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爆出的一则河南大学生网贷近60万元无力偿还而跳楼自杀的新闻,将近年来如火如荼的校园贷款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虽然学生因背负网贷巨债而陷入绝境的只是极端个例,但是通过校园贷款“寅吃卯粮”的“月光族”却大有人在。不少校园贷款号称“0利息,0手续费”,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广告“铺天盖地”,招学生为校园代理
“书山有路钱别愁,囊中羞涩我解忧”“送女友iphone6不用‘卖肾’,零利息就能到手”“大学生分期借钱必备神器”……在绍兴不少高校的校园里,像这些分期消费贷款或小额现金贷款的宣传广告和传单不在少数。学生公告栏、宿舍窗口、教室墙壁甚至厕所隔板上,都能见到这些小广告的身影。
记者了解到,这些推广“校园贷”的机构除了张贴小广告、分发宣传单外,还聘用高校学生成为他们的校园代理进行推广。“我同学就曾经兼职做过‘借贷宝’的校园代理,他只要找到身边的同学注册成‘借贷宝’的用户并绑定银行卡,每单就会有30~40元的提成。”绍兴文理学院河西校区一位大二学生说。
近年来,一大批名为同学贷、书香贷、二师兄借款、零零期分期、趣分期、零用金、学贷宝等“互联网+金融”的校园网贷平台发展迅速。这类平台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群体,通过为大学生提供分期消费贷款或小额现金贷款,收取分期手续费或利息等盈利。记者了解到,“校园贷”这类互联网金融在大学生分期消费市场受到了不少学生的热捧。据“同学贷”校园贷款APP平台数据显示,2015年一年该平台注册用户超30万人,线上自动下单的贷款有2000多笔;“名校贷”APP平台上则实时滚动播报,当前注册用户已近80万人。
低门槛准入,有的实为“高利贷”
“申请贷款并不难,只要确认学生的身份及联系方式就可以贷到钱了。”前段时间,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大一学生小程想在某校园贷APP平台分期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她提交了手机号注册后,就立即获得了1000元的信用额度,继续提交身份证、学籍等信息,又获得了9000元的额度。
这些“校园贷”申请便利,不少还打出了“零利息、零收费”的宣传标语,十分诱人。记者在一个号称“月息低至0.99%”的“名校贷”平台上查询借贷费率,看到如果借款10000元,分12月还款,月利息0.99%,每月应还10000/12+10000×0.99%=932.33元。计算后发现,该平台每月还款的利息都是按照10000元本金来算的,但实际上本金每月在递减。如果换算成每月还息到期还本,该平台每月还款的利率应为1.77%,年息实则已超20%。记者看到,这样计算利率的“校园贷”不在少数。据介绍,目前互联网金融被纳入民间借贷范畴,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年利率超过24%的民间借贷不受法律保护,这意味着部分年利率超线的校园贷产品实已成为“高利贷”。
除了高利息,不少“校园贷”还隐含了部分服务费、咨询费或者押金。一旦还款逾期,随之而来的“利滚利”非常惊人。据了解,“名校贷”的违约金是逾期未还金额的0.5%/天,“趣分期”则要收取贷款金额的1%/天,而这些细则都基本不会在大学生借贷前进行提示。
加强监管,培养金融风险意识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校园贷款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学生学习、创业等资金需求,但这些看似“馅饼”的低门槛校园贷款,其中不少都暗藏“陷阱”。收取高利息、服务费及违约金等重要信息不透明公开、信息审查制度不严等问题非常普遍。相关专家表示,加强部门监管、加强行业自律是规范网贷行业的前提。但我国目前针对网贷平台的监管部门还并不明确,相关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政策和法律法规也没有出台,这块的空白亟待填充。
2009年,银监会发文明令禁止银行向未满18岁的学生发信用卡,给已满18岁的学生发信用卡,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银行业内人士表示,银行大学生信用卡业务被叫停,也折射出大学生群体在消费行为上自控能力不够、金融风险意识不足等问题。
“像借贷类的产品,学生进入社会迟早会接触,在校期间过于保护也会适得其反。”绍兴文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辅导员俞老师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也应该加强金融风险意识。这一方面需要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开设相应的课程、讲座等,加强大学生基础金融知识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