多平台拓展、社群变现与营销策略、社群应急事件处置、社群运营工具。
社群对于企业的价值,不应仅仅是卖广告、产品电商、卖服务、众筹等等这些直接的行为。社群的商业利益,来自当社群成为品牌后,跨界整合资源提供产品或服务来实现赢利,达成品牌价值最大化。社群的商业模式应该是通过社群成就一个品牌,使社群品牌成为一种价值观的载体,最终通过品牌延伸来构建企业营销生态圈。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案例是小米早期。
社群与成员沟通最常使用是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号,其次此外就是自建app与网站。从现在的趋势来看,自建app和网站等已经越来越受到社群的重视,正在逐渐向社群主流的社群交流平台发展。
企业采用社群可以小范围聚集核心用户。这个数值可以是几百,乃至几千。如果用户群超过十万量级,则存在很大的管理风险和难题。对于规模过于十万的粉丝群体,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某一产品链接,例如公众号或者app。对10万或者百万量级的用户,活动策划是最好的激活手段,对自身产品的改造是最佳提升用户体验的手段。建立一个百万量级实时在线沟通的社群是不可想象的,也是无法管理和维护的。
由于社群粉丝数量规模局限,在一些复购率低、价值高的产品上,社群的价值更高。如果是价格低的高频消费,则不适合做社群运营,也不适合做基于社群的推广。如果要做,社群的运营同学也可能拿不出特别好看的数据来。
社群有价值,也有局限。本章节主要说说社群对企业的促进作用。
为什么要建立社群
社群的低门槛加入特性,非常适合企业还没找到产品方向的时候,或者产品冷启动阶段。获取用户的关注和反馈,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运营风险。社群可以是入口,功能就是吸聚海量粉丝,然后实现商业转化。也可以是销售渠道,社群赢利最直接的就是靠售卖产品。社群产品是连接用户的最直接的平台,让企业第一时间了解用户对于企业产品的体验和反馈。
社群是一项长期运营且浩大的工程。如果仅仅是想卖产品的话,最有效的办法是广告和精准营销。所以在创建社群之前,企业一定要想明白能够在社群建设上收获什么。本书主要是围绕企业的新媒体布局来展开的。企业构建社群是否对企业新媒体渠道转型,对企业新媒体传播有提升?这是首先思考的问题。
企业本身在做新媒体+战略的时候,拓展的是新渠道,把握的是新机遇。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展开的新媒体战略中,社群建设也是企业需要思考的环节。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开展社群运营,也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做好社群运营。
这其中涉及企业的品牌、产品、定位,也涉及企业是否有能够驾驭社群运营的人才。看到很多媒体、投资机构、企业的社群,几百人的群在最开始几天还是讨论一些行业,交流一些观点。但是很快就变成广告灌水群,甚至充斥黄色广告。社群的管理员却无动于衷。
企业是否做社群,在最初需要考虑的是能否做好。然后才是,企业现在想要什么?为什么要创建社群?创建社群后,能提供什么价值?能得到什么?
一般来说,建立社群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可能。
首先,社群运营建立用户关系,能够帮助企业很快构建天使用户群,也就是类似小米的模式。通过建设手机极客社群,帮助小米在产品设计和体验改善上发挥重大作用,并在销售环节起到病毒式传播和pgc、kol的推广作用。
其次,社群运营能够帮助企业新媒体矩阵推广内容,构建ugc内容渠道,建立更广泛的内容原创体系。企业新媒体账号的原创和选题可以通过社群很好的传播。在选题阶段,社群ugc也可以提供更多线索,甚至提供高质量原创内容,丰富新媒体账号关注的广度和深度。一些来自一线用户的评测文章,更真实,也更能让潜在用户认同。
第三,社群运营能够帮助投资机构和媒体平台快速对接各方资源。这是类似恩美资本的模式。通过建立数以百计的恩美路演群,直接零距离对接恩美平台方、投资机构、初创企业创始人。
第四,电商售卖。一些海淘平台和时尚买手可以通过社群运营,建立粉丝社群。日常提供穿衣搭配的内容,并提供对应的商品链接。粉丝不会觉得是打扰,购买意愿和转化率也更高。实物商品、服务、虚拟产品都包含在内。关键是社群发起者对于粉丝有足够的权威。
第五,人脉圈。比如正和岛、黑马营,定位于企业家群体,围绕创业者社群建立的生态链。帮助企业创始人构建和完善自己的人脉圈,也帮助企业获得更多合作和升级转型的机会。
第六,兴趣群组。例如赛艇俱乐部、自驾俱乐部、高尔夫球会等社群组织。这类社群不会直接对企业产生助力,但高端人群聚集,有更多商业价值挖掘的可能。如果是专门做汽车改装的,组织一个自驾车友会,跟车友一起玩耍的同时,也能帮助车友修车、改车。生意与玩耍都不耽误。同样,高尔夫球场可以在已有会员体系上,建立社群,通过人际关系吸引更多高价值用户了解和喜欢上这项运动。
第七,打造品牌和影响力。社群和用户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并且非简单的交易关系。通过社群的日常沟通,实现在交易之外的情感链接。社群运营会潜移默化的让用户更加认同企业。通过有奖活动、促销、赠品、线下活动,让企业的影响力更快的走入到粉丝的内心。
第八,病毒式裂变。利用群的模式快速裂变复制。在互联网领域,当用户累计到一定量级,商业模式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同样,企业能够结合企业产品和诉求,找到与粉丝病毒式裂变的玩法。快速构建数以千计,乃至数以万计的粉丝社群,也将大幅改善企业从品牌到销售上的很多问题。
明确定位,确定目标用户群体
