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类
金融学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分支包括:演化金融学、金融市场学、公司金融学、金融工程学、金融经济学、投资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财政学、保险学、数理金融学、金融计量经济学、行为金融学、演化证券学。
常见的就业方向
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金融学类的毕业生一般就业流向到大类机构:金融系统、咨询行业、证券业、投资银行、金融媒体、研究部门
银行机构:媒体陆续有报道,近年来银行机构在陆续裁员,2016年机构减员就超过5万人,新招聘员工数量更是剧减至96%,未来要进入银行业就业是难上加难。
咨询/证券:咨询、证券单位向来进入的门槛较高,普遍倾向于有经验的求职者,尽管每年有一些公司开放少量的应届生招聘名额,大多集中在基层助理、打杂的岗位上,工作压力非常大,而晋升空间又极为有限。
投资银行:投行是入职门槛最高的,以摩根士丹利为例,它在中国针对应届生的招聘主要面向清华、北大、复旦、加大的研究生以上学历,并且毕业前一年就要开始在摩根里实习。
金融媒体: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信息大量碎片化冲击着传统媒体,广告规模也是连年下降,报刊类的媒体停刊超过30家,行业每年可提供的应届生岗位在锐减。
机关部门:一般为公务员的编制,历来竞争激烈,以审计部门为例,一个岗位的竞争比例超过50:1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而与之对应的是核心人才资源不足。人才的供给,已跟不上互联网金融扩张的步伐,复合型的人才更是一将难求。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薪酬待遇,普遍高于传统金融行业。
院校推荐: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辽宁大学、西北大学、暨南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
法学类
法学类专业已经连续6年占据“就业率最低“的位置,该专业的学生就业压力仍然很大;而事实上,学法律的学生,如果真想要从事法律相关的工作,几乎都要硕士生以上学历;因为本科生在企业里面,基本上只有法务专员这个岗位适合,需要从最基层做起,而职位的上升空间非常的狭窄。
法学类的毕业生,一般多为公务员,毕业后在公检法、行政机关和部分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律服务相关的工作。而众所周知,进入公务员行列的竞争是极为激烈的。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显示,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的仍然是法学,就业率只有84.9%。法学专业应届生,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都比较低,属于高失业风险类的专业。
另一方面,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正在取代初级律师等基层岗位,技术已经造成法律行业约3.1万份工作流失;有39%的法律岗位是未来20年里面可能被裁员的”高危岗位“。
企业也在加紧削减法律服务的开支成本,律所的商业模式开始承压,与此同时,有相当一部分的律所已经引进智能机器,来完成低级别律师的重复性工作。
这将大大的收窄法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空间!
种种信息表明,中国巨大的法律市场需求尚未开发。广大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法律需求和服务还没有启动。就个人律师的拥有量而言,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律师的数量仅为0.8个,这个比例不但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就企业方面讲,我国现有企业5000万多家,仅有4万余家聘请了律师当法律顾问。法学专业就业目前面临的尴尬局面只是暂时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法治认识的的增强,随着法治环境的改善,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经济类、财经类等一些专业就业难度来说,法学类就业出路较窄。甚至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进入法律系统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社会对法律人员素质要求非常高,再加上法院、律师事务所等相关法治部门无法接受这样大批的学生涌入,多数学生毕业后只能转行。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
教育学类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和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教育学专业正在逐渐成为一门热门专业。但是学习教育学并不意味将来一定会成为教师这是所有教育学本科生以及想要考教育学研究生的同学必须要意识到的一个深刻问题这是教育学本科生毕业面临就业即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方向:但在人们传统的思维中,教育学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去学校做老师,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教书行业。普通高校、特殊教育机构、中小学校、出版社、报社、政府单位等都可以招收该专业。
就业方向: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综合文科师资、高等教育人文教育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文秘、专业技术与管理等。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基础教育教学和研究机构、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教育合作与交流机构从事相关教学、科研与各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就业前景:课程与教学论毕业的学生几乎都是在中学或者部分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工作,或者也可以在本科院校从事辅导员等非教学工作岗位。
1.普通高校,这是教育学原理、教育史、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的主要的去向,但现在硕士生进高校越来越难,基本上都要求博士学历,所以想考这些方向的研究生想去高校就要做好读博士的准备了。
2.中小学校,现在全国中小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开展得轰轰烈烈,具有较强教育理论素养的人才特别缺乏,而且随着中小学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再加上教师这个职业本身比较稳定,越来越多教育类专业尤其是课程与教学论的硕士毕业生开始进入中小学校。
3.特殊教育机构,这是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特殊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毕业后主要在特殊教育机构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
