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从近日召开的2016年度浙江重要考古发现评议会获悉:嘉兴子城遗址被评为2016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此次获评2016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的八个项目分别为:良渚古城遗址城内考古发掘、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窑址、嘉兴子城遗址、杭州市常青古海塘遗址、宁波市大榭遗址、明州罗城遗址、宁波市上水岙窑址、温州苍南海防城址勘探。
子城
说起子城,嘉兴人如数家珍:它是嘉兴最早的城垣,建于三国黄龙三年,是历代衙署所在地,曾有太平天国听王府,曾是民国浙军的“西大营”。
子城是嘉兴人眼中的地标建筑,是许多人心中的“朱砂痣”。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常从诗词文献中追寻它曾经的美丽,憧憬它旧时的风光。
2015年,荣军医院整体搬迁。10月,沉寂的子城悄然忙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进驻子城,开始对子城遗址的试探性考古挖掘。
7月19日至20日,嘉兴子城遗址考古勘探成果论证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古老的子城,在静默多年后,揭开神秘面纱。
文物专家“把脉”子城遗址
子城遗址考古成果专家认证会“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长江学者、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包伟民:子城在全国来看,这么大面积能够基本保存下来,绝无仅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教授杭侃:子城在南方曾经是个普遍的形态,先建小子城,再扩罗城,但目前看来只有这里保下来了,非常难得。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我们很少能在其他地方,找到一个这样的重叠空间,让人有个可凭吊的地方,让人真正理解历史问题的地方。
1929年的嘉兴城区图。描红的部分,外面一圈是嘉兴的外城,里面一圈就是子城。右图即为子城的放大图。(资料图)
发现:“子城在全国来看,这么大面积能够基本保存下来,绝无仅有”
“子城在全国来看,这么大面积能够基本保存下来,绝无仅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长江学者、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包伟民在论证会上如此定论。瞬间四传。
2015年10月至今,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的带领下,考古人员开始厘清子城城墙及东南西北四至,以及城内布局、功能分区等,主要是中轴线上的考古。目前,考古勘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发掘出西边、北边、南边三面的宋代古城墙遗址,以及中轴线上的甬道建筑、排水沟、建筑台基等宋代遗物。
南城墙,与现在的谯楼基本平行,很早就被废弃,明代曾在上面修了一条路;西城墙在紫阳街靠人行道的位置,而紫阳街就是当年的护城河;北城墙在靠中山路人行道的位置,墙外道路、城壕就是中山路。在北城墙的位置,考古人员在一条很深的探沟里面,发现了大量唐、宋时期的碎瓷片。考古人员推断东城墙的位置,大约在今天的嘉兴商城下,建国南路就是护城河,因建筑太多,东城墙遗址暂时无法发掘确认。
北城墙(资料图)
“《至元嘉禾志》记载的是宋代子城的数据。”郑嘉励对目前发现的城墙遗址,以城墙内的夯土包含物(包括瓷片等),城墙的里数和规格,以及城砖的规格来断代。绕子城一圈一公里多点,这和“周回二里十步”基本一致,子城城墙“厚一丈二尺”,折合成现在是四米左右,和勘测的南城墙厚度完全一致,北城墙略宽。从发掘的城砖规格来看,夯土城墙,外面和内壁都包砖,砖的规格和湖州子城南宋城墙的城砖比较一致,结合《至元嘉禾志》记载,郑嘉励推断勘探城墙遗址为当时的知州宋昭年所筑。宋昭年任秀洲知州在宣和五年到七年,也就是说,子城可能建于1123年至1125年之间。
对此,包伟民在论证会上提出他的一个猜想:“宋昭年重修城墙,我怀疑与方腊围攻嘉兴有关。”他认为古代修城是大事,没有特殊情况不会修城。在南方地区,修城多在南宋初年宋金对抗时。此后,直到宋元对抗时,包伟民估计没有修过。
“嘉兴子城始建于吴黄龙三年,这个说法是设想三国时期建了嘉兴县后,就有了子城,规格跟宋代的周长‘二里十步’一模一样。”郑嘉励认为直接把嘉兴子城建度追溯到三国时期,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历史上还是考古上来讲,证据还不足,但在北城墙已发掘的剖面,可看到自下而上,层层累积的历史,唐城墙台基、宋城墙、明清围墙,“把子城追溯到唐代以前是合理的。但当时的郡治、县治城墙之有无,是否与宋代城墙重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宋代甬道
对于子城,嘉兴文人雅士厚爱有加,诗词歌赋自古有之。如今,考古勘探揭示的子城到底是什么样?