当我们了解企业能够通过社群运营获得什么之后,接下来就需要企业自行思考目标群体和产品定位的问题了。
在这个阶段首先就是要设计联系群体成员的纽带,产品、内容还是服务。社群必须要有一个载体作为入口。如小米社群的纽带是手机。互联网时代,整个商业逻辑发生了变化,过去是先有产品,再去找渠道,找用户。现在可以先找用户,甚至发起众筹,然后再生产产品。企业的社群运营围绕用户开展,但实际还是改善用户关系,解决销售问题。
因此,对企业而言首当其冲的就是明确企业的目标和定位。根据定位重新定义目标用户。根据用户画像快速构建社群,并加以日常运营。
企业如果要改善产品,就需要构建发烧友社群。如果需要品牌传播,就需要建立行业社群,或者是主题内容型社群。一方面帮助群成员,一方面引导群成员之间的互助和链接。如果要实现某一品类的售卖,就需要邀请有相关调性的用户加入,并时时提供用户所需资讯和产品。
社群运营切记要落到实处。这种直面用户的场景,由不得企业任性和拖延。关于企业产品的问题,分分钟就扩散到不可知的环境,造成影响。如果企业没有在内部改善流程,社群运营是需要慎重思考的。
从企业角度,产品是凝结群成员关系的媒介和群成员需求的解决方案。文艺和有情怀的价值观,是可以聚集一些粉丝。这样的社群,只能谈风月,不会有太高的商业价值。发个企业产品的推广和促销,就掉粉。真正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潜在需求的用户构建的社群,才有运营价值。只有了解并抓住自己社群目标群体的实际需求,并能够解决这些需求,社群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被用户认同,也才能更好的扩张。
所以,企业要明白,建立社群是以服务为导向的,解决社群成员的需求,提供社群成员发挥自身价值的平台,这样对这些群用户有价值,才能更好的吸引更多陌生成员加入。清晰定位、明确方向,是企业社群创建之初就要考虑清楚的。
如何吸引粉丝
创建社群,首先要吸引粉丝的注意力。作为人与人的聚合,缺少了真实粉丝的存在,社群自然无从谈起。企业最简单的社群粉丝引入是把销售用户直接导入到社群。仅仅导入老用户不能完全获得企业社群建设所要达成的目标。借助不同的平台汇集粉丝,并打通与社群之间的通道,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社群建设的目标。
在社群的建设中,具有奉献精神的ugc用户是十分重要的。社群用户的ugc发起者的作用,衡量社群的生命力不是看人数,而是看价值贡献者数量。
著名人类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的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教授提出过“150定律”, 即著名的“邓巴数字”。邓巴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而精确交往深入跟踪交往的人数为20人左右。该定律认为,这是由人的大脑新皮层的应对能力决定的。
所以,无论是大咖网红建立的粉丝社群,还是企业发起的用户社群,在社群中有足够数量的具有奉献精神的粉丝,将是社群成功运营的重要因素。
例如小米公司在社群运营之初,在各种发烧友论坛上做了很大的努力。通过各个平台的吸取,沉淀到小米自建的社群平台上。
如何引入企业社群需要的粉丝,主要是围绕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社会化媒体平台。这里边主要包括微信、微博、论坛、贴吧、豆瓣、知乎、博客等。
首先,微博。微博具有开放式、病毒式传播的特点,非常有利于社群的发展与传播。可以起到很好的引流效果。微博可以从社交关系链、原生广告、数据中心及实用工具等多个方面对社群发展与运营进行整合的管理。
微博用户的信息是开放的。我们可以通过微博搜索目标群体对应标签的用户,然后通过私信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然后拉入社群。微博平台每天都会诞生大量热门话题,参与热门话题,精心策划植入,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其次,微信,包括个人号、公众号、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从内容聚集用户。微信公众号文章植入社群说明。吸引感兴趣的粉丝关注账号动态,加入社群。
第三,百度贴吧。在90后年轻群体,贴吧仍然是主流产品。百度贴吧是最具有社群属性的互联网产品之一,策划吧名、管理、运营皆由网友自发完成。在贴吧找到相关兴趣标签的用户要容易很多。技巧性做好沟通,引导,引入的工作吧。
第四,知乎。知乎作为知识分享类网站,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用户群体也较高端。通常来说,行业属性强、兴趣类、职场类社群,较为适合在知乎进行粉丝聚集。
第五,利用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新闻客户端。在文章中做技巧性植入,或者主攻相关主题文章的评论栏。如果找pgc的话,有可以直接联系作者。
第六,直播。通过邀请网红大咖助阵,或者企业创始人现身说法,吸引用户关注并沉淀到社群。
还有很多可以引入粉丝用户的平台,例如论坛社区中的垂直版块。还有利用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bilibili等视频平台。剪辑爆款短视频,植入内容。找到与社群定位相符的视频,相关内容视频的评论和用户交流。如果采用付费转化社群的策略,仅仅适合于客单价高的产品。
在社群的粉丝引入上,是一个慢工细活,高质量用户比数量更重要。
社群建设的初级阶段
目前社群运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