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发财靠康波,下一个康波在哪?

由于不连续在本号载文,欲关注的可以扫码关注江桥专用号:
六一儿童节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值得庆祝的一个节日,虽然当天两市仍然跌幅较大。但是并不能抹杀中国市场入摩的重大意义,引用伟人毛主席的话就是“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若把a股比作是“昆明池”,美股比作是“富春江”,那么未来的a股也将会实现“观鱼胜过富春江”。谈及未来虽能心潮澎湃,但这过程之中仍有万千荆棘(如眼前的债务问题、贸易摩擦),守得云开见月明,急功近利短线投机者可忽略本文。
之前我写过一篇《金融开放时代的中国股市路在何方?》,其中我通过历史研究发现了美股历史上的几个重要“质变”时间点。而1982年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拐点。看看下面这幅图……
回顾中国股市,从开市的95.79到现在的3075,我们经历了不到30年的时间。之前曾有人说“人生发财靠康波”,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一生抓住了某个周期就基本上走向了成功。就像前三十年买入房地产。股民怨声载道,可谓满腹牢骚已经几十年了,a股的“风物”还需要我们放眼到几十年后去量呢?
股民投资者在对比中外股市的时候喜欢简单粗暴地拿人家的历史比对我们的历史,而且简单地截取某一个时间段。
这就好比我们说这个婴儿长了10个月了还不会走路,而隔壁小明都会读书了。即使恨铁不成钢,也需要摸清楚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对于前三十年的股市你要求它有普适性的“投资储蓄功能”自然是很难的。因为那个时候政府对于资本市场的需求决定了牛短熊长。
今天发展到目前这个时候,我们有必要好好对比中美股市,而且是科学、客观地对比,看看我们到底处于哪个“周期”?
在此,借鉴一下海通荀玉根先生的几张图……
第一个就是中美不同阶段的经济特征。
在从增量经济转变为存量经济之后,中国经济也面临着新的产业升级需求。而2018年两会以及十九大都着重强调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在严控地产、逐步释放消费能力的环境下,中国需要以新换旧,才能为经济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新的增长点。
这是这届政府必须面临的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而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政府着重强调资本市场的地位,发挥直接融资不能单纯地理解为ipo的常态化发行,为企业解决钱的问题最终还是服务于实体经济。
但是实体经济面临的一个巨大困境就是在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环境下只能更多依靠扩大内需这驾马车来拉动。这也是为何4月23日政治局会议着重强调扩大内需。
而房地产已经过度透支了中国人民的消费能力,在一边“三限”严控楼市的环境下,中国老百姓尚且能够保值增值的渠道并不多。而学习历史上美国在这种经济环境下的解决方法也无疑是这届政府的重要思考方向。
那就是第二个,直接融资支持产业升级。
因为要调整经济结构,过去那种粗放型的“以量取胜”的企业必须要死掉一批,靠着加杠杆起来的必须要在去杠杆的宏观环境下逐步纠正这些企业改变生产模式和效率。这也决定了央行在调结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能够是“母爱泛滥”的妈妈。所以企业借钱举债会面临困难是确定无疑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前段时间以来东方园林等上市公司遭遇债务风险。
而这个过程中既要调结构逼迫企业转型,又要维持流动性紧平衡,资本市场这种直接融资的渠道无疑是政府最需要的。
回顾美国的历史也可以看得到,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帮助了很多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完成了产业升级转型。整个经济随后也在80年代之后开始腾飞。现在中国政府推动养老金入市,引入cdr,完善产业基金投资细则都是在学习美国在那段经济转型升级期。
而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对于资本市场而言,由于需要持续地从老百姓口袋里把钱转移到上市公司的产业上来,不能单纯地依靠过去那种“交易型”的市场。
为什么说过去几十年的市场是“交易型”的市场呢?
