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咏杼山民间纪念陆羽活动


诗咏杼山民间纪念陆羽活动
山禾
应根发邀参加11·18妙西杼山纪念陆羽活动吟得七律四首
(一)
杼山秋暮小阳春,客会村堂都是民。每逢今天祀陆羽,总将心意送茶神。
官家不识真知味,韩国却来远道人①。一屋清芬弥漫处,诗随瀚墨泼氲氤。
(二)
妙喜千年陆羽魂,诗声文气伴山坟。尔云桑苎苕溪隐,我羡杼山韵海论。
门对碧湖草堂客②,手烹春舌别业樽。茶经世代清香里,傲啸野林常见君。
(三)
三癸亭下几重游,胜事杼山盈暮秋。韵海镜源才子聚,吴中诗派联句酬。
桂花径③上真情慰,妙喜寺中朋谊留。我信石碑沉地下,何时重现再风流?
(四)
南朝鲍照别中郎,黄浦西来波浪长④。桥对寺门背峰秀,亭临柳岸向阳芳。
鲁公碑记中唐事,颜体额题大字梁。 出土石书⑤成史证,杼山地望岂容荒!
注:①韩国来宾李根柱与马来西亚来宾②陆羽在湖州客居杼山妙喜寺,又居皎然的苕溪草堂(在南门定安桥),后居青塘别业。③指当年刺史颜真卿为迎接浙西判官袁高在杼山青桂花丛中所筑“御史径”。④南朝宋代诗人鲍照寓吴兴时,曾在杼山送别友人庾中郎,写下《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诗。诗中有“连山眇烟雾,长波迥难依”句。⑤不久前妙西黄浦桥河边因洪水出土桥额石栏,上书颜体大字“黄浦桥”,是为杼山地望有力物征。
(2007.11.20)
妙西11·18纪念陆羽活动赋得七律六
村支书徐根法主持活动
(一)
今日又逢怀羽日,年年今日动村鼙。 颜公亭上喧歌舞,陆羽墓前送契犀①。
爆竹声声报茶圣,杼山步步有香泥。 曾经丛桂芳林处,刺史判官咏几题②?
注:①契,契阔,久别的情怀;犀,灵犀,李商隐诗句“心有灵犀一点通”。②颜公亭,即三癸亭。大历八年(773),刺史颜真卿迎浙西观察判官殿中侍御史袁高到湖州巡察,会于杼山,立亭东南,陆羽以癸丑年冬十月癸卯朔二十一日癸亥建,取名“三癸亭”。亭之西北丛桂间创桂棚,辟支径,呼为御史径。(二)
杼山胜日说中唐,郡守鲁公开桂堂①。 韵海镜源罗锦绣,吴中诗派集贤良②。
石③书亘古文林事,花赠当初刺史郎④。今日村鼙喧腾处,诗家难逮昔时煌。
注:①在三癸亭西北桂林创桂棚,与袁高、皎然、陆羽等赋诗联句。②颜真卿在湖州引领“湖州文人集团”即“吴中诗派”众文士,在杼山编纂完成360卷《韵海镜源》。③立《杼山妙喜寺碑》记录杼山胜事。④陆羽折杼山青桂赠颜刺史,颜有《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诗。(三)
当时妙喜住诗僧,引得忘年交竟陵①。 韵里杼山名士聚,茶中禅意古诗②兴。
茶经诞处沧桑历,碑记③留存胜事凭。何奈官家犹断祖,不宗坟典服他膺。
注:①诗僧,皎然,住持妙喜寺;陆羽号竟陵子。②“吴中诗派”除联句外,较多古体诗。③颜真卿纂书《杼山妙喜寺碑》。(四)
街依山麓市廛连,妙喜香烟早失燃。 寺宇何时成瓦砾?学堂今日挤楼椽①。
诗僧诗式千年颂,茶圣茶经万世传②。瑰宝官家焉识值,民间信士倒良贤。
注:①寺,妙喜寺,唐贞观六年(632)移额杼山,宋治平二年(1065)改宝积禅寺,约毁于明清之际。学堂,今妙西镇中心小学,即古妙喜寺址。②《诗式》,妙喜寺住持诗僧皎然著;《茶经》陆羽在杼山妙喜寺完成。(五)
颜体大书黄浦桥①,新梁旧额追唐朝。 蜿蜒蘖水②眼前过,妙喜钟声岁月遥。