“城角巍栏见海涯,春风帘幕暖飘花。云烟断处沧江阔,一簇楼台十万家”,宋代陆蒙老在他的《嘉禾八咏》中收录的这首《披云阁》,曾让嘉兴人对宋代披云阁无限神往。披云阁又叫“风月无边楼”,是宋代名胜。《至元嘉禾志》载:“子城上东偏,旧名披云。”在北城墙的位置上,考古人员找到了披云阁基址,与宋代沈与求所写《披云亭记》,宣和四年“于子城西北筑亭”相印证,确定了它的具体位置。
中国古代城市都有一条中轴线,子城也不例外。此次考古的另一大重点区域便是子城的中轴线。
谯楼,子城的南门,位于中轴线上。在郑嘉励看来,这是嘉兴城最重要的地标建筑。所谓谯楼,就是古代城门上建造的用以高望的楼。元代,子城南门上建谯楼,名“丽谯”。现存谯楼及东西两侧城墙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谯楼西侧墙内嵌有“重修嘉兴府治碑记”石碑。
从南门进入子城后,考古人员发掘到两条平行向北的砖头砌成的路,此为甬道。一条为明代,距地表1.5米左右,宽1.4米,用材相对斑驳,保存较好;另一条是宋代,距地表1.8米,用材统一、铺设整齐考究。
沿甬道向北行60米,考古人员发现一处重要的建筑物遗址。“嘉兴子城没有找到宋代舆图,现存较早子城图是清代,但周边城市南宋子城图,包括《宝庆寺四明志》庆元府子城图,绍定二年《平江图》等,对嘉兴子城有直接参考价值。根据庆元府子城图,谯楼后是仪门,之后依次是设厅、郡圃、北城墙。”据此初步判断这个建筑遗址应是仪门。仪门,即礼仪之门,旧时官衙、府第的大门之内的门,明清官署、邸宅大门内的第二重正门。
在仪门北,考古发现建筑台基,夯土一层,瓦片一层,考古推测为宋代戒石亭。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总结前朝兴衰得失,刻碑为戒,立下戒石碑,在宋朝世代沿袭,期盼官吏们为国为民,做个好官。
仪门之后是设厅,这是官署区,位置基本确定。杭州博物馆馆长杜正贤在参观后说:“四面越来越高的地方肯定是宋代知府办公的地方,不会有错。”
共识:“国内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州府衙署遗址”
郑嘉励是嘉兴子城遗址考古勘探的领队,经过8个多月与子城的亲密接触,他亲自揭开了这座城市的“剖面”,见证了这座城市自下而上,层层累积的历史。“有很多学术问题实际上我们在嘉兴子城有条件做到。”
城市考古是历史时期考古的一个核心问题,子城是城市政治的绝对中心,但在江南地区,做城市考古,非常困难。“最大的困难来自于古今重叠。南方的城市大都是古今重叠,能够像嘉兴子城这样居于全面揭露、全面展示的地方应是不多的。”郑嘉励说。
叠加的不同朝代的甬道(资料图)
更重要的是,通过现阶段对城墙和城内遗址的勘探,嘉兴子城“城墙和城内遗址的保存状况比较好,具有还原中古时期江南子城面貌的基本条件,非常有价值”。他认为,如果长期考古研究,将来应该会有重要成果,对研究中国唐宋时期的衙署建筑及城市制度,都有重要意义。
对此,论证会达成共识:嘉兴子城是国内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州府衙署遗址,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制度和嘉兴的地方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教授杭侃这些年看过不少老城,但像这么大规模、保存这么完整的南方子城遗址,他直言是第一次看到。他说,子城在南方曾经是个普遍的形态,先建小子城,再扩罗城,但目前看来只有这里保下来了,非常难得。
在包伟民看来,依靠嘉兴子城,完全可以恢复出一个宋代衙署规范性的大体面貌。宋代衙署中轴线(的建筑)很有规律,两面建筑各个州府各有地方特色,不一定能恢复,但中轴线完全可以。“重庆的衙署也只有部分遗存,整片保存的真没有。”
嘉兴子城作为一个完整性的空间保存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认为有很多偶然性,但这种偶然对考古来说是很幸运,并且至关重要的。“我们很少能在其他地方,找到一个这样的重叠空间,让人有个可凭吊的地方,让人真正理解历史问题的地方。”
把脉:子城文脉如何继续发掘与保护?