首先,中国决策层导向还没有开始实质性地转移到调整经济结构上来,例如09年放水四万亿后10年开始调结构,只不过是“微创手术”。而如今房地产这块虽然目前一二手房间的价格倒挂仍然让房子看起来是稳定的收益,但是对楼市的整体态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其次,过去的股市基本上就是需要用它了就来一轮牛市,不需要了就是一轮熊市。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股票一地鸡毛,更重要的是上市公司对于政策的信任度不足。所以来了牛市上市公司拼命定增买理财炒股,熊市到了疯狂套现减持抛售。
实在经营不行了,反正还有大把人等着排队买“壳”,摇身一变又赚不少钱。所以这样的市场,你叫中国的企业如何去转型升级?牛市炒股熊市套现没钱亏成狗就卖壳发财。
企业不愿意转型升级更主要的不在于企业本身,而在于政策对于资本市场的定性就是一个可以交易买卖的地方。
而未来随着引进外资和机构投资者,中国股市将会有更多的长线资金,这些资金本身就是配置型资金。资金方有足够的定力,而监管层在货币政策上也有足够的定力,能够确保中国股市不再轻易出现基于放水形成的牛市,这就使得上市公司这些企业下定决心完成转型升级。
回顾2017年大家也可以看得到轻视政策去杠杆决心的大股东们频繁定增花钱买自家股票结果亏得频繁引爆股权质押危机。还想着央行放水救经济,然后自己按照老套路发财的已经死了一批又一批。现在企业面临的情况就是想玩虚招子的进退两难,愿意搞实体的要钱有钱,要上市给绿色通道。
正是因为政府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的态度产生了实质性变化,所以企业在这种环境下去转型升级才能顺理成章。一方面不转型未来不仅仅是股民和产业基金不买你的股票,你想融资还没什么地方,发债还得兑付困难。另一方面不转型想靠卖壳发财?对不起前段时间交易所已经正式开启了加速退市进程。
5月2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根据上市委员会的审核意见,决定吉林吉恩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t吉恩)和沈机集团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t昆机)股票终止上市。两家公司将于5月30日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30个交易日。
此外,华谊嘉信表示,股票存在被实施暂停上市的风险。紧接着,上交所宣布*st上普、*st海润暂停上市。
这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咸鱼企业将会被证监会逐一踢出股市,确实有人担忧说地方政府搞一个企业上市多么难啊,怎么愿意一个企业轻易退市?
这个完全不用担心,5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联合发布了《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监督管理办法》(国资委 财政部 证监会令第36号)。随着国有股增减持的审批权限进一步下放到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在做大地方国企的市值上也有了更大的积极性。
而36号令出台后,将意味着地方政府在保壳上不再是没得商量了。有了国企股增减持的更大便利权限,后期没必要一直护着垃圾股不放。
所以摆在中国上市公司这些佼佼者企业面前的不是一个多选题,而是单选题。就像之前良知经济学家说的“不改革死路一条”!所以外有政策和监管压力,内有现实的迫切需求,对比之下不转型也不行了,企业的转型定力就这样来了。
而这种情况下的中国资本市场将会出现波动率和换手率的整体收缩。一方面是政府监管层不会以货币流动性来助推市场产生大风浪,另一方面是企业不再简单地追求资本投机而开始专注主业,所以产业基金也不会再侧重交易做波段。
这样的市场就会慢慢越来越稳,而在企业集体转型升级的环境下,其实也意味着各行各业的竞争力量在迅速加大(这不像之前可能一个行业里的10家上市公司,8家不务正业)。所以竞争加大反而意味着各行各业的龙头更具有议价权。所以这个过程中,龙头公司的优势更明显。
今天结合荀玉根先生的几张图,我总结了很多关于中国宏观经济和监管趋势及资本市场未来走势的看法。
还是那句话“风物长宜放眼量”!美股在1982年经历了约40年的“交易型市场”,我们才经历了不到30年。如今中国站在一个承前启后的新时代,股民朋友们无论过去是亏是赚,还是不要“牢骚太盛”。你如果看懂了中国新的方向性选择,你应该对今后起码30年的股市充满信心。
未来已来,荆棘仍在,乘风破浪,逢新时代!祝愿朋友们把握住人生新的“康波”!