浦上古亭咏诗影,亭中鲍照怅空寥③。 栏边思慕凌波客④,流过夹山便是苕。
注:①2007年,黄浦岸边因洪水出土桥额石栏,上书颜体大字“黄浦桥”,是杼山地望有力物证。②唐颜真卿《杼山妙喜寺碑》:“其水自杼山西南五里黄蘖山出,故号黄浦,俗亦名黄蘖涧”,为今之妙西港上游。③上碑:“寺前二十步跨涧有黄浦桥,桥南五十步又有黄浦亭,并宋鲍昭送盛侍郎及庾中郎赋诗之所”。④凌波,明代文学家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亦名凌波,作有《游杼山赋》。(六)
杯酒照心忆往时,杼山故事说伤悲:只因守卫人文地,却被罗编罪逆辞。
恶政偏从退官出,贤良广得敝民维。年年今日村鼙动,总是虔诚陆羽知。
注:听妙西村支书徐根法、妙西卫生院退休院长王金江等诉述卫护杼山历史文化之往事,令人感慨不已:文化根植于民间!官府所倡,非文化也。(2011.11.18)
2012年杼山民间第20届“11.18”纪念陆羽活动
(一)
杼山唐胜地,本在妙西村。 黄浦横山麓,清波对寺※门。
当时虽去远,陈迹尚余温。不是心怀别,如何假作尊?
※寺,妙喜寺,原在今妙西小学。(二)
登阶几盈步,便谒陆翁坟。 爆竹迎茶圣,烟花照使君①。
四声镜源事,三癸石碑文②。历史焉能改,山名响入云。
注:①使君,湖州刺史颜真卿。②四声镜源,即颜真卿聚文士于杼山编《韵海镜源》;石碑文,即颜真卿《杼山妙喜寺碑》。(三)
踽踽登山级,老陈九十三。 风卷一家殁,身和四壁谈※。
年年杼山祭,岁岁相机耽。摄影留乡俗,茶官应觉惭。
※1967年妙西遭龙卷风,摄影师老陈一家仅留其一口。1993年起,他年年上山行祭,拍下许多镜头,成为珍贵史料。(四)
诗聚吴中士,故开三癸亭。 真卿迎御史,陆羽起檐铭①。
诗派多联句,桂花余古馨②。 山碑基永固,欲贾③笑谈听。
注:①御史,侍御史袁高,唐大历八年(773)自杭州巡视湖州,刺史颜真卿率郡佐、文士于杼山筑亭相迎;檐铭,陆羽起亭名“三癸”。②诗派,以颜真卿为核心的“吴中诗派”;桂花,当时杼山多桂树,筑有桂棚。③有人欲出20万元索买陈桥驿先生所书“杼山碑”,被广作笑谈。(五)
下山觅黄浦,改道有新河。河连妙西港,浦接碧东波。
桥额鲁公①体,亭前鲍照②歌。当时吟别处,马路水边过。
注:①2007年,黄浦岸边出土古黄浦桥石额,书为颜体,诚为杼山地望有力物证。②鲍照,南朝宋诗人,两次于黄浦亭送客,留下送盛侍郎、庾中郎诗。(六)
酒楼多次来,总是杼山回。胜事南朝起,雅兴乡社开。
官家修锦道,民士送灵台。 杯盏几巡过,诗联大历※才。
※大历,唐大历年。杼山“吴中诗派”众贤聚会,在唐大历八至十二年(773~777)。

据老人们说,妙喜镇原来就有历史流传下来的与史书记载一模一样的庙,桥,亭,涧,但均毁于一九六七年夏天的一场龙卷风。

③有人欲出20万元索买陈桥驿先生所书“杼山碑”,被广作笑谈。
陈桥驿是中科院的院士吧?

注:①2007年,黄浦岸边因洪水出土桥额石栏,上书颜体大字“黄浦桥”,是杼山地望有力物证。
其实,从停修到妙峰山的观光公路已经可知,新一代政府高明,没有背上历史包袱。重塑妙喜杼山新颜,发扬光大湖州在世界茶文化历史上重要地位之日已为期不远了。

听妙西村支书徐根法、妙西卫生院退休院长王金江等诉述卫护杼山历史文化之往事,令人感慨不已:文化根植于民间!官府所倡,非文化也。
有空去会会这位坚守杼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