作为嘉兴文史研究者,崔泉森对子城寄予厚望。他说,虽然嘉兴早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古建筑几乎没有,历史感不足。此次子城遗址的挖掘成果令他兴奋不已。“嘉兴城市的文化形象能不能得到大幅提升,主要看子城”。
与会专家在谈及子城对于嘉兴的意义时,也多抱有类似的观点。包伟民坦言,怎样将嘉兴几千年的历史串起来,子城是个核心,这里遗存层叠完好,能让人看到历史发展的脉络。子城建遗址公园,将串通嘉兴的整个历史文脉。
“加强子城遗址的展示利用,将子城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成在国内有影响的城市文化名片,使之成为市民感知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场所。”子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是论证会的另一着力点。
郑嘉励认为,嘉兴子城要建立考古遗址公园,全面展示子城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前提和基础是考古。对此专家达成共识:“进一步开展子城考古工作,加强考古勘探经费和业务力量的保障,近期的工作重点是厘清子城遗址四至范围,探明东城墙确切位置,中轴线上主要建筑遗址的发掘和勘探等。”
然而,面对层叠而起的嘉兴文脉,如何取舍,如何保护,又如何利用?
对此,郑嘉励十分头疼。“不同时期的遗址,有些地方明清乃至民国的基址,保存得非常好,要保护这部分遗址,势必会影响对更早期基址的触及,无法对最重要的核心内涵做全面揭示。对嘉兴子城来讲,最重要的时期是宋代,其最核心的文物价值也应该是宋代的遗迹部分。”
清末嘉兴府衙(资料图)
面对这个问题,参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子城考古挖掘的同时,必须系统考虑文物保护的问题,将子城遗址整体纳入“第七批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抓紧启动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的申报程序。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卢远征认为,弄清子城的范围,四至、断面、转角点,都很重要;厘清城内建筑,重心是中轴线,要做更多的揭露。
杭侃则建议以嘉兴子城为对象,好好探讨城市遗址的挖掘。他认为,这是个长期过程,不要一下子挖完,叠加的核心部分,可以挖一半。
浙江大学文化历史遗产院教授李志荣认为,嘉兴子城的发掘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层叠本身。“古今重叠的建筑遗址、衙署遗址和历史时期的古城址,它的每个时期都是重要的。需要厘清的是古今重叠怎么发生的,最早的创建是什么,中间最核心的营造阶段是什么,以后的变化是什么。”就此,她提出建议,在发掘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东西,要做好全面精确的记录,之后可以拿掉一些,把最核心的阶段揭露出来;在展示时,虚和实结合,揭露掉的部分,可以以虚拟的形式复原。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刘未认为:“我们这个城市是一个有很多重叠的城市,重要性在重叠,不在于我们要直达某个年代,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重叠,相对早期的揭露得越多越好。”
杜正贤提出遗址的展示要和现有的历史进度有机结合,从宋代开始展示,局部地区可到隋唐,甚至三国,把考古的断面全部展现将非常有震撼力。
对于子城内,包括营房和医院在内的一些保存完好的民国及不在中轴线上的近代地上建筑,专家们大都认为不要拆除迁移,在遗址公园中合理应用。
(来源:嘉兴新闻综合频道)
子城能保留至今大概也是无心插柳吧
小时候看到就感觉像电视里一样,没想到居然这么久了
可惜只剩下这么一点点了
呵呵,没这八个发现让人家怎么写年终总结啊?
这块可以好好修复下,开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