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石化科技公司产学研结合模式和团队建设是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科技公司董事长张立忠在公司2017年度工作总结大会上指出:2018年,科技公司要打破常规,实现平台加个人模式,突破界限、突破行业、突破专业,要通过选对题,找对人,形成协同式、开放式、共享式、定向式创新模式,目的是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完整的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生态科技圈。近年来,科技公司着力推进企业创新,大力推动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企业深入高校院所对接洽谈,努力寻求项目、技术、人才合作,同时公司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以此增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产学研结合促发展科技公司通过举办宝塔集团石油化工论坛,全面推动与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同时,积极开展“院士”进站活动,吸引更多的科研成果落户科技公司。科技公司先后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宁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方民族大学等国内多家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企业科研成果显著。在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的新型硫酸烷基化反应器的研发和制造技术荣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17届专利优秀奖、第八届技术市场金桥奖;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合作开发的多个科研项目获得成果鉴定;与华东理工大学、郑州大学共同合作,开展焦炉尾气与电石炉尾气非甲醇路线一步法制备低碳烯烃新技术研究,与天津大学合作的红霉素药渣生物炭化无害化处理新技术研究、与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大学的合作项目进展顺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团队建设不松懈为贯彻落实集团人才发展战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全面提高青年员工素质,快速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能力纯熟、作风优良的青年人才队伍,科技公司以“导师带徒”作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有效载体,其价值也越来越大。宝塔科技公司现有员工28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0人,本科8人,老、中、青年龄结构突显。在近几年公司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分析检测、专利申报等工作上,导师带徒活动,充分发挥人才效应,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为企业发现年轻人才、锻炼青年人才、培养青年人才、造就青年人才起到了关键作用。科技公司充分发挥技术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加强对新员工、一线岗位员工的技术、技能培养,有效促进青年员工的技能提升和岗位成才,不断提高员工专业技术水平,为企业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多年来,在公司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科技公司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精心组织和努力下,将导师带徒开展的有声有色,成为公司一条独特的风景线,研究院李国明院长所带的徒弟、实验室杨慧琳主任所带的徒弟,现在都已经能够挑起重任,独当一面,成为各自岗位的骨干力量和中坚分子。纵观科技公司的“导师带徒”过程,既没有华美的拜师仪式“包装”,也没有约定俗成的“签约”套路,有的,只是简单的一句“今后你就跟着我学吧”,自此就赋予了“师徒”的烙印。科技公司的导师带徒有别与其他。其一, 师傅们固定了教学对象,使得问有方向,教有对象。在日常的问与答之中,既可不拘形式,在不经意中完成教与学的过程。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也不必做什么准备,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旁听者若留心,无疑也会有所收获。其二, 随时进行的问答,内容大多数是跟当前所作科研项目、技术研发、检测任务密切关联的。问者往往先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暂时没有得出答案,但对先前的考虑常常留有较深的印象,这时的解答比起平时的泛泛而谈,效果要好。其三,“为师”者责任。“为师”者思考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如何去做才能不辱使命,才能不使“为徒”者蹉跎岁月,才能对得起肩负的重托。也正是这样,平时“为师”者才会不时地向“为徒”者提出各种有关的技术问题,讲解工作中遇到的疑难,坦陈自己历来的心得。其四,“为徒”者有心,注重汲取菁华,如饥似渴地学习,“为师”者的平生经验常常是潜移默化地转化到“为徒”者脑中。这对于年轻一辈来说至关重要。善于从不起眼之处学到真知灼见,终生受用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