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进行股权激励为了哪些目的?

股权释兵权
假设股权激励的起心动念是“共赢”,那么企业发展到不同的阶段,面对不同的对象就应该有不同的激励目的。企业发展得比较成熟时,老员工会越来越多,有些老员工确实为企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已经不能再适应企业的发展了,这时候需要“股权释兵权”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当时北宋大局已经初定,只剩下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主尚未臣服。大宋需要做的事情是治国,而不再是武力开国。当时的宋太祖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是武将们掌握兵权,日益做大,对朝廷构成直接的威胁;要么削弱武将们的兵权,并且斩草除根。宋太祖接受了宰相赵普的建议,推行文人治国、文人治军,这样一来就需要解除内部的军事威胁,防止武将们功高权重的时候叛乱。
我们对这个典故全面剖析,就会发现,“杯酒释兵权”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分享胜利果实的案例。自有国家以来,几乎所有的开国皇帝都有诛杀功臣的行为,唯有宋太祖采用和平手段,不伤君臣和气的解除了大臣的君权威胁,成功的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与宋太祖一同创业的老臣子虽然被削掉了兵权,但却得到了高官厚禄以及皇帝的信任,这也是一大幸事。这个案例值得后人借鉴。
在看我们的企业管理也是如此。经过艰苦的创业后,终于有了一定的规模,企业想再上一个台阶时,却发现原有的创业伙伴不是功高震主,就是已不再适应企业新时期的发展需要了。这个时候,是抛弃一同创业的伙伴,引进新的高管,让企业轻装前进,还是让不再胜任的“昨日黄花”继续留任?对企业家来说,这是一件难以抉择的事情。如果我们将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案例应用在曾经为了企业做出贡献的功臣身上,则不再是两难选择。企业和企业家让出部分股份,功臣们退出重要岗位,两者之间相得益彰——既让企业轻装前进,又能让功臣们安心享受自己所创造的成果。
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规模后,产生动荡,企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不懂得分享,不愿意分享,个人控制欲太强,最后的结果就是企业分崩离析,一蹶不振。老板们要学习赵匡胤,进行股权激励,高管所要的无非是权、名、利,统统满足他们,但是有一点,要把高管的位置让出来。这是一种共赢的方式。老板们要记住,现代社会只有分享才能有发展,只有分享才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只有分享才会有人来帮助我们完成自己的梦想。
安抚老员工
安抚老员工和股权释兵权是两个概念。
安抚老员工几乎是出于一种无奈和被迫——本来是不想给老员工股份的,但是这帮家伙平时勾心斗角甚至拉帮结派,而且都有水平、有能力,老板想引进几个高管(空降兵),整顿风气。但是,一段时间以后,空降兵要么被他们同化,要么被他们赶走。因为从空降兵来到公司的那一刻开始,这帮元老立刻改变作风,高度团结,团结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告诉老板你所邀请的这个人水平一般。最后这个空降兵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融入他们的团队,要么离开公司。
其实这些老员工也想为公司做贡献,他们担心空降兵抢了他们的位置,他们就没有贡献的可能和机会了。如果你把这些老员工变成公司的“老板”,那么事情就迎刃而解了。老板从来不怕职业经理人的水平超过自己,职业经理人一定在某些方面比老版强,老版强于职业经理人的是胸怀、境界和眼光。经理人强于老板的是能力和水平,这是一种互补。此时再空降职业经理人,这些身为“老板”的老员工就会偷着乐,与职业经理人和谐相处,共同为企业做贡献。这就叫“安抚老员工”,最终实现内部和谐。
降低人力成本的现金支出
马云在创业初期,用的就是股权激励;后来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他用的还是股权激励,只是不同时期股权激励的目的不同。当时马云支付不起百万年薪,没有百万年薪就招不到人。如果给不了员工现在,还无法给员工未来,企业怎么会有明天呢?所以,马云采用了股权激励的方式,他强调:“你们不是为了我打工,我们是一起来做一件事。我也不拿工资,不但不拿工资,我还把我的家贡献出来,你们可以在我家办公,晚上在我们家跟我一起睡地板。”马云用这种方式留住了一些人,降低了人力成本。
阿里巴巴发展到中期时,为了建立内部的运营系统、成本管控系统、物流系统等,需要引进有经验的职业经理人,马云看中的人选年薪200万,却用100万吸引了过来,前提就是股权激励(期权激励)。经理人在阿里巴巴工作满8年,就可以拿到1.5亿元股票。8年内,如果离开公司,股票由公司收回。2011年,这位经理人离开了阿里巴巴,按照事先规定,因未满8年,公司不需要支付他1.5亿元的股票。无论对错,这就是阿里巴巴的股权激励,最终实现了降低人力成本的现金支出。
干一小时就给钱的,是钟点工;干一个月就给钱的,是员工;干一年就给钱的,是职业经理人;干三年甚至十年才有回报的,是企业家;干一百年才有回报的,那可能是政治家。所以,企业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要看企业家的眼光能看多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