4.出版社、报社,出版社、报社尤其是和教育相关的出版社和报社也是教育类专业毕业生的一个主要去处,主要从事教育类图书的策划和编辑工作。
5.政府单位,还有一些毕业生毕业后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了教育行政单位,但要求教育类专业的公务员招考很少,想当公务员的同学可以努力一把,但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竞争的激烈程度会超乎你的想象。
6.新技术教育领域,这主要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包括去各级师范院校和中等学校教授教育技术学课程以及去各级电教馆、高校和普教做教育技术人员及网络教育。
按照职业类型分,教师可分为讲授型和非讲授型两种类型.平常大家所熟悉的讲授型职业,就是通常说的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老师。目前很多国内中小学对教师的要求都是本科或硕士学历,高校对教师的要求是博士学历,部分高校部分专业仍然是硕士.相对前几年而言,就业的门槛高了。教育学就业前景还不错.招老师一般都要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的,语数外需求,其他理化生也不错,文科的需求较少一些。艺术和体育的竞争稍微小些.在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教的背景下,可以说教师的前景很不错,而且也是比较稳定的职业,并且有寒暑假。当然了,如果想靠当教师大富大贵么有点难。
在人们传统的思维中,教育学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去学校做老师。但是,随着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和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教育学专业正在逐渐成为一门热门专业。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教育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教书行业。教育类的研究生普遍的就业方向自然在各级各类的学校的教学、教务、行政岗位上,也可以进入各种私人或民营的教育培训机构之中从事教育咨询、辅导培训和教务教管之类的工作,有些报刊杂志和出版社的教育版面也很需要一些精通教育学原理的人才。
师范院校招生的人数比较多,多数学校的教师岗位出现了饱和的状态,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就业严峻的局面。这是一个比教传统的专业,因为处于一个饱和的状态,所以教育这个行业在发展上有很大的发展阻力,所以如果想在教育上有所突破,就需要就业者给予教育行业以新的活力,注入新的力量,创新才是灵魂,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固步自封,要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求在教育行业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中国语言文学类
什么是中国语言文学?顾名思义,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大的专业。是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培养具备中外文学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古籍整理、传统文化方面的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中文系的就业面很广,更说明了要学习的知识很多。就应了高中老师的那句话,理科在大学时把书本学好就可以了,文科就远不止于此,课外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除本专业之外,要博览群书,积累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人物传记等方面的知识,积累经验,增加阅历。还要多加创作,有创意头脑和想象力。文科需要的是综合能力,所以在大学期间就要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是比较理想的,学生们可以选择到各大企业、单位从事与文学相关的工作,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以及能力的话,那么薪酬待遇也是很不错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将来才有可能成为文学领域的专门人才。
院校推荐: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安徽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
小语种
小语种的学名应该叫做“非通用语种”。目前,有6种语言是联合国通用工作语,即英语、汉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联合国的所有会议都有这些语言的口译,以及所有的官方文件,都打印或在网上出版这些语言的翻译版本。但在我国高校招生领域内,大家习惯地把除英语外的外语类专业统称为“小语种”,其中也包括上述六种语言。
我国高校招收的小语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欧洲语系,主要包括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捷克语、荷兰语、瑞典语、波兰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保加利亚语、阿尔巴尼亚语、塞尔维亚语等;另一类是亚非语系,主要包括日语、朝鲜语、蒙古语、越南语、缅甸语、泰国语、老挝语、马来语、菲律宾语、柬埔寨语、阿拉伯语、印度尼西亚语、乌尔都语、豪萨语、波斯语、普什图语、斯瓦希里语、僧迦罗语等。在这些小语种里,常年招生的有十多个,其他语种则是隔年或数年才招一次。
如今中国国际地位日趋高涨,贸易合作、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小语种人才无疑是先锋。cctv-1《朝闻天下》中教育部公布了全国普 通高校就业状况,根据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数据,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排名前10位。《北京晚报》报道,本科专业高薪前10名中,小语种专业占据了三名, 分别是月薪最高的法语专业,排名第三的德语专业和排名第九的日语专业。这充分说明,小语种专业处于我国大学毕业生薪资结构的塔尖。
小语种的就业渠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政府公务员 、高校教师、外企和中外合资企业、外贸公司、新闻传媒机构、旅游公司、留学 培训机构、文化传播公司等。
小语种涵盖面广,包含专业多,就业情况、发展趋势也不大相同,人们在选择报考时也是有偏向和侧重的。在回答“你认为学什么小语种最有利”的问题时,一项有1526名访者的调查显示,选择欧洲语系的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的占到了大多数;其次是亚非语系的日语、韩语;然后是阿拉伯语,占受访者的16.3%。充分反应了人们在选择小语种专业时的一些倾向。
一般来说,小语种就业形式的差异,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1.学习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